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与数学其他分支相比,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观察、操作、猜想与设计,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其实践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都将在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 应用 关系 重点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行,广大数学教师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实践,力求能找到一种适合教材、适合学生,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呢?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寻找关系
把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可以用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解题方法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这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最终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实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出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图: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个问题: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大部分学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仞而解了。
二、数学与图形相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有时,解答一道题目,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一下找到这问题的重点,能否找到问题的重点之处,是学生能不能顺利解答题目的前提。而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仅仅依靠学生在脑子中的想象,学生考虑问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周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性。这时,老师也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来画一画,以画促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题。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这么一道题:把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不出所料,有些学生脱口而出“40厘米”,再问问那些没回答的学生,虽然感到有一点疑问,但又说不出究竟在哪儿? 的确,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光凭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一定困难的。看到学生陷入了困惑状态,我轻轻提醒一句:你把图画出来看一看呢?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动笔,不一会,只听见下面有人叫:“不是40厘米。”“不是40厘米。”……响应的学生越来越多,刚才的疑问也在动笔画的过程中解决了。要求拼割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要弄清周长由哪几条边构成。如果光凭想象,学生的考虑一定会出现不周全,这时,通过简单的草图,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图形的直观形象相结合,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数学与图形相结合,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如何更持久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老师不妨可以让它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 曾看过一位有名的特级教师给二年级小朋友上“鸡兔同笼”,刚一看这课题,脑中闪过的疑问是这个内容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学会吗?带着这种疑问听完了整堂课,不由从心里佩服名师的教学水平。在整堂课中,老师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小朋友动笔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两根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画完后选取部分作品加以展示,并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整堂课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学得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疲倦感。就在简单的画的过程,他们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趣。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感觉,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 应用 关系 重点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行,广大数学教师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实践,力求能找到一种适合教材、适合学生,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呢?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寻找关系
把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可以用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解题方法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这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最终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实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出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图: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个问题: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大部分学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仞而解了。
二、数学与图形相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有时,解答一道题目,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一下找到这问题的重点,能否找到问题的重点之处,是学生能不能顺利解答题目的前提。而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仅仅依靠学生在脑子中的想象,学生考虑问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周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性。这时,老师也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来画一画,以画促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题。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这么一道题:把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不出所料,有些学生脱口而出“40厘米”,再问问那些没回答的学生,虽然感到有一点疑问,但又说不出究竟在哪儿? 的确,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光凭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一定困难的。看到学生陷入了困惑状态,我轻轻提醒一句:你把图画出来看一看呢?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动笔,不一会,只听见下面有人叫:“不是40厘米。”“不是40厘米。”……响应的学生越来越多,刚才的疑问也在动笔画的过程中解决了。要求拼割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要弄清周长由哪几条边构成。如果光凭想象,学生的考虑一定会出现不周全,这时,通过简单的草图,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图形的直观形象相结合,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数学与图形相结合,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如何更持久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老师不妨可以让它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 曾看过一位有名的特级教师给二年级小朋友上“鸡兔同笼”,刚一看这课题,脑中闪过的疑问是这个内容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学会吗?带着这种疑问听完了整堂课,不由从心里佩服名师的教学水平。在整堂课中,老师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小朋友动笔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两根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画完后选取部分作品加以展示,并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整堂课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学得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疲倦感。就在简单的画的过程,他们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趣。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感觉,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