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纳尼亚传奇》中的性善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dy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的神学家、文学家C·S·刘易斯的代表作,作品包含七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故事,讲述的是儿童在纳尼亚王国的奇幻经历。故事共同的模式是:“超自然力量+恶魔或邪恶力量已经破坏或即将威胁美好的人类世界+战胜邪恶的英雄”;双方都拥有自己的代表和追随者,也有各自突出的品性;善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善的力量最终会打败邪恶势力,许给人类一个美丽幸福的世界。尽管作品带有浓厚的劝诫意味和神学色彩,但刘易斯并非直接赤裸裸地宣教,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故事来展现。
  关键词:《纳尼亚传奇》 人性 善 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人性的善恶之争
   人性有善恶之分,而我国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善的内容,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恶”则指的是“污漫争夺,贪利是也”(《荀子·强国篇》)。《圣经》中则明确列出了“善”的全部内容,即“行事公义,说话正直,憎恶欺压的财利,摆手不受贿赂……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辩屈”(《圣经·以赛亚书》)。而基督教认为的“恶”则有贪财、不公平、不诚实、诡诈,具体表现出来的恶行包括偷盗、凶杀、嫉妒、毁谤、淫荡、欺骗等。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孟子,他们所解释的善恶具体内容基本相同,即:人类中美好的品质即是善,反与之对立的则是恶。
   二 《纳尼亚传奇》中的善恶形象
   1 《纳尼亚传奇》简介
   《纳尼亚传奇》包括七部,分别是《狮子、女巫和魔衣柜》(1950)、《凯斯宾王子》(1951)、《黎明踏浪号》(1952)、《银椅》(1953)、《能言马与男孩》(1954)、《魔法师的外甥》(1955)、《最后一战》(1956)。这些故事均发生在一个有着魔法、女巫、各种奇特生灵的纳尼亚王国。其共同的模式是:超自然力量+恶魔或邪恶力量已经破坏或即将威胁美好的人类世界+战胜邪恶的英雄。
   2 善的形象
   狮王阿斯兰是狮身人面,尽管异于人类,但他一出场就代表了森林之王、海外大帝之子,其使命就是拯救苦难中的纳尼亚王国,拯救一切带有善良品性的人们。七部作品中,阿斯兰都在被需要的时候适时地出现,给迷途中的人们提供方向。在《魔术师的外甥》中,阿斯兰创造了万物,是纳尼亚王国的缔造者;《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他带领四兄妹战胜了白色女巫。同时,阿斯兰从不居功自傲,一旦恶魔被打败,纳尼亚恢复安宁的环境时,他就会悄然离去。阿斯兰并不占领任何一块土地,他身上的这种献身精神在评论者看来实际上是耶稣的化身,是代表上帝来救赎人类,因而是最大的善。
   《纳尼亚传奇》中的孩子们往往在偶然的情境中被莫名的力量拉到了魔法的纳尼亚王国,如:误入魔术师的实验室而进入神奇的世界;在捉迷藏时无意中通过衣柜进入纳尼亚;在火车站的长椅上;在画有帆船的油画前等等,都是偶然误入的。但这些孩子们进入魔法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正遭受不幸时,并不逃避,而是勇敢地按照相关指示,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各种指定的使命。他们用自己的纯真和善良成为了阿斯兰最得力的配合者,也是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群体。
   3 恶的形象
   纳尼亚王国中恶的代表是女巫简蒂丝。她用邪恶的咒语将原本充满生机、花香鸟语的美丽世界变成了冰天雪地、动物们都战战兢兢、一片荒凉的废弃之地。如同她冰冷的外表一样,女巫对待一切都是以残酷的方式进行,包括她的手下。她还用糖果诱惑了爱德蒙,让爱德蒙为其效力,加入了女巫的世界。
   女巫不仅利用魔咒自称为女王,并且在杀死为爱德蒙赎罪的阿斯兰之前,还要对其进行羞辱。阿斯兰死前受到了女巫、吃人怪、小妖精、豺狼、牛头怪等众魔怪的侮辱——被剪去鬃毛,套上了嘴套,受到了踢打、吐唾沫和嘲讽等等,这些都彰显了女巫的邪恶。
   三 《纳尼亚传奇》中善的力量
   善会给坚持善的人们带来力量以及精神上的愉悦;相反,会让误入歧途的恶人产生恐惧。在海狸告诉四兄妹纳尼亚王国遭受的不幸经历以及阿斯兰(善的力量)已经行动时,原本一筹莫展的兄妹立即感受到特别的勇敢和喜悦,似乎有力量将他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而此时已被女巫控制的爱德蒙则感到莫名的恐惧,有强烈的不安感。当阿斯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光芒四射,他们由衷地被其魅力所吸引。这就是善发出的能量,其具体作用表现在:
   1 转恶为善
