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概要:
鼠奶奶生病了,小老鼠要去看望奶奶。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小老鼠走在路上,热得满头大汗。它看到前面有块西瓜地,心想:吃块西瓜解解渴吧!于是,它摘了一个西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半个西瓜吃完了。“还有半个留给奶奶吃吧!”小老鼠把西瓜皮戴在头上当成西瓜帽,这下可凉快多了。
小老鼠捧着剩下的半个西瓜,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怎么办呢?有了!小老鼠把西瓜皮放进水里当西瓜船,它坐上西瓜船,稳稳当当地过了河。
河对岸的草丛里躲着一只狐狸,肚子正饿着呢!看见小老鼠走来,狐狸张开嘴就想吃小老鼠。小老鼠急忙拿起西瓜皮朝狐狸砸去。狐狸一躲,西瓜皮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狐狸又想冲过去抓小老鼠,正好一脚踩到西瓜皮。“啪!”狐狸摔了个四脚朝天,头晕眼花。小老鼠趁机逃走了。
图画书《大西瓜》讲的是鼠奶奶生病了,小老鼠要去看望奶奶。走在路上,它又热又渴,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老鼠动脑筋过了河之后,又遇到了狐狸,最终小老鼠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狐狸。创编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好是夏季,于是我就将它融入了“夏天来到了”的主题活动。创编这个故事的本意有二,一是要培养幼儿遇到困难动脑筋、尝试独立解决的意识与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二是让幼儿学习一些夏季防暑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设计中,我牢牢抓住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一条是情感线。小老鼠去看望奶奶——体现关心,用西瓜帽遮阴——体现自我保护,用西瓜船过河——体现智慧,利用西瓜皮战胜狐狸——体现勇敢,最后将西瓜分给小朋友一起吃——体现感恩。下面是两次活动的实录。
对比第一次活动和第二次活动,我在问题设计和教师回应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
●借助多媒体提供线索,帮助幼儿融入故事情景
例如,在第一次活动的导入环节,我出示了多媒体小老鼠画面,并问:“谁来了?猜猜小老鼠出门要去干什么?”由于没有任何提示,幼儿的答案漫无边际,跟故事情节完全脱节。怎样让孩子融入故事情景中呢?在进行第二次活动时,我在提问“猜猜小老鼠出门要去干什么”后,又在多媒体画面的一角出示了一个云形图,云形图里有“鼠奶奶躺在病床上,额头上敷着毛巾”的画面,这样就提供了线索,引导幼儿关注细节,为理解故事情节做好铺垫。这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帮助幼儿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
●用追问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
例如,第一次活动在看完图片“小老鼠戴上西瓜帽”后,我就直接过渡到“它继续往前走,咦,小老鼠怎么停下脚步了?小老鼠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时孩子们看到“小老鼠戴上西瓜帽”的图片时都大笑了起来,这说明孩子们只看到了小老鼠滑稽可笑的形象,而没有从小老鼠动脑筋想办法自我保护的角度去领悟,而我显然忽视了这一点。于是,在第二次活动时我在顺应孩子的同时进行了追问,“你们在笑什么?小老鼠戴上西瓜帽很滑稽是吗?”“那它为什么要戴上西瓜帽呢?”引导幼儿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迁移生活经验,理解季节特征,习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为主题活动的开展积累相关经验。
●变静态的思维过程为肢体表达与语言相结合的动态体验
故事中有一个情节“狐狸要吃小老鼠”。在这个情节中,我鼓励幼儿帮助小老鼠想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老鼠呢?”但是由于整个环节比较静态,有的幼儿便置身事外,积极性不是很高。于是在第二次活动中,我就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绘声绘色地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渗透情感,帮助幼儿学会感恩
第一次活动是在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后,以教师的小结结束的:“小老鼠来到奶奶家,把西瓜切成一片片给奶奶吃,奶奶夸小老鼠是个好宝宝。”我总感觉这样的安排和组织没有让活动达到高潮,有点意犹未尽。于是,在第二次活动中,在完整欣赏故事之后,我安排了让一个大班幼儿扮演小老鼠分西瓜给小朋友吃的环节,这样整个活动以西瓜贯穿始终,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提升了故事的主题“学会感恩——不要忘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调整,我深刻地感受到:在开展阅读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作品的情节主线和情感主线,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兴趣,才会和教师一起融入故事情景中,充分地汲取作品带给他们的营养,享受作品带给他们的快乐。
