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员学长是创新高校学生工作,丰富学生工作主体的产物。从时间上说,新生教育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起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明晰了党员学长在高校新生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并就党员学长的功能定位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党员学长制 高校新生教育 角色定位 功能发挥
顾名思义,“党员学长制”就是以党组织名义从高年级或研究生党员中选聘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分配到新生宿舍担任学长,配备学长以宿舍为单位,一个宿舍配备一位学长,任期一年。党员学长制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学长的经验帮扶新生,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促进新生快速成长,提高学长综合素质,开辟助人自助、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一、设立党员学长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年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在速度至上的方针指导下,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果性矛盾开始呈现,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工作专职人员与学生数的比例失衡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69198人,师生比为1∶238[1](74)。尽管与2005年底的1∶266相比有了提高,但仍与1∶200的政策配备标准存在差距,甚至一些高校达到1∶400,部分院系一个辅导员带二三个年级是常态,带四个年级也不罕见。总体而言,师生比因地而异,目前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市辅导员师生比达到标准的1∶200,这说明超过1∶200的地区不在少数。2.学生日趋个性化的需求与辅导员工作模式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疏离倾向。新生代的学生既有强烈的个性,又伴随明显的依赖性,人的复杂性决定了需求的多样化,这对于依赖模式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辅导员而言着实是个巨大挑战。而个性化辅导与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就会产生隔阂。3.愈演愈烈的上级部门行政工作的下移趋势使学生工作人员不堪重负,以致辅导员疲于应付事务而无法发挥真正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是制约学生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缓和或解决的关键在于突出教育主体,引入学生工作辅助人员——党员学长不失为途径之一。
二、党员学长在新生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希曼(herberthyman)的“参照群体”概念
社会学家希曼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参照群体是指“一个人没有加入但按照其价值规范来评价与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2](127)。其具体含义包括:(1)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人们按照这个标准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不仅可用它评价别人,也可用它评价和要求自己[2](127)。本文提及的党员学长是经挑选具有较高党性修养和出色的综合素质的学长,他们践行的是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学长可以作为新生的一个“参照群体”。有鉴于此,党员学长将在新生中产生两个规范方向:一是期望同宿舍的舍友按照党员学长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对他人的外部期许;二是将党员学长的人格魅力和价值标准和形象做为评价和提高自己的方向。(2)参照群体也是人们的心理期待与依托,是一个人渴望加入的群体[2](127)。新生进入大学学习,参照群体如果是研究生,他们就会刻苦学习,希望将来自己也成为研究生;因为参照群体是综合素质比较出色的共产党员,他们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并期待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获得类似学长的身份认同,进而在新生群体中形成对党的向心力。
2.米德(george hebert mead)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群人对他的评估最具影响力,这一群人被苏利文(sulivan)称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同学等[2](73)。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也表明,青年人的自尊建立在自我认同之上,而个人的自我认同不仅建立在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可上,而且来源于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同学等的评价。高校中,正式并且常见的教育主体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但是,伴随日益明显的社会思潮多元化倾向,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和学生个性的增强,原有的教育主体难以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形势。
3.自选型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人的社会化有两种方式,即灌输型社会化和自选型社会化。灌输型社会化指“直接受成人的控制,父母、教师或其他成人,禁止儿童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是不良的东西,规定儿童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是优秀的东西,是面对面的教化”[2](79)。因此,灌输型社会化也可称为“儿童社会化模式”。到了青年期,灌输教化手段容易引起反感,往往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因为他们已经逐渐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和选择倾向,希望通过自我意识的判断有选择地接受新生事物和社会规程,自主控制社会化的过程,这就是自选型社会化。作为成年人,高校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追求,自选型的社会化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中更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
三、党员学长的职责探析与功能发挥
1.思想政治教育
党员学长在同龄人当中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党的历史认识比较深刻,能够基本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舆论导向,与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另外,党员学长身为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在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中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在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是进行有效思想教育的前提和有力条件。
党员学长主要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当前形势,结合上级部门特别是学校党委的思想教育主题开展专题学习和讨论;关注媒体报道,捕捉社会热点及时展开小范围深入讨论或辩论,帮助学生形成关注时政的习惯,并与时俱进从公众热议的相关话题和焦点事件中学习关于社会公平、法治、伦理道德等普世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开阔视野,形成思辨习惯,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提供新鲜素材,更新知识储备。
