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耗时五年所译的 《水浒传》70回本英译本 All Men Are Brothers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该译本在美国流传极为广泛,受到美国读者的好评,但在中国却因“错译”“误译”备受争议。中西方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赛珍珠在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贡献进行重新梳理。本文笔者将从赛珍珠杂合的文化身份切入,对她翻译水浒的文化策略、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作探索。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文化背景;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杨钊(1987-),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 - 1973)曾获得“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的美誉,她的创作兼顾东西方的文化,致力于向西方民众推广中国文化,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翻译(以下简称赛译)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赛译(All Men Are Brothers)出版于1933年,该书在出版后,立刻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西方读者的一致好评,目前这份译本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多次再版,仅在21世纪,该译本就已经再版3次。然而,赛译虽然在国外传播较广,受到读者们的认可,但在国内却面临着诸多学者的质疑。2003年后,有许多评论者致力于为该书正名,但其毁誉参半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改善。目前,对赛译的批评主要为语言翻译方面,评论者们认为作者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汉语言的原意,属于对《水浒传》的“误读”。赛珍珠的文化背景和其文化身份决定了她的翻译策略,笔者将从赛珍珠的文化身份入手,探索《水浒传》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策略,并讨论其内涵。
一、 赛珍珠的文化身份
“杂合”为生物学专业名词,本意是不同纯合子品种杂交后所产生的新品种,该词的含义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延展,多用于殖民批评,用于指代介于不同文化中的模糊状态。身份 (identity)在后殖民批评中的位置十分重要,身份不局限于血统,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文化身份是翻译策略的直接决定因素。很多因素都会对身份产生影响,例如民族、阶级、性别、历史进程、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政治环境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身份和认同。
赛珍珠的翻译策略选择取决于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尼克松曾将赛珍珠誉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曾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后因父母进入中國传教而生活于中国。赛珍珠幼年时便接受双重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余年,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赛珍珠在颁奖致辞中说道:“我的第二祖国是中国。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是我的生活,的确,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赛珍珠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其日常生活、说话做事同中国人并无两样。而父母作为美国传教士,赛珍珠又可以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但双重文化背景给赛珍珠自身的文化身份定位造成了困惑,她很难将自己划分为“美国人”或者“中国人”。赛珍珠在中美两国的散居模式造成了他独特的文化身份, 她的文化身份不是“非中即美”的模式,而是变成了 “中美融合”的杂合文化身份。
后殖民主义指出,受到两种不同文化影响的混血儿,自身的文化身份在文化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创新文化认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不可否认的是,赛珍珠没有受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明显的文化偏向,对中美的文化差异做到了客观公正的审视,并以故乡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其自身的杂合文化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赛珍珠通过直译的方法 《水浒传》转译成英文,将原著的美传播到大洋彼岸。与此相应,赛译本中文化异化风格也是其自身杂合文化身份最直接的体现。
二、赛译水浒文本分析
以《水浒传》书名的翻译情况举例。最早西方将《水浒传》译为德文,书名为《强盗与士兵》,法本则为《中国的勇士们》,还有其他英本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在沼泽地里》等诸多版本。杰克逊将其翻译为 Water Margin,指出是故事发生地点。赛珍珠译文序言中强调,西方人对 Water Margin 的理解与原著存在有偏差,她将水浒传翻译为“ All Men Are Brothers”,这种译文虽然也无法直接体现原文的精妙,但任何一个译本都无法做到原汁原味的翻译。例如“水”等于“water”,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文化背景;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杨钊(1987-),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 - 1973)曾获得“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的美誉,她的创作兼顾东西方的文化,致力于向西方民众推广中国文化,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翻译(以下简称赛译)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赛译(All Men Are Brothers)出版于1933年,该书在出版后,立刻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西方读者的一致好评,目前这份译本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多次再版,仅在21世纪,该译本就已经再版3次。然而,赛译虽然在国外传播较广,受到读者们的认可,但在国内却面临着诸多学者的质疑。2003年后,有许多评论者致力于为该书正名,但其毁誉参半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改善。目前,对赛译的批评主要为语言翻译方面,评论者们认为作者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汉语言的原意,属于对《水浒传》的“误读”。赛珍珠的文化背景和其文化身份决定了她的翻译策略,笔者将从赛珍珠的文化身份入手,探索《水浒传》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策略,并讨论其内涵。
一、 赛珍珠的文化身份
“杂合”为生物学专业名词,本意是不同纯合子品种杂交后所产生的新品种,该词的含义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延展,多用于殖民批评,用于指代介于不同文化中的模糊状态。身份 (identity)在后殖民批评中的位置十分重要,身份不局限于血统,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文化身份是翻译策略的直接决定因素。很多因素都会对身份产生影响,例如民族、阶级、性别、历史进程、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政治环境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身份和认同。
赛珍珠的翻译策略选择取决于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尼克松曾将赛珍珠誉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曾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后因父母进入中國传教而生活于中国。赛珍珠幼年时便接受双重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余年,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赛珍珠在颁奖致辞中说道:“我的第二祖国是中国。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是我的生活,的确,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赛珍珠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其日常生活、说话做事同中国人并无两样。而父母作为美国传教士,赛珍珠又可以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但双重文化背景给赛珍珠自身的文化身份定位造成了困惑,她很难将自己划分为“美国人”或者“中国人”。赛珍珠在中美两国的散居模式造成了他独特的文化身份, 她的文化身份不是“非中即美”的模式,而是变成了 “中美融合”的杂合文化身份。
后殖民主义指出,受到两种不同文化影响的混血儿,自身的文化身份在文化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创新文化认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不可否认的是,赛珍珠没有受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明显的文化偏向,对中美的文化差异做到了客观公正的审视,并以故乡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其自身的杂合文化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赛珍珠通过直译的方法 《水浒传》转译成英文,将原著的美传播到大洋彼岸。与此相应,赛译本中文化异化风格也是其自身杂合文化身份最直接的体现。
二、赛译水浒文本分析
以《水浒传》书名的翻译情况举例。最早西方将《水浒传》译为德文,书名为《强盗与士兵》,法本则为《中国的勇士们》,还有其他英本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在沼泽地里》等诸多版本。杰克逊将其翻译为 Water Margin,指出是故事发生地点。赛珍珠译文序言中强调,西方人对 Water Margin 的理解与原著存在有偏差,她将水浒传翻译为“ All Men Are Brothers”,这种译文虽然也无法直接体现原文的精妙,但任何一个译本都无法做到原汁原味的翻译。例如“水”等于“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