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其中体会数数、理解算理、理解数学概念、强化空间观念,进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可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有效学习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都是依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动手操作,可让学生获得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获得知识,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数
学数数是计算教学开展的基础,因而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感意义重大。而动手操作,可让学生体会数感。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数出物体的个数。选取4样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物品(铅笔、橡皮、糖、幸运星),每人一种,都是100个。在数前教师都会让学生先估数,再让学生自己数一数。使学生充分感知1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感受到要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应该边点边数,手口一致。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让学生数出35个、42个奖品,并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学生就想到了把10个物品用大圈圈出,表示3个十,而不够10个的不用圈,表示几个一。这样数的组成就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也培养了数感。
二、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
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数学学科就需要动手操作的介入了。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前,教师出示把6块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轻易地解答出来了。接着继续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有人说1块多,有人说不到一块。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以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的要求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学生分好后反馈交流:(1)一块一块地分,先把每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每次分得1/4块,结果每人分得3个1/4块,也就是3/4块。(2)一块一块地分之后,把12个1/4块合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1/4块,再把3个1/4块拼在一起,每人分得3/4块。(3)把3个圆片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的1/4,也就是3个1/4块,再把3个1/4块拼在一起,每人分得3/4块。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1块饼的3/4和3块饼的1/4是相等的。至此,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从而为继续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三、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二年级《锐角和钝角》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特别是在让学生创造角的环节中,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角。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变角,有一学生创造了一个锐角,笔者说能变成直角吗?怎么变?能变成钝角吗?使学生在变角的过程中明白钝角比直角大,直角比锐角大。然后让学生接着变,能变成不同的钝角吗(已经是钝角了),还能变吗?(能)能变几个呢?(无数个。)那直角呢?(只能变一个)锐角呢?……在学生手上材料不断的变化中,他们明白了锐角也有大有小,只要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都是锐角;钝角也有大有小,只要大小在90度和180度之间的就是钝角;直角就是90度。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四、在动手操作中强化空间观念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逐步形成并强化空间观念。实验研究表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空间观念就宜于形成和巩固。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恰当运用折、画、拼、剪等动手操作活动,剪出美丽生动的轴对称图案,并从心中获得对称美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强化了空间观念。可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在动手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在动手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相应的进率,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知道“教室的长度 ”、“文具盒的宽度”、“人的高度”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去量一量。课堂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学生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它还有利于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跳跃,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动起来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有效学习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都是依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动手操作,可让学生获得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获得知识,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数
学数数是计算教学开展的基础,因而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感意义重大。而动手操作,可让学生体会数感。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数出物体的个数。选取4样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物品(铅笔、橡皮、糖、幸运星),每人一种,都是100个。在数前教师都会让学生先估数,再让学生自己数一数。使学生充分感知1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感受到要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应该边点边数,手口一致。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让学生数出35个、42个奖品,并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学生就想到了把10个物品用大圈圈出,表示3个十,而不够10个的不用圈,表示几个一。这样数的组成就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也培养了数感。
二、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
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数学学科就需要动手操作的介入了。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前,教师出示把6块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轻易地解答出来了。接着继续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有人说1块多,有人说不到一块。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以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的要求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学生分好后反馈交流:(1)一块一块地分,先把每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每次分得1/4块,结果每人分得3个1/4块,也就是3/4块。(2)一块一块地分之后,把12个1/4块合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1/4块,再把3个1/4块拼在一起,每人分得3/4块。(3)把3个圆片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的1/4,也就是3个1/4块,再把3个1/4块拼在一起,每人分得3/4块。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1块饼的3/4和3块饼的1/4是相等的。至此,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从而为继续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三、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二年级《锐角和钝角》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特别是在让学生创造角的环节中,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角。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变角,有一学生创造了一个锐角,笔者说能变成直角吗?怎么变?能变成钝角吗?使学生在变角的过程中明白钝角比直角大,直角比锐角大。然后让学生接着变,能变成不同的钝角吗(已经是钝角了),还能变吗?(能)能变几个呢?(无数个。)那直角呢?(只能变一个)锐角呢?……在学生手上材料不断的变化中,他们明白了锐角也有大有小,只要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都是锐角;钝角也有大有小,只要大小在90度和180度之间的就是钝角;直角就是90度。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四、在动手操作中强化空间观念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逐步形成并强化空间观念。实验研究表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空间观念就宜于形成和巩固。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恰当运用折、画、拼、剪等动手操作活动,剪出美丽生动的轴对称图案,并从心中获得对称美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强化了空间观念。可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在动手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在动手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相应的进率,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知道“教室的长度 ”、“文具盒的宽度”、“人的高度”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去量一量。课堂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学生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它还有利于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跳跃,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动起来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