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播者和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两极是传播效果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传播过程的两极在传播效果中的研究探寻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传播者 受众 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试金石,是所有传播者的共同追求。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传播学领域中最受重视、开掘最深、成果最丰的领域。人类的传播有目的性,传播不仅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在确保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实现社会各系统的协调与沟通、维持社会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等问题就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教育作为一个传播过程,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1]教育以传播效果为目的,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为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中是重要的两个因素,正如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众一样。因此,借鉴传播效果研究中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分析研究,必定会给教育效果的研究带来不少启示。
1.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对受众、对社会以及对传播者自身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2]。
每一个具体的传播过程都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载体、媒介渠道、传播技巧、受众等要素和环节构成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实际上是作为这些环节和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其中,传播者和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两端是传播效果研究中的重点。
1.1传播者
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与流向,还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传播者是各类传播过程模式中的核心要素,传播者的素质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真伪,决定着媒介如何发挥作用,进而影响着受众,影响着传播效果。
撇开传播中的其他因素不论,传播者本身应该具有哪些要素,才能在信息传播中使受众的态度、行为、情感等方面产生所期望的传播效果呢?我们认为,传播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等特质因素。
权威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通常,传播者愈有权威性,其传播的影响力就愈大,受众就愈信从。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公正无私等品格。接近性是说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等与受众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这种接近性或相似性会使受众产生认同感,把传播者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易造成传播者同受众意见一致的情境。熟知性是指受众对传播者的熟悉程度。一般来说,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总是接触机会越多,怀有好感的程度就越高。在传播活动中,只要传播者多露面,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进而使受众愿意接受信息。
1.2受众
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是职业传播者是否够格的评判者。受众作为构成传播过程两极中的一极,它在传播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一,受众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第二,受众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传播者→编码→讯息→媒介→讯息→译码→受众[3]。传播者将采集到的信息编制成符号,使其成为可以传播的讯息。然后讯息进入传播媒介为受众所接收,受众对符号进行还原或“翻译”,赋予意义并接受。第三,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是人际传播而且是大众传播和互动传播的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等于没有发生。第四,受众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信息传播过程,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沟通,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合作互动,受众也不是消极吸收,还有积极反馈。
受众,或传播对象自身的哪些属性,对传播效果有制约作用呢?
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第二,人际传播网络;第三,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第四,人格、性格特点;第五,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所有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2.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其传播模式基本符合拉斯韦尔(H. Lasswell)提出的“五W模式”:“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 (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4] “五W模式”产生了五方面的研究内容,我们对照教学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列表如表一所示。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应于传播者和受众,就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两端。借鉴对传播者和受众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效果方面也展开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2.1教师
大学英语教学要改善教学效果,通过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分析,笔者以为在教师这个层面,可以做如下努力:
第一,对于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老教师来说,在权威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老教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研究和解决办法,资历和威望都是年轻老师无法企及的。老教师们可以充分抓住学生对权威的信仰和崇拜心理,开展英语教学,循循善诱。
第二,对于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年轻教师来说,接近性应该是他们的优势。年轻教师由于在信仰、个性、情趣和爱好方面与学生接近,就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同时年轻教师因为更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产生所谓的“自己人”心理,从而较容易接纳年轻教师,进而愿意并主动学习。
第三,无论是对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可信性都是必须努力的方向。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强示范性特点是“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它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5]。学生的文明习惯、道德风貌,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诚实、信誉、骨气、公正无私等个人品格对学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在心底评价老师的一把尺子,进而影响到学生是否认同和接纳老师,并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学习。
第四,在熟知性这方面,教师应该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与学生多接触,多联系。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熟记所教班级所有学生的姓名。一方面,这将给实际教学带来方便;另一方面,更能让学生在心底产生被尊重的感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频繁沟通与交流必然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和解决教学上的诸多问题。
2.2学生
在学生这个层面,笔者以为可以做如下努力:
第一,英语教学的对象是要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接受了不同的中学英语教育并拥有了不尽相同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秉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总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第二,要充分发挥尖子生的作用。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学生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人际传播。尖子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自己的心得,有一定的發言权,而且学生与学生在沟通交流时心理上没有距离,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作为同是学生的尖子生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这种不服输的心理会激励其他学生努力学习。
第三,要加强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传播学中,个人行为实际上是经常受到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组成,在这个群体中,个人不仅受到来自“意见领袖”的个人影响,而且成员的多数意见产生的群体压力也对个人的言行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会将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纲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就是一种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多数同学努力上进的学习劲头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无疑会带动少数同学奋起直追。
结论
将传播学中对传播者和受众在传播效果中的研究分析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的传播过程和教学技巧,从而为提高教学效果带来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黄鹂,吴廷俊. 教育传播学新探 [J]. 现代传播,2003,(1):47.
[2]周鸿铎.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上) [J]. 现代传播,2004,(3):12.
[3]邵培仁.传播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7.
[4]Lasswell, H.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A]. In W. Schramm (ed.), Mass Communications[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0: 117-130.
