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刚买了一头驴,却死了,为了不损失买驴的100美元,他于是隐瞒了驴子已死的真相,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把驴作为奖品,卖出500张2元的奖券。也许看到这里你会问,那抽得驴子的人发现是头死驴一定很生气,是,没错,所以这男孩让中奖者退回了他所买的奖券——2元钱。最后男孩得到了998美元。
你知道吗?那个故事里的男孩,后来成了安然公司的总裁。
人的生意头脑一定是天生的。
这组文章记录的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白领女子,她们都有高等学历,生活稳定,收入不菲,但由于渴望自由、热爱梦想,在工作之余,又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店。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的预期是:辞职——当“老板”
“浅草”的志向
● 店主:小瞿
● 职业:教师
● 经营:花艺
● 店龄:半年
● 总投资:5万余元
小瞿说话轻轻柔柔的,怎么看也不像个老板,倒是蛮符合她的老师形象。毕业才两年多,严格来说还是个孩子。
她的花店名字叫“浅草”。能把川端康成与鲜花联系得这么完好的人,恐怕也就是她了。因为男朋友喜欢川端康成,所以也喜欢了“浅草”这个地名。“浅草花艺”这个听上去还挺小资的名字就这么诞生了。
“我从来不觉得当老师会是我一辈子的职业。从读大学开始我就想开店了。”小瞿微笑着,捧一本书坐在洒满阳光的小店里,确实非常协调。
这是她的第二家店了,之前的一家因为市政规划而被拆掉。而现在的这家开张已经半年多。她说一定会再去开个别的店,而那一定会是家服装店。
“这个年纪就该做这个年纪想做的事,女孩子都喜欢衣服,所以开服装店。如果等到老了,失去流行、时尚的感觉,再开这种店,完全没了意义。”
开店的想法是一直有的。从小的时候起,小瞿像所有女生一样,梦想有个自己的小店。那时她还没想得那么具体。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花店,其实也算顺理成章。
最初她想开的是美容用品店,比如雅芳的加盟店。做过很多调查,还去雅芳公司听过课,可是最后问下来的结果,很多家店都是亏。其中一段戏剧性的经历是:她到一个地方去谈门面出租,看到墙上贴着雅芳的招贴画,一问,才知道前一个租赁房屋的人居然就是开的雅芳,因为亏了,才要转让。所以,这个计划只能cancel掉了。
小瞿曾经跟一个日本的朋友专门学过插花、包花,读大学的时候也经常去批发花拿到外头卖,所以与花市的几个老板混得很熟,有了货源,又谈下了门面,经营项目自然确定下来。“从确定到开张,足足准备了半年。”
第一个花店很小,只有8个多平方米,装修简单,墙粉成绿色,屋顶涂成蓝色,铺了看上去酷似大理石的塑料地板,店就开张了。一开始的投资是1万多块钱,到现在已经累计投下去5万多了,慢慢店里的花也多起来,摆满了一面墙壁。
“开了半年,花店开始薄有赢利了,维持生活绝对没问题。”小瞿开始注重工艺和服务。她包的花,很多顾客喜欢。附近写字楼的人们成了她的老客户,前不久她还承接了一家广告公司公关活动的所有胸花制作,对方就是看好她们的包装精美。
其实花店所在的小街蛮偏僻的,但每天电话铃都不断在响,许多是订花的业务,小瞿的话让人信服。
“我觉得我就是做这种事的人,所以我已经在考虑辞职,专门开店。以后我会开很多家这样的花店,还要开服装店。我会越做越大。”
小瞿说,‘浅草’这个名字其实很宽泛,他们的本意是叫“浅草社”,可以卖花、卖书、卖衣服、卖饰品、卖一切有趣的东西。
这么多的想法让人觉得小小花店未免不包容有雄心大志!
“非借不读”的坚持
● 店主:殷小姐
● 职业:外企职员
● 经营:图书
● 店龄:5个月
● 投资:2-3万
工作,为什么?维持生活!开店,为什么?享受快乐!
