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循环导学机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dl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没有交流,感知与思考就是一个单向、封闭、不稳定的反射弧。以“圆周率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在利用激发、筛选、捕捉、对比、辨析等教学手段进行导学的过程中,说明这种循环机制的运行规律。
  [关键词]循环;问题;动机;导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41-01
  任何人学习任何知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学习应当是感知、思考、交流等环节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下面就以“圆周率的认识”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一、瞄准问题,激发动机
  学习过程起始阶段的“感知”,是利用感官获取信息。在感知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形成不同的“關注点”,同时也产生“好奇点”。其中的“关注点”就是问题,“好奇点”就是动机。感知活动中伴随着思考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步的感知与思考过程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会初步形成解决目标和解决动机,会形成初步的设想。这是“感知、思考、交流”的第一次循环(见图1),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猜想以及解决问题的设想等,就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感知对象。
  比如, “圆周率的认识”这一课的重点在于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的关系。无论是从定性还是定量的角度考虑,都应当让学生通过感知活动感受圆的周长与半径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据此因势利导:用圆规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周长和半径或者直径是否有关系?
  学生通过“用圆规画”的操作活动,能够感知到“周长大小与圆规两脚分开的角度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决定了两脚端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形的直径;这个直径决定了所绘制圆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大小” ,从而自然产生探求具体数量关系的动机。
  二、试验筛选,捕获结论
  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究竟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抽样测量、分类制表、对比分析来解决。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地测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圆形实物(也应当包括学生用圆规画出的圆形),并把所有数据记录在同一个表格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开始“对比分析” 。对比分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分析同一个圆形物体周长与直径比值在保留小数位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的趋向性和极限范围,并进行猜测、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纵向对比分析在保留相同小数位数时,比值的情况。最后综合考虑两种对比的结果。
  以上过程包含了多种心理活动。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必然会生成与教师预设不符的地方,这些“跑调”的“杂音”正是学生的“心声”。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合理的错误正是驱动了第二次的循环(如图2)。
  三、全面对比,辨析对错
  第三次循环,应当以前面生成的结论以及非常规的方法与过程作为循环动力。其核心活动在于对“异类”的同化,在“存异”中最大限度地“求同”,而不是“排除异己”。
  比如,对于结论“无论什么样的圆形,其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在一个固定的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值很难确定,或者说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对于这一比值,精确度越低,差别越微弱,精确度越高,差别越明显。”“无论
  选取的样本容量怎样扩大,精确度如何提高,这个比值的大小范围虽然能够愈来愈精确地控制在一个区间里,但始终无法用一个学过的数字来确定。”,要让学生运用对比和迁移的方法,推理出“这个比值也应该是个确切的定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借机提出无理数的概念,给出“π”的定义——由于人的感官以及测量工具的局限,任何大数据都不能找到π值的准确大小,因此只能用π表示,π是个无理数,不是代数式。
  上述三个循环导学机制仅依赖课堂学习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多采用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的导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这才是“育人”的真正目的。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先猜想后验证,并学会有效运用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方法上的支持;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适度地“扶”,确保学生探究的有效进行;语言上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励,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動力和信心,并将探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延伸到各种学习中。  [关键词]探究能力;三角形;培养  “最多能分多少个三角形”是
[摘要]分数是数概念的有效扩充,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是分数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应顺学而教,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带领学生探寻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展示思维活动过程,“比”出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让他们抽象出“相同数位相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中,教师搭建三个“脚手架”,引导学生拨计数器、对比口算、尝试减法,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攀升。  [关键词]脚手架;思维攀升;两位数;一位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61-02  一、教材研读与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
[摘 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圆的面积”的同课异构为例,通过分析和解读教学中各个环节设置的时间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指出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生;主体;对比;;圆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4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摘 要]“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知识的最后一个板块,是学生在认识、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算法迁移和理解算理,是小学阶段笔算乘法的总结。通过梳理教材读懂教学内容,进行前测,把握学生认知起点,把握本课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三大策略:“计算”与“情境”相融,主动完成迁移; “算理”与“算法”相辅,自主构建模型;“估算”和“笔算”衔接,提升运算技能。 
[摘 要]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包括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式子等,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形式化等特点。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数学语言,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信地进行数学交流。教学“认识平均分”时,巧妙过渡、愤悱启发、动手操作及转换语言等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能
[摘 要]多维度解读文本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英语文本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从语言、人物、情节和主题等不同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全面把握文本,领悟文本故事的寓意,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优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代际贫困突出,贫困程度较深,因此,要实现精准扶贫、稳定脱贫成效,必须正确定位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借由案件剖析,笔者力图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案例中暴露出的职业观念缺乏、招生困难、办学条件落后、就业质量较低等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亟须从精准定位生源、精准就业培养、精准投入等寻求解决途径。  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方略,找
[摘 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是需要严谨的教学方法的。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思想方法 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43  时间,是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的概念。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安排了“时、分
《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的音乐灵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让学生乐意参与学习与欣赏音乐,积极体验,从参与和实践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相对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