   在作家看来,人类先天具有善良的根性,这不同于纳尼亚王国中恶的力量,后者虽拥有超自然力量但并非人类,而是撒旦的肉身。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善根的人类不会背叛。人类身上有着各种欲望,这并不可怕,坚守善的人们会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这些欲望朝正常的方向发展,做欲念的主人,而不是被欲念控制。一旦欲念被邪恶控制,人就会困惑和误入歧途。爱德蒙因糖果的诱惑而暂时背叛了兄弟姐妹,但是善的力量会感化迷途的“羔羊”,唤起其生命中的善性,从而拉回正途。爱德蒙与阿斯兰在优美纯净的环境中散步谈心,这让爱德蒙终身难忘,真诚悔过,最后回归到兄弟姐妹中,共同对付女巫。《狮子、女巫和魔柜》中成功战胜恶念的还有羊怪。羊怪本来受到女巫的恐吓,要去诱骗露西,但在经过一番挣扎后,他成功地战胜了这些恐惧,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帮助了善良的孩子们。
   《黎明踏浪号》中的尤斯塔斯是自我和贪婪的典型,他虽然是一个孩子,但崇尚物质至上主义,眼中除了物质没有任何东西。他在踏浪号航行的途中抢夺了他人的食物还惦记着再如何增加自己淡水和食物的配给。他为了躲避别人的批评和应得的惩罚,在人赃并获后还要撒谎;当大家确定了正确的航线,他却要为自己的错误强施狡辩。品性恶劣的尤斯塔斯在一次次作恶后丧失人形,变成了一条遍身鳞片的龙。他想要重新变回原形需要唤醒心中的善,需要自我救赎和重新洗礼。因此,在尤斯塔斯有所醒悟,深刻反省、善念被唤醒后,阿斯兰帮助他褪去了身上的鳞片,重新恢复人形。对于每个不甘堕落的人来说,需要与自身的黑暗面,即恶,不断地作斗争。在本部作品中,当爱德蒙和凯斯宾为了死水岛上的一个池塘的属地所有权吵闹不休时,阿斯兰作为善的力量再次出现了:
   “那头人类肉眼所见最雄伟的狮子慢步走过,悄无声息,没有朝他们看。尽管太阳被云层给遮挡了,但是他浑身却发出耀眼的光芒。”
   两个人看到阿斯兰后奇迹般地停止了争吵,航行照常进行。唯一的解释就是通过阿斯兰,爱德蒙和凯斯宾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错误。
   2 善最终会战胜恶或转变恶,赐予人们幸福的生活
   《纳尼亚王国传奇》七部小说的结局都是美好的大团圆:《魔术师的外甥》中,孩子们不仅帮助纳尼亚王国抵御了女巫的侵袭,而且得到了生命果,治好了母亲的病;《能言马和男孩》中,被拐骗的阿斯塔逃脱了贵族的魔爪,不仅成功拯救了正遭受侵略的阿钦兰,而且还发现真相——他是阿钦兰的王子。最终,他继承了王位,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生活着;《凯斯宾王子》中,凯斯宾王子在四兄妹的帮助下战胜了邪恶的国王,解放了纳尼亚;《黎明踏浪号》中,孩子们顺利完成了航行的目的,回到了常态的生活;《银椅》中,蛇精被打败,奴隶从地狱中被解救了出来,凯斯宾父子团聚;《最后一战》中,旧的纳尼亚毁灭了,信仰阿斯兰的生灵们在阿斯兰的带领下来到了新的纳尼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进入幸福之门,这就是最后的圆满。在前面六部中,小孩子无意中进入了奇幻的世界,在阿斯兰的帮助下解决了奇幻王国的难题后,无一例外地回到了现实世界。在《最后一战》中,人类经过多次与魔鬼打交道,接受种种考验,证明能坚持善,对阿斯兰有着执着的信仰后才能到达真正的纳尼亚王国。故事的结局是孩子们没有回到人类社会,而是获得了升华、永生。这就是全部《纳尼亚王国传奇》的最后大团圆结局。
   3 善会让生命发生奇迹
   (1) 奇迹之一:返老还童
   《魔术师的外甥》中,马车夫与他的老马坚持正义,与胡作非为的女巫做斗争。胜利之后,老马变成了飞马,返老还童,不仅变得年轻有活力,而且还具有了飞行的能力。这就是善良创造的奇迹。《银椅》中年事已高的凯斯宾国王原本已经死去,阿斯兰用自己的一滴鲜血将其救活,并且让他恢复了青春与活力。
   (2) 奇迹之二:死而复生
   善良除了让人变年轻外,还会让人死而复生,最显著的事件莫过于阿斯兰死而复活的故事:爱德蒙受到诱骗后,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按照魔法规约,凡是叛徒都必须要交由女巫处置,否则,纳尼亚王国就将毁灭。阿斯兰与女巫谈判,协议结果是阿斯兰需要用自己的鲜血,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才能换取爱德蒙的生命。阿斯兰答应了,并在死前受尽了邪恶力量的种种侮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献出了生命。孩子们沉浸在悲伤之中,但转眼间阿斯兰复活了,并与孩子们合力打败了女巫。
   四 刘易斯的善恶意图
   刘易斯孜孜不倦地通过奇幻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善恶分明、善恶冲突、最终善获胜的世界,旨在告诉读者:上帝制造了光明,同时也制造了黑暗,善恶相生,没有恶也就无所谓善,反之亦然。一切的罪恶、邪恶并不可怕,善是不可抗拒的,只要人们勇敢地追求真善美,恪守人性之善,魔鬼必将被打败,人类必将迎来幸福的生活。这是刘易斯本人所深信不疑的,并且他希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这种信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进而影响读者的价值观。
   去掉种种魔力,纳尼亚世界里的美丑善恶跟现实世界中的挣扎与奋斗是相通的。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才会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在刘易斯生活的20世纪上半段,世界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辉煌后,迎来了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思想上的混乱不安感。文学界的现代主义思潮也不停地告诉人们现实秩序的混乱、人的异化与失落、失衡等。英国20世纪50年代还出现了以约翰·韦恩、金斯利·艾米斯为代表的“愤怒的青年”,他们用手中的笔尽情地宣泄对社会、政府的不满。在人心、秩序尚待重建的时期,刘易斯用奇幻故事传递一种信心——对人性的信心,让身处无序年代的人们能焕发人性中的善,防止恶势力借机从中作梗。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刘易斯经历不谋而合。1944年2月到4月期间,刘易斯每天上午在BBC广播电台做题为“超越个人”的系列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尤其是难民和伤员们解释基督教的信仰,目的就是要恢复人们的信心,抚平战争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担忧人们在动乱的环境下会彻底堕落。
