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娱乐性节目比例有所增加而严肃新闻节目比例减少,将名人趣事,日常性事件及带煽情性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简单分析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来了解未来新闻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娱乐 新闻 社会现状
作者简介:杨蕾,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78-02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就是从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减少,将名人趣事,日常性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暴力事件、犯罪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的新闻写作模式,衍变成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而又如何的发展起来呢?首先要看的就是现在的国情。新闻出现娱乐化的现象必然是受到了社会、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这个社会现在就处于迅速变革和市场经济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的时期。在这种转型中就出现了新的事物,如新的生活、工作的方式等。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大,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紧张、失落、压抑等负面情绪。所以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宣泄负面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得渠道。而娱乐性质的节目在各种娱乐中无疑是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最便捷的一种方法,因此娱乐新闻和具有娱乐性的新闻就应运而生了。
而且由于市场竞争进程的推进,电视台、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氛围,使得传媒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传媒需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需要,通过一切手段占取最大的市场份额,这样一来,娱乐新闻和带有娱乐性质的新闻就成了媒体取悦受众,提高收视的必然选择。
现在传媒人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褒贬不一,就目前形式看来新闻娱乐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或者从某种意义上它体现了一个好的趋势。新闻娱乐化的优势在于它使传统新闻在形式上产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墨守成规,转变为多样新闻形式并存。任何变化都会是比一成不变要好,而不变则就表示着正在倒退,而变化也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干预这个过程,以期能得到个好的结果,而不是在它产生变化时进行阻止、抵制。我们现在就需要通过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过程,发现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新闻播报方式,从而既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也能让受众在获取新闻的时候感到轻松。
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它不会是新闻的最终形式,但这个阶段势必会影响它的最终结果。前面也说过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国内社会现状、经济政策、文化根基和西方媒体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着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将使得新闻形式也随之改变。当今的新闻娱乐化是令人不满意的,问题出现在如何娱乐?什么拿来娱乐?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的界限在哪里?
新闻往往属于严肃的作品,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引导和指向受众意识的工具。当今的娱乐化的新闻往往竭力从一般的新闻甚至严肃新闻题材中挖掘娱乐价值。例如,对于反腐题材,一些报道不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腐败的诱因、危害和预防并打击腐败特别是职务犯罪等方面,而是千方百计地挖掘权钱、权色交易的细节,甚至不惜捕风捉影,胡乱编造,以达到哗众取宠、刺激煽情的炒作目的,从而获得手中的喜爱。这样的报道,娱乐性是变强了,但极易令人怀疑整个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有损相关新闻机构的权威性,让人觉得这种报道成了一场闹剧或作秀。
所以说不是任何新闻都能够拿来娱乐,它的娱乐化必须限定在新闻的题材和范围是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其中那些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对于受众有积极引导或是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道德教育的新闻仍然要保持它的严肃性。做娱乐新闻的新闻人往往关注的是受众的收视注意,是一种注意力的文化,而新闻的真实性在某些人看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然而新闻是新近发生实施的报道,它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所以一些单纯为了吸引受众而经过添油加醋,删改、歪曲的娱乐化新闻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能说是故事,所以一味地将新闻进行娱乐,不分内容、类别也是绝对的不可取的。青少年还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电视、网络上所出现的新闻内容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具有引导和指向作用的新闻是不能一味的娱乐化的。但是媒体为了追求给受众提供强烈的刺激,提高传媒市场的竞争力,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新闻的策划。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现象,但不可能成为媒介的主流,硬性决策参考性新闻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绝对主本。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既不可能取消大众所需要的通俗媒体,但也决不可能一味的迎合受众心理而走娱乐化的路线。
现在的娱乐都逃不过黄色新闻的影响,凶杀、暴力、血腥、色情等内容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力量。这使我想到了国内外娱乐节目的区别,因为文化差异较大,就不说西方的娱乐节目了,只说大陆、台湾、韩国的三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大陆的娱乐节目在以前往往是相对较为严谨的,但是现在有一部分的娱乐节目中出现了嘉宾的感情糾葛,嘉宾与嘉宾之间的争执,甚至是大打出手的情节,虽然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内容实在是低俗至极。台湾的娱乐节目也往往用一些色情笑话或言论和诋毁他人,给别人揭短来提高收视。可是韩国的娱乐节目大多是主持与嘉宾一同完成游戏或是任务,在这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笑点,但都不掺杂任何的低俗内容。由不同娱乐节目可以看出娱乐,引人发笑,能够吸引人的内容也不是只有暴力、色情能够做到的,我们可以寻求更为健康的娱乐方式来策划新闻。
作为新闻人,我们还是应该建立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新闻中,就是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自觉的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并且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传媒的文化层次是由传者和受者的文化水平、文化趣味决定的,传者文化趣味的庸俗化会导致大众文化中的受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平庸化。因此,新闻报道应加强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提高新闻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将有助于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有些记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有偏差,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哗众取宠地炒作绯闻,炮制“假新闻”,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刺激受众,提高收视。这些都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淡化新闻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的行为。
新闻娱乐化,并不意味着衍化为庸俗化、低俗化,致使新闻报道丧失应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新闻工作者应把对新闻事实的兴趣点,从片面追求事件的冲突、故事性等转变为注重新闻事件的内在社会影响上来,全面真实反映客观世界,构建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大家.2009(11).
[2]李玫.浅析我国新闻娱乐化.新视野.2005(2).
