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是小学生该养成的良好习惯,更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然而,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单调乏味的事,要想让孩子多读书,就必须让孩子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读书才能持久、深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用具有悬念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问为什么,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本字里行间的内涵,让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感悟文本中的道理。通过这种“趣—问—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归纳出人生的道理,演绎精彩人生。
关键词:小学生;快乐读书习惯
一本书似一个北斗导航仪,只要深读细品就能带领人们奔向多姿多彩的未来。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正值人生的起步期,只要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就能从书本中汲取精神财富,为人生铺筑通向未来的坦途。小学生阶段语文学科是数学、英语、品德等课程的基础。只有打好语文基础,其他学科才能获得进步。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善于阅读,养成读书习惯。
然而,影响小学生读书乐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学生自身没有读书的需求而造成兴趣衰退。二是小学生受识字数量的限制,在阅读中“识字”拦路虎屡屡作祟。三是小学生由于阅历所限,在阅读中的联想常常受到限制。四是因为读书单调乏味,所以小学生读书的恒心不足。那么,我们如何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快乐的阅读呢?我在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着重念好趣、问、悟“三字经”,引导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一、 围绕文本情节巧设“趣”
兴趣是人们求知的最好老师,更是儿童主动阅读的基础。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
这说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水是平静的,但只要向平静的水中扔下一块石头,就能激起涟漪。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所有的思维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建构知识的内驱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不浓,主要是由于阅读课堂缺少“悬念”、掀不起波澜、激不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为了有的放矢地抓好阅读教学,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寻找文本中的兴趣点,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我们有的放矢地围绕学生好奇心和欲解悬念等思维,大展技巧。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主动并快乐地阅读,就要巧用学生对新事物翘首期盼的心理,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殿堂,这是屡试不爽的高招。
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开课伊始我就说:“我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你知道两千多年前群雄相攻、军阀混战的三国吗?你知道《三国演义》故事中那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吗?你想知道诸葛亮是如何不设工厂、不用工匠,在三天内轻而易举地拿出十万支箭的神奇故事吗?今天的课文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有兴趣的话,请大家开始阅读。”寥寥数语说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一堂阅读课就此拉开帷幕。
二、 围绕文本中心思想提出一串“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充满个性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案设计时,我们围绕文本中心思想提出一连串的“问”,让学生在探究目标时发挥较大的自主性,留给学生富于个性想象力的空间,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中悟出道理。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问:“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生答:“很精彩!很震撼!”
师问:“那哪位同学能说出借箭的原因、借箭的经过和借箭的谋略与结果呢?”
这一问,大多数同学都沉默了,我借机提示同学:“请大家再读一遍,并找出刚才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通过辩论思维,引领学生寻找辩点,教师要创设互动争论问题的情境和氛围。辩论的魅力能让学生在不同观点中确定自己的观点,而要想在辩论中占上风,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拓展思辨能力,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有些知识学生单单通过自己领悟,往往会有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但如果是在激烈的辩论中,正确的观点往往会让学生牢记于心。所以,我们经常引领学生用辩论的思维去探究文本的精髓,每每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列出来几个辩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参与辩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引导学生在“悟”字上下功夫
疑问是一切学习的支撑点,学生在课堂中有疑问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因此,教师要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融入文本,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并悟出道理,是教学中要把握的重点之一。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时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师问:“武松明知景阳冈有老虎,为什么还要上景阳冈?”
生1答:“武松酒喝多了,不知道害怕。”
生2答:“武松武艺高强,勇猛过人,不怕老虎。” 生3答:“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因为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
师问:“我们应该从武松打虎中学到些什么呢?”
生4答:“我们也会碰到一些‘拦路虎’,要学习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张、不退缩,敢于挑战。”
生纷纷答:“我们要学习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难题,努力成为学习上的‘打虎英雄’。”
二是从反思、争辩中“悟”。反思争辩是培养学生思考的有效办法,也是对学生自己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盲目的复制与同化,它推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维不断地进行反思,并在與人争辩中提高自己。”有益的辩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寻找素材的能力、分析对比的能力等。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辩论:
论题1:《草船借箭》为什么用“借箭”而不用骗箭?
