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学为例,对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创设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54-1
在进行九年级历史《第一世界大战》的历史教学时,本来学生对战争很感兴趣,但笔者发现课本中涉及是个梗概,以往教学只是照本宣科,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课堂让给学生,课前分工,将学生分为同盟国、协约国、美国三个组,分别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四个情境的创设来完成教学任务,结果使学生深入到历史事件当中,变成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决策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材料二:“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谋求日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材料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获得了发展,但是英国、法国的发展速度较慢,而美国、法国的发展速度较快,并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第二位的经济强国。然而四国在1913年工业发展水平的位次和其所拥有的殖民地状况却是不平衡的。请同学们针对这种情况,假设你是各国的领导人,你会怎么做。
3.分组讨论后明确:德国会要求按照已变化的经济状况重新瓜分世界,而英法则想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德国会找和他一样缺少殖民地的国家做朋友,如意大利,还应找一样是日尔曼民族的国家,如奥匈帝国。由此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必须协调矛盾和法国,俄国之间有矛盾,结成朋友。正式形成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二、一战的经过——战略进程和部署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材料四:
请同学们看一战爆发后主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
2.分组讨论后明确:德国要想胜利,必须先灭掉英法,再灭掉俄国,还必须是速决战。英法军队的统帅,和德国人打持久战、消耗战,同时要求俄国加强对德国的军事进功,从两个方面夹击。
凡尔登战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同时也反映战争进入了长期作战和阵地作战中,预示着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
三、战争的结束——美国的参战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材料四
材料1: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该国没有引起大大的反应。他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该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2: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但是,豪斯在与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3:不断向交战双方售军火,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激增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而与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1.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区区116万美元,几近于无。战争期间,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大发战争财。
2.分组讨论后明确:美国,不能让他们再打下去了,必须参战,如果这几个国家都完了的话,美国人的贷款就收不回来了,美国必须参战,让这场战争结束。美国应该帮助协约国,因为他们欠他的钱多,如果协约国完了,100亿美元贷款就收不回来了,还有就是从战争角度考虑,帮助德国虽然也能取胜利,但付出的代价要比帮助英法国取的胜利代价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四、一战的影响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材料五:
材料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有30个国家、占当时世界2/3的人口共15亿人卷入战争,人员死伤达3000万,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
材料六: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4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分组讨论后明确:反映了一战的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科技的发展也不例外。就像先进的飞机,它既是一种先进的武器,能造成大量的伤亡,也可以用作人类便捷的交通工具,为人类的交通作出重要的贡献。(本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和谐世界对社会社会的发展更为有利,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人类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创设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54-1
在进行九年级历史《第一世界大战》的历史教学时,本来学生对战争很感兴趣,但笔者发现课本中涉及是个梗概,以往教学只是照本宣科,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课堂让给学生,课前分工,将学生分为同盟国、协约国、美国三个组,分别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四个情境的创设来完成教学任务,结果使学生深入到历史事件当中,变成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决策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材料二:“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谋求日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材料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获得了发展,但是英国、法国的发展速度较慢,而美国、法国的发展速度较快,并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第二位的经济强国。然而四国在1913年工业发展水平的位次和其所拥有的殖民地状况却是不平衡的。请同学们针对这种情况,假设你是各国的领导人,你会怎么做。
3.分组讨论后明确:德国会要求按照已变化的经济状况重新瓜分世界,而英法则想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德国会找和他一样缺少殖民地的国家做朋友,如意大利,还应找一样是日尔曼民族的国家,如奥匈帝国。由此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必须协调矛盾和法国,俄国之间有矛盾,结成朋友。正式形成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二、一战的经过——战略进程和部署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材料四:
请同学们看一战爆发后主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
2.分组讨论后明确:德国要想胜利,必须先灭掉英法,再灭掉俄国,还必须是速决战。英法军队的统帅,和德国人打持久战、消耗战,同时要求俄国加强对德国的军事进功,从两个方面夹击。
凡尔登战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同时也反映战争进入了长期作战和阵地作战中,预示着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
三、战争的结束——美国的参战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材料四
材料1: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该国没有引起大大的反应。他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该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2: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但是,豪斯在与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3:不断向交战双方售军火,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激增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而与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1.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区区116万美元,几近于无。战争期间,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大发战争财。
2.分组讨论后明确:美国,不能让他们再打下去了,必须参战,如果这几个国家都完了的话,美国人的贷款就收不回来了,美国必须参战,让这场战争结束。美国应该帮助协约国,因为他们欠他的钱多,如果协约国完了,100亿美元贷款就收不回来了,还有就是从战争角度考虑,帮助德国虽然也能取胜利,但付出的代价要比帮助英法国取的胜利代价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四、一战的影响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材料五:
材料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有30个国家、占当时世界2/3的人口共15亿人卷入战争,人员死伤达3000万,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
材料六: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4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分组讨论后明确:反映了一战的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科技的发展也不例外。就像先进的飞机,它既是一种先进的武器,能造成大量的伤亡,也可以用作人类便捷的交通工具,为人类的交通作出重要的贡献。(本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和谐世界对社会社会的发展更为有利,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人类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