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朗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能力和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做到“出口成章”。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语言是一种奇特的载体。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的喜悦、哀愁、愤怒、嘲讽等各种情感,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水平,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和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关注考试成绩。这直接导致师生把关注点集中在教学和学习结果上,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由于目前语文内容中并不包括朗读测验,这使得大部分的师生也不再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教授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仅仅局限在考试知识点和应试技巧上,缺失了朗读的锻炼。
另外,课堂朗读本质上具有直面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学生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准备不够充分造成“无话可说”的尴尬,还有的学生因为恐惧心理害怕朗读不好或朗读不够完整而被教师批评、被其他学生嘲笑。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厌读心理的形成。
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
1.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朗读水平的前提
在日常语文朗读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扶助,让他们充满自信心,提升勇气,大胆地在课堂上进行朗读;遇到学生朗读不出来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和蔼地说:“没关系,慢慢来,你一定能朗读出来的。”学生不能通篇朗读时,可以告诉学生:“朗读的不错,假如你下次朗读时注意某些细节问题,你就会朗读得更好。”遇到学生朗读出现措词和漏词的时候,应当友善地说:“不要紧,你可能混淆或搞错了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再好好地想一想。”遇到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千万不能对学生批评和嘲笑,语文教师应当明白:学生年龄还小,心理还不够成熟,学习过程中都难免会出错,用善意的微笑,化解学生的尴尬和不安,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朗读环境。这样的朗读环境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
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另外,朱熹也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此可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师切忌操之过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开口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起初可以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文章和读物。比如,《盘古开天地》《神笔马良》《夸父逐日》等神话或者寓言故事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轮流阅读,看看谁朗读得更快,而且更加有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乐读”的朗读习惯。
所以,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感悟语文语言艺术的基础,是顺利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深情的朗读便于学生贴近作者的心境,充分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习成效。
3.用情燃情——提高朗读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身先士卒朗读文章的时候必须流利并且感情丰富,给学生树立一个朗诵标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朗读技巧。流利的朗读往往比较容易实现,但是要读出丰富的情感就变得难以实现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悟语文的语言艺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天性活泼,模仿是学生的天性,所以要求教师能“身先士卒”“以情引情”,让每个学生都能读出丰富的感情。
例如,在朗读《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当采用高亢激昂的语调进行朗读,将那种不能失信于他人的坚定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听教师读的时间长了,也会根据自身理解,加上自己的模仿天赋,去朗读这篇文章。真正走进这篇课文,受到来自作者的情感熏陶,耳濡目染地在朗读的时候读出丰富的感情,进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语文是一种奇特的语言载体,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情扑面而来。帮助学生养成爱朗读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单人诵读或者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朗读,以此来贴近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流利的语言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做到“出口成章”,对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參考文献:
[1]冯国丽.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5(5).
[2]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编辑 张珍珍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语言是一种奇特的载体。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的喜悦、哀愁、愤怒、嘲讽等各种情感,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水平,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和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关注考试成绩。这直接导致师生把关注点集中在教学和学习结果上,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由于目前语文内容中并不包括朗读测验,这使得大部分的师生也不再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教授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仅仅局限在考试知识点和应试技巧上,缺失了朗读的锻炼。
另外,课堂朗读本质上具有直面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学生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准备不够充分造成“无话可说”的尴尬,还有的学生因为恐惧心理害怕朗读不好或朗读不够完整而被教师批评、被其他学生嘲笑。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厌读心理的形成。
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
1.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朗读水平的前提
在日常语文朗读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扶助,让他们充满自信心,提升勇气,大胆地在课堂上进行朗读;遇到学生朗读不出来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和蔼地说:“没关系,慢慢来,你一定能朗读出来的。”学生不能通篇朗读时,可以告诉学生:“朗读的不错,假如你下次朗读时注意某些细节问题,你就会朗读得更好。”遇到学生朗读出现措词和漏词的时候,应当友善地说:“不要紧,你可能混淆或搞错了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再好好地想一想。”遇到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千万不能对学生批评和嘲笑,语文教师应当明白:学生年龄还小,心理还不够成熟,学习过程中都难免会出错,用善意的微笑,化解学生的尴尬和不安,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朗读环境。这样的朗读环境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
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另外,朱熹也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此可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师切忌操之过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开口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起初可以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文章和读物。比如,《盘古开天地》《神笔马良》《夸父逐日》等神话或者寓言故事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轮流阅读,看看谁朗读得更快,而且更加有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乐读”的朗读习惯。
所以,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感悟语文语言艺术的基础,是顺利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深情的朗读便于学生贴近作者的心境,充分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习成效。
3.用情燃情——提高朗读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身先士卒朗读文章的时候必须流利并且感情丰富,给学生树立一个朗诵标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朗读技巧。流利的朗读往往比较容易实现,但是要读出丰富的情感就变得难以实现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悟语文的语言艺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天性活泼,模仿是学生的天性,所以要求教师能“身先士卒”“以情引情”,让每个学生都能读出丰富的感情。
例如,在朗读《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当采用高亢激昂的语调进行朗读,将那种不能失信于他人的坚定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听教师读的时间长了,也会根据自身理解,加上自己的模仿天赋,去朗读这篇文章。真正走进这篇课文,受到来自作者的情感熏陶,耳濡目染地在朗读的时候读出丰富的感情,进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语文是一种奇特的语言载体,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情扑面而来。帮助学生养成爱朗读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单人诵读或者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朗读,以此来贴近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流利的语言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做到“出口成章”,对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參考文献:
[1]冯国丽.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5(5).
[2]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