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大学生入党问题入手,从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入党背后的较为严肃的政治观教育现状等问题,并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树立和培养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和具体举措。
[关键词] 大学生 入党 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教育是指特定的政治系统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成员传输主导的政治观,并引导或影响其政治行为和政治生活的活动和过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社会所提倡的主导的政治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品德,即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大学生政治观是大学生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情感。[1]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行动,也决定着民族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尤其是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日益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培养其优良的政治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从入党问题看新一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密切,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给我国大学生政治观的培养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大学生政治观主流比较积极,对党和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很高的认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大学生的政治观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不足。从大学生入党动机来看高校政治观教育现状来,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政治观的构建中存在着许多负面问题:
1、政治知识、政治理论水平不足。
据了解发现,大学生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不多,对党章学习不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甚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主观上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于平时的政治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枯燥无味。可以说,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理论素养,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刻,甚至存在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2、政治信仰出现冷漠化倾向,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
社会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得大学生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激进狂热、豪情万丈,加之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没有更多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在校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降温。伴随着政治理论的缺乏和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容乐观,出现了“冷漠化”倾向。大学生对“ 理想” 追求的变化是普遍而深刻的,他们更愿意扎实地做些事情,更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当代大学生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政治追求趋向实用主义,政治信仰出现淡化和弱化倾向。
3、政治动机显现功利化,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大学生不喜欢政治理论,并不完全因为理论枯燥、理论僵化,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而是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发生了偏差,以功利作为标尺衡量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对待“入党动机”这种严肃的政治话题上,有的大学生入党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对为什么入党,怎样入党,对党的性质、理想、宗旨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据调查了解,发现部分学生入党的愿望和动机却令人担忧,学生入党动机为“增强就业能力”、“谋求仕途发展”,这些凸现了学生在入党动机方面存在的实用主义或者机会主义思想,对加入党组织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误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在大学校园里逐渐普及,政治理想、政治素养在降低,大学生政治教育受到挑战。
二、分析大学生不良入党动机背后的政治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西方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也悄然进入,关注个人利益、注重个人价值、政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个别大学生看到别人入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或是给自身带来了某种荣誉,羡慕不已,于是自己也写份入党申请书,企盼有一天自己也能获此荣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消极思想下,大学生积极入党的背后是政治动机功利性的表露,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利益获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冲击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给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2、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中国应试教育下,学校、家长、学生更为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而对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忽略。加之政治课的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教育成人化,内容教条化,方法简单化。进入大学以后,政治教育不系统,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对现实生活的表现缺乏与课程的统一。此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希望子女成才,但在道德教育上往往出现了偏差,忽略了子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在子女价值观念功利化的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集体忽视下,大学生的政治观在建立、健全方面出现了空档,在面对政治观问题上全凭着学生个人的政治热情和政治素养。这样往往力量单薄,起不到家庭维系、学校和社会监督、巩固的作用,在学生政治观教育上不利于良好、积极的政治观的养成。
3、社会竞争压力下,个人政治取向利益化,忽视了个人政治观构建。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面对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就业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背后,个人条件是否优越就成为择业成功的关键。许多用人单位把是否是党员作为考核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衡量评价标准,学生党员往往被抢手的单位录用,并安排到重要岗位,这就使许多大学生把入党作为目标,希望自己的政治面貌一栏能在大学毕业时填上“党员”二字。因而,大学生申请入党是为了以后安排一个好工作或获取更多提拔和重用的机会,为自己今后工作增加资本,在无形中社会充当了扭曲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角色。
三、如何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并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进行积极向上的培养和引导
1、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确保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正确方向。
刘少奇曾指出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学习,“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新民主主义大学生团的全体团员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升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程度”。[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其指航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的必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政治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使人们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教育的层面看,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要注意提升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层次,提升教育者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政治观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升大学生对政治观教育的兴趣,从而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正确政治观。[3]
2、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政治参与的条件,在实践中践行政治观教育的内容。
政治实践是政治意识产生的源泉,政治体验是政治情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情感是政治观形成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在学习新知识,但缺少深入社会实践,更缺少政治参与。仅仅依靠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当代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体察民情、了解社会、感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学校应根据校情,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领袖故居、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园和支援边远地区教育等,让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提高政治参与的思想文化素质,在高校校园逐步形成一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和政治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认识比较,亲身去感受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壮举,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深化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的目的。
3、要充分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教育的集体力量,努力构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观。
学校教育要与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社会环境的舆论导向要与学校教育有机统一,这样就避免造成课堂进行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上出现相悖的口号。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发展时代,各种大众传媒一定要以提高主导意识形态、主导文化的威信和凝聚力为方向。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更重要的是隐性教育,在新闻、广播、网站等舆论交流性大的区域,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完成政治观教育任务[4]。此外,在课堂外,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观教育,配合学校培养孩子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有道德良好、政治素质过硬、成绩优异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4、加强学校政工管理、督导体系的完善与健全,通过教育管理来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观的培养和提高。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工作具备了教师职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的重任与使命。因此,在课堂教育外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政工系统应发挥出自身作用,深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 通过课内外活动、个别交流和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经常性的政治心态与突发性的政治心态、普遍性的政治心态与特殊性的政治心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行为道德规范上,进行督导和及时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和保护好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热情,帮助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种种现象,认真解决大学生中政治方向、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和实际生活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5]。
参考文献:
[1] 黄小维、罗春潮、张琴,新世纪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效性探析.《改革与战略》2003年第10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11.
[3]葛翠茹,略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8期.