2.学习规划与辅导
大一新生脱胎于高中以应试为主的灌输式学习,并且相对于其他高考落榜的同龄人而言,他们的学习经历是成功的,这就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其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倾向于采用此前的学习方法,继续之前的学习模式,因为心理学理论表明,根据刺激—强化原理,人做出某一个行动后,如果获得预期的回报或积极的体验,那他就会在日后的行为中继续采取重复或类似的行动,以寻求同样的刺激,即所谓正强化原理。这就需要转变新生的学习方法,帮助新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是党员学长制的重要功能。党员学长是挑选出来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综合素质比较高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学长们在学习经验和方法上各有千秋,他们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新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人际关系辅导
人际关系辅导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总体而言,产生人际关系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环境,造成不适应的因素很多,譬如学生自身的性格过于内向,开拓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欠缺;由于独特的家庭背景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无法适应从中学“陪伴式师生关系”到大学“业务型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某种程度的疏远可能导致新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与师兄师姐的关系把握不准,因过于疏远或过于亲密而产生新的问题,等等。
4.入党启蒙
党员学长的特殊身份使学长能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对新生进行入党前的启蒙教育。根据本人以往的新生教育经验,师范专业的学生自进入大一第一学期后段之后便开始踊跃咨询撰写并递交入党申请书了,并且由于新生之间相互比照和攀比,申请书的递交往往是大范围、群体性的。这从侧面说明部分新生在申请入党的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一些及时的引导。笔者认为,党员学长的入党启蒙可从几方面入手:(1)指导撰写入党申请书。(2)帮助新生了解入党所需具备的条件,以身作则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3)引导新生定期书写思想汇报,进行前期思想教育和培养。(4)对有志于向党组织靠拢的新生讲解入党流程。(5)准备相关材料引导新生熟悉党史党情,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和动向。
5.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应急反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才的基础。大学新生进入到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和心理的不适应。如有些学生因高考填志愿是父母的意见,自身对本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产生排斥心理;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加出色的同学难以准确地自我定位,以致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部分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父母,不习惯集体生活而孤独空虚;有些贫困生交不起学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因贫穷的家庭背景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诸如此类的不适应在心理上轻则表现为焦虑、情绪波动过大大,重则出现失眠、神经衰弱、逃避现实、自我隔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这一切都需要党员学长及时予以疏导。
参考文献:
[1]张锐等.浅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2009,(1).
[2]朱立等.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党员学长制 高校新生教育 角色定位 功能发挥
顾名思义,“党员学长制”就是以党组织名义从高年级或研究生党员中选聘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分配到新生宿舍担任学长,配备学长以宿舍为单位,一个宿舍配备一位学长,任期一年。党员学长制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学长的经验帮扶新生,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促进新生快速成长,提高学长综合素质,开辟助人自助、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一、设立党员学长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年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在速度至上的方针指导下,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果性矛盾开始呈现,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工作专职人员与学生数的比例失衡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69198人,师生比为1∶238[1](74)。尽管与2005年底的1∶266相比有了提高,但仍与1∶200的政策配备标准存在差距,甚至一些高校达到1∶400,部分院系一个辅导员带二三个年级是常态,带四个年级也不罕见。总体而言,师生比因地而异,目前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市辅导员师生比达到标准的1∶200,这说明超过1∶200的地区不在少数。2.学生日趋个性化的需求与辅导员工作模式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疏离倾向。新生代的学生既有强烈的个性,又伴随明显的依赖性,人的复杂性决定了需求的多样化,这对于依赖模式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辅导员而言着实是个巨大挑战。而个性化辅导与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就会产生隔阂。3.愈演愈烈的上级部门行政工作的下移趋势使学生工作人员不堪重负,以致辅导员疲于应付事务而无法发挥真正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是制约学生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缓和或解决的关键在于突出教育主体,引入学生工作辅助人员——党员学长不失为途径之一。
二、党员学长在新生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希曼(herberthyman)的“参照群体”概念
社会学家希曼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参照群体是指“一个人没有加入但按照其价值规范来评价与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2](127)。其具体含义包括:(1)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人们按照这个标准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不仅可用它评价别人,也可用它评价和要求自己[2](127)。本文提及的党员学长是经挑选具有较高党性修养和出色的综合素质的学长,他们践行的是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学长可以作为新生的一个“参照群体”。有鉴于此,党员学长将在新生中产生两个规范方向:一是期望同宿舍的舍友按照党员学长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对他人的外部期许;二是将党员学长的人格魅力和价值标准和形象做为评价和提高自己的方向。(2)参照群体也是人们的心理期待与依托,是一个人渴望加入的群体[2](127)。新生进入大学学习,参照群体如果是研究生,他们就会刻苦学习,希望将来自己也成为研究生;因为参照群体是综合素质比较出色的共产党员,他们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并期待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获得类似学长的身份认同,进而在新生群体中形成对党的向心力。
