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也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对初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此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概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初中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了解地质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在具体教学中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式,提出通过景观图、数据图等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优化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宜的此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初中地理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
对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应用目标不够明确、部分教师对课内非连续性文本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够全面、教师地理学科素养有待提高等情况。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很多教师利用频率不高,未能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此外,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缺乏组合阅读指导,单一的文本阅读形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初中地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在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较多,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思考,并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渗透。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经纬网方式,要求学生准备地球仪,教师在讲台上对经纬度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总结阅读规律,编一个顺口溜“上北N、下南S、左西W、右东E”,强化学生对东经、西经、北纬、南纬知识点的理解,并可以简单地绘制经纬网图。
(二)强化问题引导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在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教学中,在对周边国家著名景观进行景观图分析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某教师在此类文本分析阅读中,通过地图展示的方式,将日本的轮廓、经纬度进行了展示,将其与日本樱花、富士山的景观图进行融合,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特征等进行明确。当文本阅读结束后,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日本除了富士山之外,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山?”“日本的地形特征如何?”等。在此教学中,教师应用了大量的非连续性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对知识进行探索,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知。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应用问题情境,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进行,也可以直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以及思考。问题引导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要科学对其进行应用,启发学生思考。
(三)组合阅读模式应用
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困难性,组合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剖析地理原理,深化学生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设计阶段对组合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整体与局部地图进行对比,以组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地理基础信息認知,学生可以对两种地图进行比较以及分析,在脑海中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也可以将示意图与地图进行组合,如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将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地球公转的原理图进行融合,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地球的公转原理、现象等进行分步解析。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地图文本阅读与统计图进行融合,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阅读,实现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灵活性。组合文本阅读教学对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此教学方法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在设计阶段对其进行优化。
(四)重视教学支架构建
支架构建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支架构建通过情境构建、问题提出、构建支架、协作学习、教学反馈的方式进行。在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通过支架构建的方法,将地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脑海之中。在此模式中,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构建“建筑物”,而教师则对“建筑物”进行完善、拓展以及延伸。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不同气候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国各地气候存在怎样的差异?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在支架构建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地区的气候图、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等,要求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分析。学生通过读图、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支架”,教师对学生的“支架”进行补充以及完善。
(五)强化学生实践体验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并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地形图图片,要求学生进行拼图操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地形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不同类型地形图的理解。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体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景观图、地图阅读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港澳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特点等,并将其绘制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绘制情况进行观察,找出最接近的地形图。
总而言之,本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优化教学质量的措施。基于此,教师需要明确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融合问题情境、组合阅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旋晓伟,段玉山,金庆娜.我国初中地理课程对培养科学素养的显性功能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5):37-40
[4]陆芹.从高考命题角度谈地理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2(10):84-85
【关键词】核心素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初中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了解地质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在具体教学中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式,提出通过景观图、数据图等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优化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宜的此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初中地理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
对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应用目标不够明确、部分教师对课内非连续性文本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够全面、教师地理学科素养有待提高等情况。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很多教师利用频率不高,未能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此外,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缺乏组合阅读指导,单一的文本阅读形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初中地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在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较多,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思考,并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渗透。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经纬网方式,要求学生准备地球仪,教师在讲台上对经纬度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总结阅读规律,编一个顺口溜“上北N、下南S、左西W、右东E”,强化学生对东经、西经、北纬、南纬知识点的理解,并可以简单地绘制经纬网图。
(二)强化问题引导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在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教学中,在对周边国家著名景观进行景观图分析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某教师在此类文本分析阅读中,通过地图展示的方式,将日本的轮廓、经纬度进行了展示,将其与日本樱花、富士山的景观图进行融合,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特征等进行明确。当文本阅读结束后,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日本除了富士山之外,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山?”“日本的地形特征如何?”等。在此教学中,教师应用了大量的非连续性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对知识进行探索,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知。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应用问题情境,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进行,也可以直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以及思考。问题引导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要科学对其进行应用,启发学生思考。
(三)组合阅读模式应用
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困难性,组合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剖析地理原理,深化学生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设计阶段对组合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整体与局部地图进行对比,以组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地理基础信息認知,学生可以对两种地图进行比较以及分析,在脑海中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也可以将示意图与地图进行组合,如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将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地球公转的原理图进行融合,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地球的公转原理、现象等进行分步解析。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地图文本阅读与统计图进行融合,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阅读,实现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灵活性。组合文本阅读教学对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此教学方法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在设计阶段对其进行优化。
(四)重视教学支架构建
支架构建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支架构建通过情境构建、问题提出、构建支架、协作学习、教学反馈的方式进行。在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通过支架构建的方法,将地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脑海之中。在此模式中,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构建“建筑物”,而教师则对“建筑物”进行完善、拓展以及延伸。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不同气候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国各地气候存在怎样的差异?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在支架构建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地区的气候图、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等,要求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分析。学生通过读图、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支架”,教师对学生的“支架”进行补充以及完善。
(五)强化学生实践体验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并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地形图图片,要求学生进行拼图操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地形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不同类型地形图的理解。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体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景观图、地图阅读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港澳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特点等,并将其绘制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绘制情况进行观察,找出最接近的地形图。
总而言之,本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优化教学质量的措施。基于此,教师需要明确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融合问题情境、组合阅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旋晓伟,段玉山,金庆娜.我国初中地理课程对培养科学素养的显性功能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5):37-40
[4]陆芹.从高考命题角度谈地理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2(1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