这是一家书店,跟“浅草花艺”开在同一条小街上,所以殷小姐跟小瞿也混得很熟。殷小姐的店址相对更偏一点,所以“浅草花艺”的租金是1500元每月,而殷小姐的“非借不读”书社跟它一般大,月租金却只要1400元。
店名起得有点“专横”,一看就知道引用的是随园主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的经典名句。而由此,小店的经营项目也一目了然,这是一个租书社。
“非借不读”是姐妹俩合开的店。小店是一个正方形的房间,装修上以深色为基调,看上去老成持重得多,进门就看到三面墙壁全被书架包围了,上面分门别类贴好标签。最鲜艳,也最显眼的一类是杂志,花花绿绿的摞满了右边的书架,全是书摊上最流行的各类刊物。
殷小姐长得很漂亮、看上去精明能干,一副标准OFFICE LADY的形象。姐妹俩因为需要工作,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人在店里守着,所以只见到妹妹一个人。问起书店的收入与工作收入的比较,殷小姐想了一想说,还是工作的工资高一些。
她坦言书店的经营状况虽然不差,但远没好到足以维持两个人所有开销的程度,毕竟才开5个来月,而且投入的资金回收很慢,前期的投入非常大,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杂志,所以还只能刚刚持平。
这个店的开张主旨完全是为了兴趣及娱乐自己,所以她们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货源,很多书与杂志还是她们以原价买进来的。由于自己就是白领阶层,所以她们很了解写字楼里的人们想看的是什么样的书,书的品种也就更贴近了这类人群的口味,这就难怪开业才5个月,她们的固定租书“会员”已经达到200多个。
怎么会想到做成“会员”制呢?“灵光一闪就想到了,”殷小姐有点调皮地说。因为附近的人员流动相对还算稳定,有需求,就有了“规范”。
既然并不很赚钱,小店会不会开下去呢?
“开这个店,我们想了很久,真正开始行动到落实也有3个月的时间。到现在,我们已经对它有了感情,虽然不很赚钱,但是我们有了这么多的会员,而且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会员们互相介绍,口碑相传,相信赢利是迟早的事。”
姐妹俩坚持开店的另一个原因是:打工生活单调枯燥,利用多余的精力和资金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当自己的老板,是一种更快意、高兴的体验。
“因为这个店,我们还结识到一群有共同志向的朋友,这是一开始没想到的,”殷小姐说,“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放弃。”话题转向了我们对共同看过的书的探讨,可以看到,她流露出的眼神是热切而且充满希望的。
“风信子”的朋友缘
● 店主:韩姐及妹妹小朱
● 职业:银行干部
● 经营:服装
● 店龄:2个月
● 投资:10万
“2个月,我们又挣了一个新店出来。这就是收获!”
进入这家叫风信子的服装店时,完全可以体会到与前两家的不同,或许不得不承认,年龄的差异是无法估量的,这个店的风格明显成熟完整,并且非常巧妙地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韩姐毫不讳言自己已经32岁了,并且是2个5岁孩子的母亲——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当她展示家庭合照时,感受到的是跟眼前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温柔女子的形象。
她是太原人,工作已经有10年,在26岁的时候被提升为太原某银行的副行长,这是在当地很少见的。她有充分的经营头脑及思路,来上海不到1年,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勇气和才能发挥出来。
为什么会到上海来?做这个决定,想了很久。因为希望给两个女儿完整的家。先生在上海工作,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稳定的环境,她决定离开家乡。
韩姐无疑是有主见的女子,长得很细致,轻声细语,但做事果断干脆。
去年年底,初到上海时,一个上海人都不认得,接触范围仅限于在上海工作的以前的同学,以及同乡会里的其他太原人。
开这个店非常巧合,朋友中有几个在服装公司工作,常常开玩笑地说让她开个服装店,他们可以低价提供货源。她称呼合伙人小朱为妹妹,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多年的邻居与同学关系让她们成为要好的朋友,如今大家又恰巧同在上海,所以亲近是很自然的。说到这个妹妹时,她完全是欣赏的口吻。现在IT公司任销售的小朱来上海已经8年,学习和工作都非常出色。
想法逐渐成熟时,两个姐妹开始寻找店面,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一个接一个地问有没有门面出租。韩姐笑着说,那时候常常会被别人骂出来,人家的店开得好好的,你却跑去问出不出租,那不是触人“霉头”么。直到有一天,她们找到了铜仁路上的现在这家店面。
这个店不能算小,上下两层,80多个平米,付的是年租金外加押金,14万。装修及商品的陈列都是自己设计,力求古香古色,摆的是老式的家具,颜色也是沉重的暗红色,应和了现代人渴求返古的心理。
韩姐决定完全放弃太原的稳定工作,也是因为看到小店经营的起色。既然无法在上海找到像太原那么好的工作职位,不如辞职,自己一心做老板。据说现在小朱妹妹也在着手办理辞职——店开得这么好,当然考虑全力出来干自己的事业。
“我们的第2家店马上就要开张了,就在不远的富民路上。”她高兴地透露,“那个店完全是我们在这里做了两个月赚出来的!”