鼠奶奶生病了,小老鼠要去看望奶奶。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小老鼠走在路上,热得满头大汗。它看到前面有块西瓜地,心想:吃块西瓜解解渴吧!于是,它摘了一个西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半个西瓜吃完了。“还有半个留给奶奶吃吧!”小老鼠把西瓜皮戴在头上当成西瓜帽,这下可凉快多了。
小老鼠捧着剩下的半个西瓜,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怎么办呢?有了!小老鼠把西瓜皮放进水里当西瓜船,它坐上西瓜船,稳稳当当地过了河。
河对岸的草丛里躲着一只狐狸,肚子正饿着呢!看见小老鼠走来,狐狸张开嘴就想吃小老鼠。小老鼠急忙拿起西瓜皮朝狐狸砸去。狐狸一躲,西瓜皮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狐狸又想冲过去抓小老鼠,正好一脚踩到西瓜皮。“啪!”狐狸摔了个四脚朝天,头晕眼花。小老鼠趁机逃走了。
图画书《大西瓜》讲的是鼠奶奶生病了,小老鼠要去看望奶奶。走在路上,它又热又渴,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老鼠动脑筋过了河之后,又遇到了狐狸,最终小老鼠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狐狸。创编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好是夏季,于是我就将它融入了“夏天来到了”的主题活动。创编这个故事的本意有二,一是要培养幼儿遇到困难动脑筋、尝试独立解决的意识与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二是让幼儿学习一些夏季防暑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设计中,我牢牢抓住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一条是情感线。小老鼠去看望奶奶——体现关心,用西瓜帽遮阴——体现自我保护,用西瓜船过河——体现智慧,利用西瓜皮战胜狐狸——体现勇敢,最后将西瓜分给小朋友一起吃——体现感恩。下面是两次活动的实录。
对比第一次活动和第二次活动,我在问题设计和教师回应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
●借助多媒体提供线索,帮助幼儿融入故事情景
例如,在第一次活动的导入环节,我出示了多媒体小老鼠画面,并问:“谁来了?猜猜小老鼠出门要去干什么?”由于没有任何提示,幼儿的答案漫无边际,跟故事情节完全脱节。怎样让孩子融入故事情景中呢?在进行第二次活动时,我在提问“猜猜小老鼠出门要去干什么”后,又在多媒体画面的一角出示了一个云形图,云形图里有“鼠奶奶躺在病床上,额头上敷着毛巾”的画面,这样就提供了线索,引导幼儿关注细节,为理解故事情节做好铺垫。这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帮助幼儿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
●用追问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
例如,第一次活动在看完图片“小老鼠戴上西瓜帽”后,我就直接过渡到“它继续往前走,咦,小老鼠怎么停下脚步了?小老鼠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时孩子们看到“小老鼠戴上西瓜帽”的图片时都大笑了起来,这说明孩子们只看到了小老鼠滑稽可笑的形象,而没有从小老鼠动脑筋想办法自我保护的角度去领悟,而我显然忽视了这一点。于是,在第二次活动时我在顺应孩子的同时进行了追问,“你们在笑什么?小老鼠戴上西瓜帽很滑稽是吗?”“那它为什么要戴上西瓜帽呢?”引导幼儿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迁移生活经验,理解季节特征,习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为主题活动的开展积累相关经验。
●变静态的思维过程为肢体表达与语言相结合的动态体验
故事中有一个情节“狐狸要吃小老鼠”。在这个情节中,我鼓励幼儿帮助小老鼠想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老鼠呢?”但是由于整个环节比较静态,有的幼儿便置身事外,积极性不是很高。于是在第二次活动中,我就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绘声绘色地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渗透情感,帮助幼儿学会感恩
第一次活动是在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后,以教师的小结结束的:“小老鼠来到奶奶家,把西瓜切成一片片给奶奶吃,奶奶夸小老鼠是个好宝宝。”我总感觉这样的安排和组织没有让活动达到高潮,有点意犹未尽。于是,在第二次活动中,在完整欣赏故事之后,我安排了让一个大班幼儿扮演小老鼠分西瓜给小朋友吃的环节,这样整个活动以西瓜贯穿始终,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提升了故事的主题“学会感恩——不要忘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调整,我深刻地感受到:在开展阅读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作品的情节主线和情感主线,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兴趣,才会和教师一起融入故事情景中,充分地汲取作品带给他们的营养,享受作品带给他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