[5]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51.
关键词:传播者 受众 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试金石,是所有传播者的共同追求。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传播学领域中最受重视、开掘最深、成果最丰的领域。人类的传播有目的性,传播不仅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在确保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实现社会各系统的协调与沟通、维持社会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等问题就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教育作为一个传播过程,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1]教育以传播效果为目的,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为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中是重要的两个因素,正如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众一样。因此,借鉴传播效果研究中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分析研究,必定会给教育效果的研究带来不少启示。
1.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对受众、对社会以及对传播者自身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2]。
每一个具体的传播过程都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载体、媒介渠道、传播技巧、受众等要素和环节构成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实际上是作为这些环节和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其中,传播者和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两端是传播效果研究中的重点。
1.1传播者
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与流向,还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传播者是各类传播过程模式中的核心要素,传播者的素质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真伪,决定着媒介如何发挥作用,进而影响着受众,影响着传播效果。
撇开传播中的其他因素不论,传播者本身应该具有哪些要素,才能在信息传播中使受众的态度、行为、情感等方面产生所期望的传播效果呢?我们认为,传播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等特质因素。
权威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通常,传播者愈有权威性,其传播的影响力就愈大,受众就愈信从。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公正无私等品格。接近性是说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等与受众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这种接近性或相似性会使受众产生认同感,把传播者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易造成传播者同受众意见一致的情境。熟知性是指受众对传播者的熟悉程度。一般来说,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总是接触机会越多,怀有好感的程度就越高。在传播活动中,只要传播者多露面,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进而使受众愿意接受信息。
1.2受众
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是职业传播者是否够格的评判者。受众作为构成传播过程两极中的一极,它在传播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一,受众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第二,受众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传播者→编码→讯息→媒介→讯息→译码→受众[3]。传播者将采集到的信息编制成符号,使其成为可以传播的讯息。然后讯息进入传播媒介为受众所接收,受众对符号进行还原或“翻译”,赋予意义并接受。第三,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是人际传播而且是大众传播和互动传播的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等于没有发生。第四,受众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信息传播过程,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沟通,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合作互动,受众也不是消极吸收,还有积极反馈。
受众,或传播对象自身的哪些属性,对传播效果有制约作用呢?
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第二,人际传播网络;第三,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第四,人格、性格特点;第五,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所有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2.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其传播模式基本符合拉斯韦尔(H. Lasswell)提出的“五W模式”:“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 (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4] “五W模式”产生了五方面的研究内容,我们对照教学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列表如表一所示。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应于传播者和受众,就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两端。借鉴对传播者和受众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效果方面也展开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2.1教师
大学英语教学要改善教学效果,通过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分析,笔者以为在教师这个层面,可以做如下努力:
第一,对于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老教师来说,在权威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老教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研究和解决办法,资历和威望都是年轻老师无法企及的。老教师们可以充分抓住学生对权威的信仰和崇拜心理,开展英语教学,循循善诱。
第二,对于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年轻教师来说,接近性应该是他们的优势。年轻教师由于在信仰、个性、情趣和爱好方面与学生接近,就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同时年轻教师因为更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产生所谓的“自己人”心理,从而较容易接纳年轻教师,进而愿意并主动学习。
第三,无论是对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可信性都是必须努力的方向。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强示范性特点是“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它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5]。学生的文明习惯、道德风貌,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诚实、信誉、骨气、公正无私等个人品格对学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在心底评价老师的一把尺子,进而影响到学生是否认同和接纳老师,并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学习。
第四,在熟知性这方面,教师应该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与学生多接触,多联系。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熟记所教班级所有学生的姓名。一方面,这将给实际教学带来方便;另一方面,更能让学生在心底产生被尊重的感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频繁沟通与交流必然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和解决教学上的诸多问题。
2.2学生
在学生这个层面,笔者以为可以做如下努力:
第一,英语教学的对象是要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接受了不同的中学英语教育并拥有了不尽相同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秉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总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第二,要充分发挥尖子生的作用。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学生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人际传播。尖子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自己的心得,有一定的發言权,而且学生与学生在沟通交流时心理上没有距离,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作为同是学生的尖子生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这种不服输的心理会激励其他学生努力学习。
第三,要加强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传播学中,个人行为实际上是经常受到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组成,在这个群体中,个人不仅受到来自“意见领袖”的个人影响,而且成员的多数意见产生的群体压力也对个人的言行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会将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纲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就是一种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多数同学努力上进的学习劲头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无疑会带动少数同学奋起直追。
结论
将传播学中对传播者和受众在传播效果中的研究分析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的传播过程和教学技巧,从而为提高教学效果带来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黄鹂,吴廷俊. 教育传播学新探 [J]. 现代传播,2003,(1):47.
[2]周鸿铎.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上) [J]. 现代传播,2004,(3):12.
[3]邵培仁.传播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7.
[4]Lasswell, H.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A]. In W. Schramm (ed.), Mass Communications[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0: 117-130.
[5]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