衣服式样好,款式新,价格又比同类便宜,两姐妹还非常喜欢与客人聊天、出主意、帮忙选衣服、搭配,既是做生意,又有交朋友的温馨感觉,所以她们的店经营状况极好。
谈到对将来的展望,韩姐只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我已经有很多上海的朋友了!”
想开店就开动吧
● 店主:路路
● 职业:摄影
● 经营:服装及工艺品
● 店龄:3个月
● 投资:12-13万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已不满足于“我工作,我存在”。路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认得路路很是偶然。夏天的时候经过南昌路,发现了这个新开的、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小店。确切地说,是被店里货品颜色的鲜亮吸引了视线。
路路很开朗,很健谈,与她交朋友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她有丰富的旅行经历,这也与她的职业摄影师身份分不开。说是职业,不如说是她的爱好更为贴切。“摄影是我一辈子的追求,”路路常这么说。
曾经在做摄影之前,她也是个朝9晚5的女孩,每天赶公车去上班,又拖着疲累的身体下班。加班的日子里,午夜12点到家甚至成了梦想。不可否认,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仍然沉浸于这样的工作状态。但是,现在的路路,生活很闲适。
不工作的时候,可以一直睡到中午12点起床,下午看书、喝咖啡、与朋友聊天,晚上出去吃饭,玩到半夜三四点才睡。与所有的年轻女子一样,她拥有强烈的追求生活品质与情调的态度。
小店开到现在已经3个多月,怎么会想到开店呢?路路很清淡地说,“其实没多想,我走了很多国家,很多地方,喜欢收集各种各样觉得好看的东西,堆得家里放不下了。朋友们很羡慕,总是管我要。于是我想肯定还有很多人也喜欢这些东西。”
正好那时候,有朋友说某处有个门面,建议她来看。路路跑去一看,马上喜欢了门前的那棵树,于是拍板租下来,开成了这个店。
小店约莫十二三平方米,坐落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南边的南昌路上,是上海并不少见的闹中取静的好地段,路路说不喜欢特别吵闹、特别商业的氛围,又因了马路对面那棵很繁茂的法国梧桐树,所以就定下来这里。
店里陈列着各色各样的小东西——可以戴在颈上或挂在手腕的彩色绳子及珠串,真正有年头的鬼脸面具,色彩斑斓的披肩布匹,简单别致的衣服,奇奇怪怪的盒子、烟斗、印度香、蜡烛台等等等等,数不胜数,有从尼泊尔带回来的,有从泰国带回来的,还有从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其他小地方经过时买的,也有欧洲背回来的,望着一堆堆东西,有的连她自己都不记得来自哪里。不过每样都有风情和特色,每样都代表了她走过那些地方时所留下的足迹。
路路有很马虎的性格,问起她对小店的投资额,她连忙皱起眉头,摆着手说:“别让我数投进去的资金了,我不知道。经过哪里,看到好的、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了,哪里记得价钱啊!”
与摄影人有一个共性,路路也狂爱那种被称之为“在路上”的感觉。她说当她走到苏格兰的时候,更深地理解了苏格兰人“自由高于一切”的信念。
她更多的时候是选择一个人走,享受孤独。说到在爱丁堡的傍晚,一个人坐在山上看日落时情不自禁大哭的情景,觉得那才是最珍贵的回忆。
路路的执着还体现在所有她带回的物品上。她强调说,只要是喜欢的东西,不管多大多重多难带,不管是古式的电唱机还是大木头箱子,都会一一把它们带回来。为这事,她碰到过不少麻烦,最后还是一一化解了。
在对出售的商品的态度上,她表现得很随性。开这个店,更像是一种收藏品的展览,不在意卖掉多少,“如果没卖掉,我就带回去,因为这些东西每一件都是我喜欢的。”
开张3个来月,小店的收支还刚刚平衡,还不能支持路路的日常开销,她也仍靠着摄影及一些别的营生来生活着。但是,这个店已经是她的寄托和兴趣所在。“当你醒来时,发觉还有一样东西是需要你去照顾和关心的,那种感觉非常的不错。”路路笑了。
其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孑然一身。人们通常的概念是:读书考试、上大学、工作、挣薪水、成家、生孩子。如此循环反复,穷极一生,正应了歌里所唱:有人过了一辈子只为一家几口每天吃饱饭。
也许是因为注定,也许是机缘巧合,到最后,还是有一些人会跳出固有的模式,走成完全意想不到的模样,对吗?
