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宝库中蕴涵的课程思想,可以丰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历史的,却又是现代的;是中国的,又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逝去的,却是永远的。他的课程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世界价值。在陶行知先生宏篇巨著中,虽专门论述课程改革的文章不多,但其课程观却渗透、融合在他大量的著作之中,成为其伟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观与新课程理念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思想与“创造教育”思想等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8-02
实施教育课程改革,观念是先导,关键是教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的今天,借鉴陶行知思想,融入新课程改革,我们既倍感亲切,又更觉珍贵。
1.“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新课改理念
1.1 “生活教育”思想对课程的诠释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结合当前中学教育的现实,对目前的中学教学课程有必要进行改革,教育与生活必须相联系这便是其一。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陶先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是其课程资源观的理论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三句话不仅明白无疑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样,也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从属生活和服务生活的道理。
1.2 “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此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这一重要理念借鉴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从他生活教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
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这就是说,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教育,生活是第一性的,生活是教育的主语,“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课程改革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其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我们把课程、教材当作世界,现在要把世界当作课程、教材。其三,生活中的人们应该是我们的老師,向生活学习,包含着向生活中的人们学习。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是说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地生活。”课程改革除了在“事实”层面上走进生活外,更要在“意义”层面上联系生活。为了改造生活,必须有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应怎么办?要发现、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
与生活相联系,是为了摆脱书本的束缚。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课改实践已充分证明,只要走进生活,教育就将变枯竭为鲜活,变苍白为丰富,变无力为充满活力和魅力。
2.“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中的新课改理念
2.1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课程的诠释
教学做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贯穿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始终,尤其体现在教学上。“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青年陶行知回国看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学校置国家危亡于度外,只顾读死书的落后状况而提出来的。他说“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们只会喊口号。可是我们干了几十年,到现在所用的电灯,所坐的汽车,都是外国人做的。我们自己不会造出来,这是什么缘故?这因为书呆子不去干科学事业,因为不用手去试验,不用手去创造。”陶先生反对“教而不做,学而不做”,指出:“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这一教学观点在当时并没有系统化、课程化。但这一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从教授法到“教学做合一”是理念的转变,是方法的飞跃,它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学校教师要从三个方面积极应对。
一要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尤其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庆典上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二要锤炼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倡导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倘若教师没有动手动脑“做中教”的本领,是不可能指导学生“做中学”的。要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教师就先要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向前进、向上进不可。
三要有独出心裁的创新精神。陶先生认为:“倘使不照书本上所说而能独出心裁地指导小朋友在做上追求真知,那就格外的好了。”陶先生企盼老师们成为创造的教育家、开辟的教育家,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教育辉煌灿烂的明天。
3.“创造教育”思想中的新课改理念 3.1 “创造教育”思想对课程的诠释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理论的人,他超前并非常有效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核心课题。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把行与知、手与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只是关键在于它们能否被点燃起来。教师教学的作用就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点燃学生头脑里的创新火花,开辟施展和显示的领域,让那些创造潜能得以释放。
3.2 “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创新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目标的创新、办学形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教育的提出,是在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历史进行横向比较和对中外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对目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弊端的深刻反思后做出的正确选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各学科的国际竞赛中屡屡夺冠,但在走向社会后,不仅没有人拿到诺贝尔奖,而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呼唤着教育的改革,呼唤着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创新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千年大计!陶行知倡导的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还必须精通把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化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强烈动机和科学方法,才能真正肩负起教育改革的重任。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吃透新课标、新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组成,随时注意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体报道。对学生来说,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也正合乎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思想。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敏感地考察、梳理了西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框架、对策及走向,从中吸纳了一些有益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和丢弃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不能忘掉陶行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一些理念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包括他的课程思想和课程理论)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也发展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全集.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教育研究,2002(6)
[7]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8]徐继存.教学论导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9]罗明.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作者简介:
王道阳(1980-),男,安徽省宣城市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
曹蓝田(1980-),女,安徽省芜湖市人,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硕士。
【关键词】生活教育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8-02
实施教育课程改革,观念是先导,关键是教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的今天,借鉴陶行知思想,融入新课程改革,我们既倍感亲切,又更觉珍贵。
1.“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新课改理念
1.1 “生活教育”思想对课程的诠释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结合当前中学教育的现实,对目前的中学教学课程有必要进行改革,教育与生活必须相联系这便是其一。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陶先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是其课程资源观的理论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三句话不仅明白无疑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样,也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从属生活和服务生活的道理。
1.2 “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此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这一重要理念借鉴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从他生活教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
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这就是说,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教育,生活是第一性的,生活是教育的主语,“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课程改革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其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我们把课程、教材当作世界,现在要把世界当作课程、教材。其三,生活中的人们应该是我们的老師,向生活学习,包含着向生活中的人们学习。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是说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地生活。”课程改革除了在“事实”层面上走进生活外,更要在“意义”层面上联系生活。为了改造生活,必须有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应怎么办?要发现、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
与生活相联系,是为了摆脱书本的束缚。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课改实践已充分证明,只要走进生活,教育就将变枯竭为鲜活,变苍白为丰富,变无力为充满活力和魅力。
2.“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中的新课改理念
2.1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课程的诠释
教学做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贯穿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始终,尤其体现在教学上。“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青年陶行知回国看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学校置国家危亡于度外,只顾读死书的落后状况而提出来的。他说“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们只会喊口号。可是我们干了几十年,到现在所用的电灯,所坐的汽车,都是外国人做的。我们自己不会造出来,这是什么缘故?这因为书呆子不去干科学事业,因为不用手去试验,不用手去创造。”陶先生反对“教而不做,学而不做”,指出:“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这一教学观点在当时并没有系统化、课程化。但这一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从教授法到“教学做合一”是理念的转变,是方法的飞跃,它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学校教师要从三个方面积极应对。
一要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尤其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庆典上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二要锤炼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倡导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倘若教师没有动手动脑“做中教”的本领,是不可能指导学生“做中学”的。要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教师就先要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向前进、向上进不可。
三要有独出心裁的创新精神。陶先生认为:“倘使不照书本上所说而能独出心裁地指导小朋友在做上追求真知,那就格外的好了。”陶先生企盼老师们成为创造的教育家、开辟的教育家,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教育辉煌灿烂的明天。
3.“创造教育”思想中的新课改理念 3.1 “创造教育”思想对课程的诠释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理论的人,他超前并非常有效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核心课题。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把行与知、手与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只是关键在于它们能否被点燃起来。教师教学的作用就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点燃学生头脑里的创新火花,开辟施展和显示的领域,让那些创造潜能得以释放。
3.2 “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创新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目标的创新、办学形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教育的提出,是在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历史进行横向比较和对中外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对目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弊端的深刻反思后做出的正确选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各学科的国际竞赛中屡屡夺冠,但在走向社会后,不仅没有人拿到诺贝尔奖,而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呼唤着教育的改革,呼唤着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创新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千年大计!陶行知倡导的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还必须精通把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化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强烈动机和科学方法,才能真正肩负起教育改革的重任。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吃透新课标、新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组成,随时注意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体报道。对学生来说,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也正合乎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思想。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敏感地考察、梳理了西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框架、对策及走向,从中吸纳了一些有益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和丢弃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不能忘掉陶行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一些理念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包括他的课程思想和课程理论)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也发展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全集.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教育研究,2002(6)
[7]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8]徐继存.教学论导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9]罗明.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作者简介:
王道阳(1980-),男,安徽省宣城市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
曹蓝田(1980-),女,安徽省芜湖市人,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