   如同大卫·巴雷特(David Barratt)所言:“刘易斯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宗教世俗化的年代给基督教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赋予它新的现实关联性,在人类价值观分崩离析的关头发出了饱含良知和责任的呼声”。
   五 结语
   综上,刘易斯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人性的善与恶,坚守人性之善,孜孜不倦地号召人类与恶作斗争。尽管其中充满了基督教神学因素,无限夸大了上帝的力量,但仍让身处乱世或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感受到正面的力量。《纳尼亚传奇》以发生在“纳尼亚”的7个独立故事,相互呼应构成一部史诗般的整体。褪去其中的宗教色彩,人性善恶讨论才是它让欧美以外的读者都能接受这部巨著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20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2] 尼布尔,成穷、王作虹译:《人的本性与命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侍蓓:《善必胜恶论分析——以原型分析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柜〉》,《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2期。
   [4] 王元明:《弗洛姆的性善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 布鲁斯,刘平译:《〈圣经〉正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 王立民译评:《孟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7] 吕娜:《感悟精神之美——〈纳尼亚传奇〉随想》,《电影评介》,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孙婧,女,1981—,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韩 ,女,1978—,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文化,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从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的《街头女郎玛吉》中,可以看出其作者斯蒂芬·克兰深受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的影响。本文试从小说主人翁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充斥着暴力和残酷的原始丛林——出发,分析环境对于女主角悲剧命运形成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达尔文主义 丛林 生存 《街头女郎玛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街头女郎玛吉》(以下简称《玛吉》)于1893年首次出
期刊
摘要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杰克·伦敦的作品不仅侧重于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且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不论男女都着力展现着一种蕴藏于美国民众内心深处的冒险和牺牲精神。本文所介绍的短篇小说《女人的刚毅》中的主人公帕苏克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她身上所体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却不比任何男人逊色。正是她那份诚挚的爱给陷入绝境中的丈夫塞特卡带来了一丝温暖,并帮助他继续活了下去。  关键
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素以刻画女性形象而著称,后人研究的焦点也多集中在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上,而对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鲜有涉及或探讨。事实上,詹姆斯小说中的男性群像也是多彩多姿的。纵观其22部小说我们会发现,其作品中刻画的男性人物大多是“空心人”形象,按其特性可分为:真君子、伪小人、伪君子、真小人四种类型,这些男性形象展现了詹姆斯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的、超前的认识,体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