你知道吗?那个故事里的男孩,后来成了安然公司的总裁。
人的生意头脑一定是天生的。
这组文章记录的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白领女子,她们都有高等学历,生活稳定,收入不菲,但由于渴望自由、热爱梦想,在工作之余,又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店。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的预期是:辞职——当“老板”
“浅草”的志向
● 店主:小瞿
● 职业:教师
● 经营:花艺
● 店龄:半年
● 总投资:5万余元
小瞿说话轻轻柔柔的,怎么看也不像个老板,倒是蛮符合她的老师形象。毕业才两年多,严格来说还是个孩子。
她的花店名字叫“浅草”。能把川端康成与鲜花联系得这么完好的人,恐怕也就是她了。因为男朋友喜欢川端康成,所以也喜欢了“浅草”这个地名。“浅草花艺”这个听上去还挺小资的名字就这么诞生了。
“我从来不觉得当老师会是我一辈子的职业。从读大学开始我就想开店了。”小瞿微笑着,捧一本书坐在洒满阳光的小店里,确实非常协调。
这是她的第二家店了,之前的一家因为市政规划而被拆掉。而现在的这家开张已经半年多。她说一定会再去开个别的店,而那一定会是家服装店。
“这个年纪就该做这个年纪想做的事,女孩子都喜欢衣服,所以开服装店。如果等到老了,失去流行、时尚的感觉,再开这种店,完全没了意义。”
开店的想法是一直有的。从小的时候起,小瞿像所有女生一样,梦想有个自己的小店。那时她还没想得那么具体。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花店,其实也算顺理成章。
最初她想开的是美容用品店,比如雅芳的加盟店。做过很多调查,还去雅芳公司听过课,可是最后问下来的结果,很多家店都是亏。其中一段戏剧性的经历是:她到一个地方去谈门面出租,看到墙上贴着雅芳的招贴画,一问,才知道前一个租赁房屋的人居然就是开的雅芳,因为亏了,才要转让。所以,这个计划只能cancel掉了。
小瞿曾经跟一个日本的朋友专门学过插花、包花,读大学的时候也经常去批发花拿到外头卖,所以与花市的几个老板混得很熟,有了货源,又谈下了门面,经营项目自然确定下来。“从确定到开张,足足准备了半年。”
第一个花店很小,只有8个多平方米,装修简单,墙粉成绿色,屋顶涂成蓝色,铺了看上去酷似大理石的塑料地板,店就开张了。一开始的投资是1万多块钱,到现在已经累计投下去5万多了,慢慢店里的花也多起来,摆满了一面墙壁。
“开了半年,花店开始薄有赢利了,维持生活绝对没问题。”小瞿开始注重工艺和服务。她包的花,很多顾客喜欢。附近写字楼的人们成了她的老客户,前不久她还承接了一家广告公司公关活动的所有胸花制作,对方就是看好她们的包装精美。
其实花店所在的小街蛮偏僻的,但每天电话铃都不断在响,许多是订花的业务,小瞿的话让人信服。
“我觉得我就是做这种事的人,所以我已经在考虑辞职,专门开店。以后我会开很多家这样的花店,还要开服装店。我会越做越大。”
小瞿说,‘浅草’这个名字其实很宽泛,他们的本意是叫“浅草社”,可以卖花、卖书、卖衣服、卖饰品、卖一切有趣的东西。
这么多的想法让人觉得小小花店未免不包容有雄心大志!
“非借不读”的坚持
● 店主:殷小姐
● 职业:外企职员
● 经营:图书
● 店龄:5个月
● 投资:2-3万
工作,为什么?维持生活!开店,为什么?享受快乐!
