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令所有高中语文教师尴尬的现象——在“诗圣”杜甫1300诞辰之际,不但没有出现神圣隆重的纪念仪式,而且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杜甫很忙”的以涂鸦杜甫画像为乐趣的现象级运动。虽然事后证明这场运动有幕后力量的推动,然而这场运动并非完全依靠幕后力量的推动能够实现,它极明显地表现为迎合了目前的社会思潮,故而迅速地声势巨大。同时,“杜甫很忙”作为一个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典型缩影,由点及面,可以想象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尴尬现实。
一、新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哲学思想。解构主义在欧洲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二战毁掉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以理性和科技建构的美好世界。然而回溯战争的原因,发现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根据理性的推导和科技的进步一步步毫无破绽地结构而成的。所以,德里达们发现了逻辑的荒谬,并从语言学人手开始解构现实社会。
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的切入点是语言学,这是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关联点之一。解构主义认为语言结构本身没有意义——所谓语言结构通俗言之就是文本和构成文本的语法。因为文本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总是存在差异,“所指”是作者通过文本试图表现的意义,“能指”是读者看到文本认为其表达的意义,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文本对于作者而言无法精准表达其思想。换句话说,解构主义始终坚持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而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正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文本解读多元性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反中心论和反权威,这恰恰是解构主义的精神核心。解构主义并不注重文本解读中的逻辑,他更侧重于读者对于文本的直觉感受,强调读者在文本能指中的自由。
文本解读多元化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多元化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它使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丧失了权威地位,而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实施高度仰仗教师的权威性。一旦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的权威性丧失,那么教学过程必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地位的调整可以解决的话,那么下面一个问题似乎是个死结。高中语文教育在目前来说是集体化的,并不是个人阅读感受的状态。文本解读多元化,必然会出现彼此差异乃至矛盾的解读,这种争议本身可以通过逻辑证明来判断对错,但是文本解读多元化是重感受轻逻辑的。反过来,由于文本解读多元化无法使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主导者的教师裁判对错,教师会进一步丧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教学过程会更加无序。
更何况,目前高中语文的承担的并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历史传统使它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文本解读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为此,教材编订就带有主题限定,文本解读是一元化的。为了达到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逻辑矛盾混乱。同时,教材编订者又希望学生服从自己的权威解读。如此循环,更加引起学生的反弹,反权威和反一元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中更加明显。
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三个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文本解读多元化導致多种观点冲突,缺乏逻辑证明和理性思维。
(二)学科地位尴尬。“杜甫很忙”即是明证。这是由于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引起的,同时又是由于语文教育中学科权威性丧失引起的。
(三)语文教材知识体系混乱。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同时又是教材编订缺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逻辑导致的结果。
看似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育处在一种典型的解构主义背景下。语文教育试图寻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精神的建设性成长,但是它正处在一种破坏性的背景结构中。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逻辑已行不通,更何况语文学科作为具有强烈价值观训练的学科,无法脱离主流社会思潮的存在。当社会主流思潮是以戏谑、恶搞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解构主义思潮的时侯,语文科学绝难成为严肃的结构性的建设力量,它只能以“恶搞杜甫”“调侃经典”和“胡改乱编”等表现方式对社会思潮亦步亦趋。
二、“打碎——叠加——重组”。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
解构主义因其寄生性而遭到保守批评家的诟病,而德里达自己的论述本身互相矛盾之处甚多。解构主义的问题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破解。一切关于解构主义的文本都是用德里达们自己竭力反对的结构性语言表述的。用结构主义的文本阐述解构主义来反对结构主义,这是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德里达之后的解构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打碎——叠加——重组”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集中教学,思想灌输,文本工具性训练等固有结构已经在现实上支离破碎,进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诞生的一种教学结构。
但是,新的教学结构诞生在目前的教育背景非常困难。首先,社会价值观已经形成解构主义思潮。一切反主流、反权威和反经典的言行会迅速被社会接受并流行。高中语文教育很难在解构主义背景下独善其身,由破而立地诞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其次,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脱离。高中语文教育是以现代汉语知识体系阐释文本。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各种语言活用和语法结构,是典型的以今译古。但是,现代汉语作为创作语言不足百年,语法知识体系极不完善,用现代汉语知识体系解释白话文文本已经举步维艰,更何况以今译古。高中语文的知识性不完善并有逻辑冲突。要建立新的高中语文教育结构,就要先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而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者能够实现的。
其三,高中生并不具备独立阐释文本的能力。
高中生并不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但是高中生对文本解读更多的是感受,不是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形诸文本。即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观点的争吵而不是思想的交锋。在个体思维能力成熟之前,很难形成新的有效的教育结构。但是,个体思维能力可以训练,所以这一点上,并非是不可解决的。