[4]许冬玲,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与思考.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谷佳媚,新时期高校政治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关键词] 大学生 入党 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教育是指特定的政治系统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成员传输主导的政治观,并引导或影响其政治行为和政治生活的活动和过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社会所提倡的主导的政治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品德,即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大学生政治观是大学生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情感。[1]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行动,也决定着民族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尤其是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日益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培养其优良的政治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从入党问题看新一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密切,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给我国大学生政治观的培养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大学生政治观主流比较积极,对党和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很高的认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大学生的政治观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不足。从大学生入党动机来看高校政治观教育现状来,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政治观的构建中存在着许多负面问题:
1、政治知识、政治理论水平不足。
据了解发现,大学生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不多,对党章学习不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甚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主观上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于平时的政治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枯燥无味。可以说,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理论素养,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刻,甚至存在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2、政治信仰出现冷漠化倾向,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
社会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得大学生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激进狂热、豪情万丈,加之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没有更多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在校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降温。伴随着政治理论的缺乏和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容乐观,出现了“冷漠化”倾向。大学生对“ 理想” 追求的变化是普遍而深刻的,他们更愿意扎实地做些事情,更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当代大学生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政治追求趋向实用主义,政治信仰出现淡化和弱化倾向。
3、政治动机显现功利化,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大学生不喜欢政治理论,并不完全因为理论枯燥、理论僵化,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而是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发生了偏差,以功利作为标尺衡量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对待“入党动机”这种严肃的政治话题上,有的大学生入党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对为什么入党,怎样入党,对党的性质、理想、宗旨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据调查了解,发现部分学生入党的愿望和动机却令人担忧,学生入党动机为“增强就业能力”、“谋求仕途发展”,这些凸现了学生在入党动机方面存在的实用主义或者机会主义思想,对加入党组织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误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在大学校园里逐渐普及,政治理想、政治素养在降低,大学生政治教育受到挑战。
二、分析大学生不良入党动机背后的政治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西方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也悄然进入,关注个人利益、注重个人价值、政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个别大学生看到别人入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或是给自身带来了某种荣誉,羡慕不已,于是自己也写份入党申请书,企盼有一天自己也能获此荣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消极思想下,大学生积极入党的背后是政治动机功利性的表露,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利益获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冲击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给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2、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中国应试教育下,学校、家长、学生更为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而对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忽略。加之政治课的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教育成人化,内容教条化,方法简单化。进入大学以后,政治教育不系统,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对现实生活的表现缺乏与课程的统一。此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希望子女成才,但在道德教育上往往出现了偏差,忽略了子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在子女价值观念功利化的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集体忽视下,大学生的政治观在建立、健全方面出现了空档,在面对政治观问题上全凭着学生个人的政治热情和政治素养。这样往往力量单薄,起不到家庭维系、学校和社会监督、巩固的作用,在学生政治观教育上不利于良好、积极的政治观的养成。
3、社会竞争压力下,个人政治取向利益化,忽视了个人政治观构建。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面对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就业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背后,个人条件是否优越就成为择业成功的关键。许多用人单位把是否是党员作为考核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衡量评价标准,学生党员往往被抢手的单位录用,并安排到重要岗位,这就使许多大学生把入党作为目标,希望自己的政治面貌一栏能在大学毕业时填上“党员”二字。因而,大学生申请入党是为了以后安排一个好工作或获取更多提拔和重用的机会,为自己今后工作增加资本,在无形中社会充当了扭曲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角色。
三、如何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并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进行积极向上的培养和引导
1、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确保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正确方向。
刘少奇曾指出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学习,“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新民主主义大学生团的全体团员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升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程度”。[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其指航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的必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政治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使人们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教育的层面看,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要注意提升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层次,提升教育者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政治观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升大学生对政治观教育的兴趣,从而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正确政治观。[3]
2、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政治参与的条件,在实践中践行政治观教育的内容。
政治实践是政治意识产生的源泉,政治体验是政治情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情感是政治观形成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在学习新知识,但缺少深入社会实践,更缺少政治参与。仅仅依靠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当代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体察民情、了解社会、感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学校应根据校情,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领袖故居、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园和支援边远地区教育等,让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提高政治参与的思想文化素质,在高校校园逐步形成一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和政治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认识比较,亲身去感受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壮举,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深化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的目的。
3、要充分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教育的集体力量,努力构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观。
学校教育要与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社会环境的舆论导向要与学校教育有机统一,这样就避免造成课堂进行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上出现相悖的口号。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发展时代,各种大众传媒一定要以提高主导意识形态、主导文化的威信和凝聚力为方向。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更重要的是隐性教育,在新闻、广播、网站等舆论交流性大的区域,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完成政治观教育任务[4]。此外,在课堂外,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观教育,配合学校培养孩子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有道德良好、政治素质过硬、成绩优异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4、加强学校政工管理、督导体系的完善与健全,通过教育管理来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观的培养和提高。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工作具备了教师职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的重任与使命。因此,在课堂教育外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政工系统应发挥出自身作用,深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 通过课内外活动、个别交流和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经常性的政治心态与突发性的政治心态、普遍性的政治心态与特殊性的政治心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行为道德规范上,进行督导和及时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和保护好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热情,帮助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种种现象,认真解决大学生中政治方向、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和实际生活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5]。
参考文献:
[1] 黄小维、罗春潮、张琴,新世纪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效性探析.《改革与战略》2003年第10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11.
[3]葛翠茹,略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8期.
[4]许冬玲,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与思考.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谷佳媚,新时期高校政治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