这是一家书店,跟“浅草花艺”开在同一条小街上,所以殷小姐跟小瞿也混得很熟。殷小姐的店址相对更偏一点,所以“浅草花艺”的租金是1500元每月,而殷小姐的“非借不读”书社跟它一般大,月租金却只要1400元。
店名起得有点“专横”,一看就知道引用的是随园主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的经典名句。而由此,小店的经营项目也一目了然,这是一个租书社。
“非借不读”是姐妹俩合开的店。小店是一个正方形的房间,装修上以深色为基调,看上去老成持重得多,进门就看到三面墙壁全被书架包围了,上面分门别类贴好标签。最鲜艳,也最显眼的一类是杂志,花花绿绿的摞满了右边的书架,全是书摊上最流行的各类刊物。
殷小姐长得很漂亮、看上去精明能干,一副标准OFFICE LADY的形象。姐妹俩因为需要工作,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人在店里守着,所以只见到妹妹一个人。问起书店的收入与工作收入的比较,殷小姐想了一想说,还是工作的工资高一些。
她坦言书店的经营状况虽然不差,但远没好到足以维持两个人所有开销的程度,毕竟才开5个来月,而且投入的资金回收很慢,前期的投入非常大,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杂志,所以还只能刚刚持平。
这个店的开张主旨完全是为了兴趣及娱乐自己,所以她们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货源,很多书与杂志还是她们以原价买进来的。由于自己就是白领阶层,所以她们很了解写字楼里的人们想看的是什么样的书,书的品种也就更贴近了这类人群的口味,这就难怪开业才5个月,她们的固定租书“会员”已经达到200多个。
怎么会想到做成“会员”制呢?“灵光一闪就想到了,”殷小姐有点调皮地说。因为附近的人员流动相对还算稳定,有需求,就有了“规范”。
既然并不很赚钱,小店会不会开下去呢?
“开这个店,我们想了很久,真正开始行动到落实也有3个月的时间。到现在,我们已经对它有了感情,虽然不很赚钱,但是我们有了这么多的会员,而且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会员们互相介绍,口碑相传,相信赢利是迟早的事。”
姐妹俩坚持开店的另一个原因是:打工生活单调枯燥,利用多余的精力和资金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当自己的老板,是一种更快意、高兴的体验。
“因为这个店,我们还结识到一群有共同志向的朋友,这是一开始没想到的,”殷小姐说,“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放弃。”话题转向了我们对共同看过的书的探讨,可以看到,她流露出的眼神是热切而且充满希望的。
“风信子”的朋友缘
● 店主:韩姐及妹妹小朱
● 职业:银行干部
● 经营:服装
● 店龄:2个月
● 投资:10万
“2个月,我们又挣了一个新店出来。这就是收获!”
进入这家叫风信子的服装店时,完全可以体会到与前两家的不同,或许不得不承认,年龄的差异是无法估量的,这个店的风格明显成熟完整,并且非常巧妙地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韩姐毫不讳言自己已经32岁了,并且是2个5岁孩子的母亲——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当她展示家庭合照时,感受到的是跟眼前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温柔女子的形象。
她是太原人,工作已经有10年,在26岁的时候被提升为太原某银行的副行长,这是在当地很少见的。她有充分的经营头脑及思路,来上海不到1年,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勇气和才能发挥出来。
为什么会到上海来?做这个决定,想了很久。因为希望给两个女儿完整的家。先生在上海工作,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稳定的环境,她决定离开家乡。
韩姐无疑是有主见的女子,长得很细致,轻声细语,但做事果断干脆。
去年年底,初到上海时,一个上海人都不认得,接触范围仅限于在上海工作的以前的同学,以及同乡会里的其他太原人。
开这个店非常巧合,朋友中有几个在服装公司工作,常常开玩笑地说让她开个服装店,他们可以低价提供货源。她称呼合伙人小朱为妹妹,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多年的邻居与同学关系让她们成为要好的朋友,如今大家又恰巧同在上海,所以亲近是很自然的。说到这个妹妹时,她完全是欣赏的口吻。现在IT公司任销售的小朱来上海已经8年,学习和工作都非常出色。
想法逐渐成熟时,两个姐妹开始寻找店面,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一个接一个地问有没有门面出租。韩姐笑着说,那时候常常会被别人骂出来,人家的店开得好好的,你却跑去问出不出租,那不是触人“霉头”么。直到有一天,她们找到了铜仁路上的现在这家店面。
这个店不能算小,上下两层,80多个平米,付的是年租金外加押金,14万。装修及商品的陈列都是自己设计,力求古香古色,摆的是老式的家具,颜色也是沉重的暗红色,应和了现代人渴求返古的心理。
韩姐决定完全放弃太原的稳定工作,也是因为看到小店经营的起色。既然无法在上海找到像太原那么好的工作职位,不如辞职,自己一心做老板。据说现在小朱妹妹也在着手办理辞职——店开得这么好,当然考虑全力出来干自己的事业。
“我们的第2家店马上就要开张了,就在不远的富民路上。”她高兴地透露,“那个店完全是我们在这里做了两个月赚出来的!”
