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aemo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品味作品文化意蕴;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浅谈一些个人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施营造品味开展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下面,我浅谈一些个人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是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是我们教学的突破口之一。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三、品味作品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古诗、现代散文等),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美貌如花,心地善良,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她身上有英勇无畏的胆识,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
  ③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斑羚飞渡》对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的热情赞扬;《安塞腰鼓》对精湛传统文化的热忱┅┅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④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说的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新课标》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当然,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意识到学生不一定会宏观地全面分析和评价,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有所思,有所感即可。例如执教《羚羊木雕》,教师设计了一个令学生争辩的问题:“女儿既然把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她该不该再要回来?”这真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历,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立刻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送给别人的东西就不该要回来,更何况友谊是无价的,它不应用金钱来衡量;一派则认为“尊敬父母”是古训,孩子在没有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把家里的东西送给别人是不对的,女儿应该听从父母的话把礼物要回来……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等。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建立起了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其他文献
劈岩机无爆破采矿新工艺的研究为解决金属矿薄矿脉的开采开辟了一条蹊径。劈岩机无爆破采矿工艺技术先进,能大幅度降低矿石的损失贫比,节省爆破器材,采场内无污染,安全,采选
【摘要】创新教育理论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实效性的前提,创新教育理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学习性方法,真正有兴趣地去学习;要不断丰富学生课堂阅读内容,不断扩大学生阅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功能,增强学生自我角色意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实效性自主学习兴趣角色意识  课堂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如何提高课堂阅读的实效性,毫无疑问
论文将从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出发,通过《项链》一课的阅读教学来探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阅读问题,就我国目前中学语文阅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内服加熏洗治疗气虚血瘀、脉络阻滞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作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方法:选取2017.01-2018.01,内蒙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皮层不同时间段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电针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假
“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栏目又与读者见面了,衷心地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我们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本栏目、喜爱本栏目。在2016年第3期的“主持人按语”中,我就本栏目的宗旨和内涵
据调查,目前教师批改作文仍以精批细改为主。这一方法有它存在的理由,但也有不少弊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写作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无疑对作文批改指明了新的途径。作文批改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和深入,也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作文的批改与讲评,是连接两次作文之间的桥梁,他们均起了总结过去指导未来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作文批
期刊
从教十年,我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认为高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阅读和习作,识字是低年级的事。至于课本中的生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就可以掌握。近来我发现尽管识字教学不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如果不扫清识字这只狼路虎,阅读就无法正常进行,更不用说写作了。学生的习作中常常错字连篇,笑料百出。对此,我对我校高年级学生的识字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高年级识字现状:  (一)、学生方面:  
期刊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写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写字集学生的意志品格,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为一体。而如何上好写字课,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好学、乐意学,提高写字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促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写
期刊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听讲,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要想学习好,就要会听讲。所谓会听讲,就是要抓住老师课堂讲授的重点,弄清基本概念,积极思考联想。在小学阶段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由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理解力有限),谈何容易。上课时,全体学生坐姿端正,无一讲话,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授课的首要前题。开始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困难,但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强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一种良好的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