生1:“其实诸葛亮就是用骗的手法获得10万支箭的,用骗也可以。”
生2:“诸葛亮是用智取获得10万支箭的,借和骗,用哪个字是可以商榷的?”
生3:“诸葛亮是用智取获得10万支箭的,但是,这些箭是用来与曹操作战用的,也就是说这些箭在与曹操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的,我认为用‘借’字更贴切。”
……
师:“那我们能从《草船借箭》一文悟出哪些道理?”
生1:“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2:“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应对。”
生3:“要有波澜不惊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怕天塌下来,才能干成大事。”
生4:“凡事都要事先有计划,只有巧妙的安排,做事才能胜券在握。”
……
三是在归纳、演绎中“悟”。归纳法指的是从收集到的所有资料中加以分析,获得普遍性的规律,做出的概括性结论。演绎法即是从一般到特殊,从事物的根本规律出发类推事物发展的趋向。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的目的是生活,阅读教学也一样。学生就是要在阅读中去理解、践行。教学中,
我们需要注意把文本中的中心思想归纳成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道理。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悟出的道理,学生争相发言:
生1:“五星红旗在祖国冉冉升起,那是被血染红的旗帜。看到了五星红旗,我永远忘不掉为祖国捐躯的英烈!”
生2:“当我读完‘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我知道,毛主席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生3:“当我读完毛主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后,感受到毛主席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葬在中国,而是和老百姓的儿子一起葬在朝鲜的伟大情怀。”
生4:“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毛主席将儿子交给了祖国,是多么伟大啊!我多么希望岸英起死回生,让他们父子重新团聚!”
生5:“这和平的生活是用毛岸英和那些无名先烈的鲜血换取的,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和美好光阴。”
生6:“如果国家需要,我长大了也会拼死保卫祖国,保卫人民!”
生7:“我希望世上别再有战争了,免得再次发生这种悲剧。”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总之,教师要巧用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地走进文本。“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只要反复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能深刻领会作者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在阅读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问为什么,然后,再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感悟文本的道理。通过这种“趣—问—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出作者的心声。“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教师要让学生在快乐读书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华明.世界名言大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2]陶行知知名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袁志刚,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快乐读书习惯
一本书似一个北斗导航仪,只要深读细品就能带领人们奔向多姿多彩的未来。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正值人生的起步期,只要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就能从书本中汲取精神财富,为人生铺筑通向未来的坦途。小学生阶段语文学科是数学、英语、品德等课程的基础。只有打好语文基础,其他学科才能获得进步。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善于阅读,养成读书习惯。
然而,影响小学生读书乐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学生自身没有读书的需求而造成兴趣衰退。二是小学生受识字数量的限制,在阅读中“识字”拦路虎屡屡作祟。三是小学生由于阅历所限,在阅读中的联想常常受到限制。四是因为读书单调乏味,所以小学生读书的恒心不足。那么,我们如何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快乐的阅读呢?我在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着重念好趣、问、悟“三字经”,引导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一、 围绕文本情节巧设“趣”
兴趣是人们求知的最好老师,更是儿童主动阅读的基础。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
这说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水是平静的,但只要向平静的水中扔下一块石头,就能激起涟漪。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所有的思维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建构知识的内驱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不浓,主要是由于阅读课堂缺少“悬念”、掀不起波澜、激不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为了有的放矢地抓好阅读教学,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寻找文本中的兴趣点,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我们有的放矢地围绕学生好奇心和欲解悬念等思维,大展技巧。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主动并快乐地阅读,就要巧用学生对新事物翘首期盼的心理,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殿堂,这是屡试不爽的高招。
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开课伊始我就说:“我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你知道两千多年前群雄相攻、军阀混战的三国吗?你知道《三国演义》故事中那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吗?你想知道诸葛亮是如何不设工厂、不用工匠,在三天内轻而易举地拿出十万支箭的神奇故事吗?今天的课文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有兴趣的话,请大家开始阅读。”寥寥数语说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一堂阅读课就此拉开帷幕。
二、 围绕文本中心思想提出一串“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充满个性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案设计时,我们围绕文本中心思想提出一连串的“问”,让学生在探究目标时发挥较大的自主性,留给学生富于个性想象力的空间,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中悟出道理。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问:“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生答:“很精彩!很震撼!”