衣服式样好,款式新,价格又比同类便宜,两姐妹还非常喜欢与客人聊天、出主意、帮忙选衣服、搭配,既是做生意,又有交朋友的温馨感觉,所以她们的店经营状况极好。
谈到对将来的展望,韩姐只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我已经有很多上海的朋友了!”
想开店就开动吧
● 店主:路路
● 职业:摄影
● 经营:服装及工艺品
● 店龄:3个月
● 投资:12-13万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已不满足于“我工作,我存在”。路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认得路路很是偶然。夏天的时候经过南昌路,发现了这个新开的、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小店。确切地说,是被店里货品颜色的鲜亮吸引了视线。
路路很开朗,很健谈,与她交朋友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她有丰富的旅行经历,这也与她的职业摄影师身份分不开。说是职业,不如说是她的爱好更为贴切。“摄影是我一辈子的追求,”路路常这么说。
曾经在做摄影之前,她也是个朝9晚5的女孩,每天赶公车去上班,又拖着疲累的身体下班。加班的日子里,午夜12点到家甚至成了梦想。不可否认,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仍然沉浸于这样的工作状态。但是,现在的路路,生活很闲适。
不工作的时候,可以一直睡到中午12点起床,下午看书、喝咖啡、与朋友聊天,晚上出去吃饭,玩到半夜三四点才睡。与所有的年轻女子一样,她拥有强烈的追求生活品质与情调的态度。
小店开到现在已经3个多月,怎么会想到开店呢?路路很清淡地说,“其实没多想,我走了很多国家,很多地方,喜欢收集各种各样觉得好看的东西,堆得家里放不下了。朋友们很羡慕,总是管我要。于是我想肯定还有很多人也喜欢这些东西。”
正好那时候,有朋友说某处有个门面,建议她来看。路路跑去一看,马上喜欢了门前的那棵树,于是拍板租下来,开成了这个店。
小店约莫十二三平方米,坐落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南边的南昌路上,是上海并不少见的闹中取静的好地段,路路说不喜欢特别吵闹、特别商业的氛围,又因了马路对面那棵很繁茂的法国梧桐树,所以就定下来这里。
店里陈列着各色各样的小东西——可以戴在颈上或挂在手腕的彩色绳子及珠串,真正有年头的鬼脸面具,色彩斑斓的披肩布匹,简单别致的衣服,奇奇怪怪的盒子、烟斗、印度香、蜡烛台等等等等,数不胜数,有从尼泊尔带回来的,有从泰国带回来的,还有从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其他小地方经过时买的,也有欧洲背回来的,望着一堆堆东西,有的连她自己都不记得来自哪里。不过每样都有风情和特色,每样都代表了她走过那些地方时所留下的足迹。
路路有很马虎的性格,问起她对小店的投资额,她连忙皱起眉头,摆着手说:“别让我数投进去的资金了,我不知道。经过哪里,看到好的、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了,哪里记得价钱啊!”
与摄影人有一个共性,路路也狂爱那种被称之为“在路上”的感觉。她说当她走到苏格兰的时候,更深地理解了苏格兰人“自由高于一切”的信念。
她更多的时候是选择一个人走,享受孤独。说到在爱丁堡的傍晚,一个人坐在山上看日落时情不自禁大哭的情景,觉得那才是最珍贵的回忆。
路路的执着还体现在所有她带回的物品上。她强调说,只要是喜欢的东西,不管多大多重多难带,不管是古式的电唱机还是大木头箱子,都会一一把它们带回来。为这事,她碰到过不少麻烦,最后还是一一化解了。
在对出售的商品的态度上,她表现得很随性。开这个店,更像是一种收藏品的展览,不在意卖掉多少,“如果没卖掉,我就带回去,因为这些东西每一件都是我喜欢的。”
开张3个来月,小店的收支还刚刚平衡,还不能支持路路的日常开销,她也仍靠着摄影及一些别的营生来生活着。但是,这个店已经是她的寄托和兴趣所在。“当你醒来时,发觉还有一样东西是需要你去照顾和关心的,那种感觉非常的不错。”路路笑了。
其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孑然一身。人们通常的概念是:读书考试、上大学、工作、挣薪水、成家、生孩子。如此循环反复,穷极一生,正应了歌里所唱:有人过了一辈子只为一家几口每天吃饱饭。
也许是因为注定,也许是机缘巧合,到最后,还是有一些人会跳出固有的模式,走成完全意想不到的模样,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