2.米德(george hebert mead)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群人对他的评估最具影响力,这一群人被苏利文(sulivan)称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同学等[2](73)。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也表明,青年人的自尊建立在自我认同之上,而个人的自我认同不仅建立在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可上,而且来源于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同学等的评价。高校中,正式并且常见的教育主体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但是,伴随日益明显的社会思潮多元化倾向,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和学生个性的增强,原有的教育主体难以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形势。
3.自选型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人的社会化有两种方式,即灌输型社会化和自选型社会化。灌输型社会化指“直接受成人的控制,父母、教师或其他成人,禁止儿童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是不良的东西,规定儿童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是优秀的东西,是面对面的教化”[2](79)。因此,灌输型社会化也可称为“儿童社会化模式”。到了青年期,灌输教化手段容易引起反感,往往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因为他们已经逐渐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和选择倾向,希望通过自我意识的判断有选择地接受新生事物和社会规程,自主控制社会化的过程,这就是自选型社会化。作为成年人,高校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追求,自选型的社会化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中更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
三、党员学长的职责探析与功能发挥
1.思想政治教育
党员学长在同龄人当中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党的历史认识比较深刻,能够基本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舆论导向,与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另外,党员学长身为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在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中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在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是进行有效思想教育的前提和有力条件。
党员学长主要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当前形势,结合上级部门特别是学校党委的思想教育主题开展专题学习和讨论;关注媒体报道,捕捉社会热点及时展开小范围深入讨论或辩论,帮助学生形成关注时政的习惯,并与时俱进从公众热议的相关话题和焦点事件中学习关于社会公平、法治、伦理道德等普世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开阔视野,形成思辨习惯,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提供新鲜素材,更新知识储备。
2.学习规划与辅导
大一新生脱胎于高中以应试为主的灌输式学习,并且相对于其他高考落榜的同龄人而言,他们的学习经历是成功的,这就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其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倾向于采用此前的学习方法,继续之前的学习模式,因为心理学理论表明,根据刺激—强化原理,人做出某一个行动后,如果获得预期的回报或积极的体验,那他就会在日后的行为中继续采取重复或类似的行动,以寻求同样的刺激,即所谓正强化原理。这就需要转变新生的学习方法,帮助新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是党员学长制的重要功能。党员学长是挑选出来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综合素质比较高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学长们在学习经验和方法上各有千秋,他们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新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人际关系辅导
人际关系辅导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总体而言,产生人际关系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环境,造成不适应的因素很多,譬如学生自身的性格过于内向,开拓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欠缺;由于独特的家庭背景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无法适应从中学“陪伴式师生关系”到大学“业务型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某种程度的疏远可能导致新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与师兄师姐的关系把握不准,因过于疏远或过于亲密而产生新的问题,等等。
4.入党启蒙
党员学长的特殊身份使学长能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对新生进行入党前的启蒙教育。根据本人以往的新生教育经验,师范专业的学生自进入大一第一学期后段之后便开始踊跃咨询撰写并递交入党申请书了,并且由于新生之间相互比照和攀比,申请书的递交往往是大范围、群体性的。这从侧面说明部分新生在申请入党的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一些及时的引导。笔者认为,党员学长的入党启蒙可从几方面入手:(1)指导撰写入党申请书。(2)帮助新生了解入党所需具备的条件,以身作则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3)引导新生定期书写思想汇报,进行前期思想教育和培养。(4)对有志于向党组织靠拢的新生讲解入党流程。(5)准备相关材料引导新生熟悉党史党情,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和动向。
5.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应急反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才的基础。大学新生进入到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和心理的不适应。如有些学生因高考填志愿是父母的意见,自身对本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产生排斥心理;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加出色的同学难以准确地自我定位,以致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部分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父母,不习惯集体生活而孤独空虚;有些贫困生交不起学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因贫穷的家庭背景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诸如此类的不适应在心理上轻则表现为焦虑、情绪波动过大大,重则出现失眠、神经衰弱、逃避现实、自我隔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这一切都需要党员学长及时予以疏导。
参考文献:
[1]张锐等.浅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2009,(1).
[2]朱立等.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