师问:“那哪位同学能说出借箭的原因、借箭的经过和借箭的谋略与结果呢?”
这一问,大多数同学都沉默了,我借机提示同学:“请大家再读一遍,并找出刚才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通过辩论思维,引领学生寻找辩点,教师要创设互动争论问题的情境和氛围。辩论的魅力能让学生在不同观点中确定自己的观点,而要想在辩论中占上风,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拓展思辨能力,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有些知识学生单单通过自己领悟,往往会有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但如果是在激烈的辩论中,正确的观点往往会让学生牢记于心。所以,我们经常引领学生用辩论的思维去探究文本的精髓,每每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列出来几个辩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参与辩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引导学生在“悟”字上下功夫
疑问是一切学习的支撑点,学生在课堂中有疑问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因此,教师要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融入文本,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并悟出道理,是教学中要把握的重点之一。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时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师问:“武松明知景阳冈有老虎,为什么还要上景阳冈?”
生1答:“武松酒喝多了,不知道害怕。”
生2答:“武松武艺高强,勇猛过人,不怕老虎。” 生3答:“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因为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
师问:“我们应该从武松打虎中学到些什么呢?”
生4答:“我们也会碰到一些‘拦路虎’,要学习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张、不退缩,敢于挑战。”
生纷纷答:“我们要学习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难题,努力成为学习上的‘打虎英雄’。”
二是从反思、争辩中“悟”。反思争辩是培养学生思考的有效办法,也是对学生自己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盲目的复制与同化,它推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维不断地进行反思,并在與人争辩中提高自己。”有益的辩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寻找素材的能力、分析对比的能力等。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辩论:
论题1:《草船借箭》为什么用“借箭”而不用骗箭?
生1:“其实诸葛亮就是用骗的手法获得10万支箭的,用骗也可以。”
生2:“诸葛亮是用智取获得10万支箭的,借和骗,用哪个字是可以商榷的?”
生3:“诸葛亮是用智取获得10万支箭的,但是,这些箭是用来与曹操作战用的,也就是说这些箭在与曹操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的,我认为用‘借’字更贴切。”
……
师:“那我们能从《草船借箭》一文悟出哪些道理?”
生1:“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2:“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应对。”
生3:“要有波澜不惊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怕天塌下来,才能干成大事。”
生4:“凡事都要事先有计划,只有巧妙的安排,做事才能胜券在握。”
……
三是在归纳、演绎中“悟”。归纳法指的是从收集到的所有资料中加以分析,获得普遍性的规律,做出的概括性结论。演绎法即是从一般到特殊,从事物的根本规律出发类推事物发展的趋向。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的目的是生活,阅读教学也一样。学生就是要在阅读中去理解、践行。教学中,
我们需要注意把文本中的中心思想归纳成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道理。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悟出的道理,学生争相发言:
生1:“五星红旗在祖国冉冉升起,那是被血染红的旗帜。看到了五星红旗,我永远忘不掉为祖国捐躯的英烈!”
生2:“当我读完‘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我知道,毛主席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生3:“当我读完毛主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后,感受到毛主席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葬在中国,而是和老百姓的儿子一起葬在朝鲜的伟大情怀。”
生4:“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毛主席将儿子交给了祖国,是多么伟大啊!我多么希望岸英起死回生,让他们父子重新团聚!”
生5:“这和平的生活是用毛岸英和那些无名先烈的鲜血换取的,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和美好光阴。”
生6:“如果国家需要,我长大了也会拼死保卫祖国,保卫人民!”
生7:“我希望世上别再有战争了,免得再次发生这种悲剧。”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总之,教师要巧用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地走进文本。“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只要反复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能深刻领会作者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在阅读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问为什么,然后,再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感悟文本的道理。通过这种“趣—问—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出作者的心声。“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教师要让学生在快乐读书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华明.世界名言大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2]陶行知知名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袁志刚,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