期刊
摘要 在薇拉·凯瑟的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吉姆·伯丹既充当了叙述者一职——叙述自我的视角和经验自我的视角交替使用,使得小说既真实生动,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全景性的意义。同时,吉姆也是凯瑟的代言人,使之得以采取“从男性视角描写女性主人公”的叙事模式。吉姆还控制着小说的基调,通过延长和缩短故事时间以及对安东妮亚的“回忆”,吉姆奠定了小说的怀旧基调,表达了回归大自然的理想。  关键词:叙述者 叙述自我
期刊
摘要 “逆子”是指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后在现代新思潮洗礼下,试图以他者话语改变传统话语,以此反对封建宗法家族,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青年群体。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他们的出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及文学审美意义,也反映了现代作家游移于理性反叛与情感皈依之间的家园情怀。  关键词:逆子 反叛 皈依 家园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
期刊
摘要 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 世纪70年代,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文学潮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系统梳理新现实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点,可以看出新现实主义在文学主题上是向现实主义的回归,而在艺术手法上则批判性地传承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点。论文借此体会了新现实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形式既传承又超越的独特风格,并得以窥见美国文学丰富的发展内涵。  关键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相关反讽理论,把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的有关体现反讽艺术的典型中英文例句加以点评。传统上,反讽定义有两种:一是“字面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完全相反”,另一种是“字面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同”。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现代语用学把反讽分成四大类:情景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和言语反讽。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反讽 反讽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简·奥斯丁的
期刊
摘要 “自然”是乔叟作品的核心概念,但是这种“自然”并非是纯粹的自然,而是包含多重象征意义的神性自然。乔叟的“自然”观最早发端于《公爵夫人之书》,并且在其之后的作品中始终延续了这种“自然”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从而深刻揭示出乔叟“自然”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公爵夫人之书》 自然 神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公爵夫人之书》是杰弗里·乔叟早年的一部
期刊
摘要 《父亲》是日本女作家小松知佳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我”在出嫁前的晚上,回忆父亲从幼时起给“我”录像的各个场景,以及“我”崇拜父亲、讨厌父亲、与父亲和好的“三步曲”,表现了父亲给予“我”的伟大的爱。本文通过父亲用摄像机为“我”拍照、录像的各个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父亲对“我”的那种深沉、执着的爱。同时也简单分析了“我”为人子女,知道感恩并做出实际行动表示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父亲》 摄像机
期刊
摘要 《圣经》与其它文本的最大区别即是:《圣经》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他玛的悲惨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诠释,就有断章取义之嫌。其实他玛的悲惨结局是耶和华在惩罚大卫,是耶和华上帝定意如此。因此,在他玛的故事中,上帝是在伸张自己神权,并没有给父权的位置。  关键词:《圣经》 悲惨故事 父权 神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绝大部分女性主义阐释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