毋庸讳言,高中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一切技术性问题背后都是思想性问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很明显具有结构主义思潮的特征,希望高中语文教育可以按照“打碎——叠加——重组”的步骤发展,最终产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盛泽中学。
一、新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哲学思想。解构主义在欧洲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二战毁掉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以理性和科技建构的美好世界。然而回溯战争的原因,发现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根据理性的推导和科技的进步一步步毫无破绽地结构而成的。所以,德里达们发现了逻辑的荒谬,并从语言学人手开始解构现实社会。
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的切入点是语言学,这是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关联点之一。解构主义认为语言结构本身没有意义——所谓语言结构通俗言之就是文本和构成文本的语法。因为文本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总是存在差异,“所指”是作者通过文本试图表现的意义,“能指”是读者看到文本认为其表达的意义,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文本对于作者而言无法精准表达其思想。换句话说,解构主义始终坚持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而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正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文本解读多元性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反中心论和反权威,这恰恰是解构主义的精神核心。解构主义并不注重文本解读中的逻辑,他更侧重于读者对于文本的直觉感受,强调读者在文本能指中的自由。
文本解读多元化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多元化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它使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丧失了权威地位,而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实施高度仰仗教师的权威性。一旦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的权威性丧失,那么教学过程必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地位的调整可以解决的话,那么下面一个问题似乎是个死结。高中语文教育在目前来说是集体化的,并不是个人阅读感受的状态。文本解读多元化,必然会出现彼此差异乃至矛盾的解读,这种争议本身可以通过逻辑证明来判断对错,但是文本解读多元化是重感受轻逻辑的。反过来,由于文本解读多元化无法使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主导者的教师裁判对错,教师会进一步丧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教学过程会更加无序。
更何况,目前高中语文的承担的并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历史传统使它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文本解读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为此,教材编订就带有主题限定,文本解读是一元化的。为了达到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逻辑矛盾混乱。同时,教材编订者又希望学生服从自己的权威解读。如此循环,更加引起学生的反弹,反权威和反一元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中更加明显。
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三个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文本解读多元化導致多种观点冲突,缺乏逻辑证明和理性思维。
(二)学科地位尴尬。“杜甫很忙”即是明证。这是由于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引起的,同时又是由于语文教育中学科权威性丧失引起的。
(三)语文教材知识体系混乱。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同时又是教材编订缺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逻辑导致的结果。
看似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育处在一种典型的解构主义背景下。语文教育试图寻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精神的建设性成长,但是它正处在一种破坏性的背景结构中。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逻辑已行不通,更何况语文学科作为具有强烈价值观训练的学科,无法脱离主流社会思潮的存在。当社会主流思潮是以戏谑、恶搞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解构主义思潮的时侯,语文科学绝难成为严肃的结构性的建设力量,它只能以“恶搞杜甫”“调侃经典”和“胡改乱编”等表现方式对社会思潮亦步亦趋。
二、“打碎——叠加——重组”。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
解构主义因其寄生性而遭到保守批评家的诟病,而德里达自己的论述本身互相矛盾之处甚多。解构主义的问题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破解。一切关于解构主义的文本都是用德里达们自己竭力反对的结构性语言表述的。用结构主义的文本阐述解构主义来反对结构主义,这是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德里达之后的解构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打碎——叠加——重组”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集中教学,思想灌输,文本工具性训练等固有结构已经在现实上支离破碎,进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诞生的一种教学结构。
但是,新的教学结构诞生在目前的教育背景非常困难。首先,社会价值观已经形成解构主义思潮。一切反主流、反权威和反经典的言行会迅速被社会接受并流行。高中语文教育很难在解构主义背景下独善其身,由破而立地诞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其次,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脱离。高中语文教育是以现代汉语知识体系阐释文本。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各种语言活用和语法结构,是典型的以今译古。但是,现代汉语作为创作语言不足百年,语法知识体系极不完善,用现代汉语知识体系解释白话文文本已经举步维艰,更何况以今译古。高中语文的知识性不完善并有逻辑冲突。要建立新的高中语文教育结构,就要先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而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者能够实现的。
其三,高中生并不具备独立阐释文本的能力。
高中生并不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但是高中生对文本解读更多的是感受,不是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形诸文本。即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观点的争吵而不是思想的交锋。在个体思维能力成熟之前,很难形成新的有效的教育结构。但是,个体思维能力可以训练,所以这一点上,并非是不可解决的。
毋庸讳言,高中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一切技术性问题背后都是思想性问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很明显具有结构主义思潮的特征,希望高中语文教育可以按照“打碎——叠加——重组”的步骤发展,最终产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盛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