[3]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5).
[4]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统计数据.中华新闻报.2004-11-18.
关键词娱乐 新闻 社会现状
作者简介:杨蕾,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78-02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就是从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减少,将名人趣事,日常性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暴力事件、犯罪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的新闻写作模式,衍变成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而又如何的发展起来呢?首先要看的就是现在的国情。新闻出现娱乐化的现象必然是受到了社会、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这个社会现在就处于迅速变革和市场经济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的时期。在这种转型中就出现了新的事物,如新的生活、工作的方式等。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大,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紧张、失落、压抑等负面情绪。所以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宣泄负面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得渠道。而娱乐性质的节目在各种娱乐中无疑是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最便捷的一种方法,因此娱乐新闻和具有娱乐性的新闻就应运而生了。
而且由于市场竞争进程的推进,电视台、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氛围,使得传媒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传媒需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需要,通过一切手段占取最大的市场份额,这样一来,娱乐新闻和带有娱乐性质的新闻就成了媒体取悦受众,提高收视的必然选择。
现在传媒人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褒贬不一,就目前形式看来新闻娱乐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或者从某种意义上它体现了一个好的趋势。新闻娱乐化的优势在于它使传统新闻在形式上产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墨守成规,转变为多样新闻形式并存。任何变化都会是比一成不变要好,而不变则就表示着正在倒退,而变化也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干预这个过程,以期能得到个好的结果,而不是在它产生变化时进行阻止、抵制。我们现在就需要通过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过程,发现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新闻播报方式,从而既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也能让受众在获取新闻的时候感到轻松。
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它不会是新闻的最终形式,但这个阶段势必会影响它的最终结果。前面也说过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国内社会现状、经济政策、文化根基和西方媒体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着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将使得新闻形式也随之改变。当今的新闻娱乐化是令人不满意的,问题出现在如何娱乐?什么拿来娱乐?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的界限在哪里?
新闻往往属于严肃的作品,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引导和指向受众意识的工具。当今的娱乐化的新闻往往竭力从一般的新闻甚至严肃新闻题材中挖掘娱乐价值。例如,对于反腐题材,一些报道不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腐败的诱因、危害和预防并打击腐败特别是职务犯罪等方面,而是千方百计地挖掘权钱、权色交易的细节,甚至不惜捕风捉影,胡乱编造,以达到哗众取宠、刺激煽情的炒作目的,从而获得手中的喜爱。这样的报道,娱乐性是变强了,但极易令人怀疑整个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有损相关新闻机构的权威性,让人觉得这种报道成了一场闹剧或作秀。
所以说不是任何新闻都能够拿来娱乐,它的娱乐化必须限定在新闻的题材和范围是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其中那些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对于受众有积极引导或是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道德教育的新闻仍然要保持它的严肃性。做娱乐新闻的新闻人往往关注的是受众的收视注意,是一种注意力的文化,而新闻的真实性在某些人看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然而新闻是新近发生实施的报道,它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所以一些单纯为了吸引受众而经过添油加醋,删改、歪曲的娱乐化新闻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能说是故事,所以一味地将新闻进行娱乐,不分内容、类别也是绝对的不可取的。青少年还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电视、网络上所出现的新闻内容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具有引导和指向作用的新闻是不能一味的娱乐化的。但是媒体为了追求给受众提供强烈的刺激,提高传媒市场的竞争力,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新闻的策划。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现象,但不可能成为媒介的主流,硬性决策参考性新闻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绝对主本。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既不可能取消大众所需要的通俗媒体,但也决不可能一味的迎合受众心理而走娱乐化的路线。
现在的娱乐都逃不过黄色新闻的影响,凶杀、暴力、血腥、色情等内容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力量。这使我想到了国内外娱乐节目的区别,因为文化差异较大,就不说西方的娱乐节目了,只说大陆、台湾、韩国的三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大陆的娱乐节目在以前往往是相对较为严谨的,但是现在有一部分的娱乐节目中出现了嘉宾的感情糾葛,嘉宾与嘉宾之间的争执,甚至是大打出手的情节,虽然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内容实在是低俗至极。台湾的娱乐节目也往往用一些色情笑话或言论和诋毁他人,给别人揭短来提高收视。可是韩国的娱乐节目大多是主持与嘉宾一同完成游戏或是任务,在这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笑点,但都不掺杂任何的低俗内容。由不同娱乐节目可以看出娱乐,引人发笑,能够吸引人的内容也不是只有暴力、色情能够做到的,我们可以寻求更为健康的娱乐方式来策划新闻。
作为新闻人,我们还是应该建立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新闻中,就是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自觉的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并且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传媒的文化层次是由传者和受者的文化水平、文化趣味决定的,传者文化趣味的庸俗化会导致大众文化中的受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平庸化。因此,新闻报道应加强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提高新闻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将有助于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有些记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有偏差,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哗众取宠地炒作绯闻,炮制“假新闻”,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刺激受众,提高收视。这些都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淡化新闻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的行为。
新闻娱乐化,并不意味着衍化为庸俗化、低俗化,致使新闻报道丧失应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新闻工作者应把对新闻事实的兴趣点,从片面追求事件的冲突、故事性等转变为注重新闻事件的内在社会影响上来,全面真实反映客观世界,构建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大家.2009(11).
[2]李玫.浅析我国新闻娱乐化.新视野.2005(2).
[3]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5).
[4]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统计数据.中华新闻报.200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