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和教师,都会遇到“学困生”这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同学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导致纪律性差、自控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方法不合理,极大地影响着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和班集体的利益。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对“学困生”给予高度重视,都必须着手去解决“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转化的方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阐述的转化方式是“给自我打分”。
“给自我打分”转化方式缘自一次单元测试。有一次,我在进行完单元测试后,恰巧学校安排我去外校听课,这样一来试卷没有时间批改了,只好让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我得到的此次考试的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并没有出现故意加分的想象(要知道,单元测试也是学期总成绩的一部分,占40%),成绩还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水平。“学生是真实的,学生的成绩也是真实的”,这是我得出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对学生的信任太少了!通过这一事件,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认识和信任还应该好好地思量。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学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来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育者应充当学生的指导员而不是保护者。那么,由此联系到“学困生”的转化,可不可以让“学困生”也给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情况打分?毕竟在当前的教育氛围下,成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分数,在学生评价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让学生定期给自己的学习和行为打分,也必然会对学生自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带着这种想法,我开始了我的试验。
既然是试验,就要先选定目标——试验者,我选择了班级中平时最不爱学习的两名同学作为试验者。首先,我找他们谈话,给他们讲道理、谈理想、谈学习,帮助他们认真分析自身的情况,给他们确立目标,等等,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他们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重新点燃他们心中希望的火苗,这一些和平时的教育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是,我让他们坚持每天给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打分,作为对自己一天的总结,要求他们尽量纪录打出分数的原因,如打分高了,是什么原因;打分低了,又是什么原因,并对每天得分进行比较、分析。我充当他们的监督员,要求他们每天晚自习后把“自我打分表”交给我。这样,通过两个多月的共同努力,打分表上的数值越来越上升,起伏越来越小了。看到成绩,我感到非常满意,而班级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两位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于是我又进行了班级形象民主测评,这两位同学的得分已有原来的末尾一跃进入了中上等,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代课老师也反映这两位同学成绩有了提高,课堂上也不乱了,比以前爱学习了。
两个多月的跟踪指导,其间也有不少起伏,有时我看到效果不明显就想放弃,特别是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基本没有什么起色,学生也不配合,但经过我苦口婆心的劝导、说服教育,终于让这两位同学彻底认识了自我,也开始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该怎样让学生给自我打分呢?
一、设计打分表
这一个“自我打分表”实际上很简单,不过,其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个人实际,即“要因人而异”,不可雷同。首先,要通过与该生进行交谈、向班级其他同学调查、教师平时观察,找出该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比如是思想认识有问题,还是学习方法不得当,还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如家长期望过高、压力大,家庭不和谐等),或者是自信心不足,以及行为习惯不合理等原因。只有找出了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其次,要依据“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即明确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目标。第三,“自我打分表”设计好之后要与学生共同讨论相关细节,征求学生的意见,制定出学生愿意接受的打分表,这样才能保证打分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利进行,避免出现由于目标过高导致学生不愿配合或者抵触情绪的出现。最后,打分表的某些项目可以依据学生实际表现在测试过程中作适当调整,以便促使学生更快进步,如一些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可以由低到高逐步提出,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到有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
二、实施打分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的细节,教育者的作用应以心理疏导为主。
第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争取学生的主动配合。
自我打分是一种有效的转化方式,是一种“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转化的外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这种自我打分的转化方式只有在得到学生配合即学生在心理上已接受了此种刺激,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在学生心目中这种方法才是最佳的。
第二、加强“过程监督”,给学生不断加“压”。
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突出难题是“学生的心理往往缺乏持续不断的进取性,是惰性让他们放弃了进一步努力的欲望,从而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俗地讲,就是“三分钟热度”,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曾遇到的难题。针对学生心理的这种变化,教育者就必须实行“过程监督”,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依据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心理等诸方面的不同表现,持续地施加压力,让他们感到时时刻刻有压力,时时刻刻有前进的动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以表扬、鼓励为主,这实质上是“恩”于学生,但在“过程监督”中,只有“恩”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在学生心理中就会形成一种“迎合心理”,在你面前是“优秀生”,一旦你走开了,他又“恢复原样”,打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也就谈不上转化了,事实上可能会更糟糕。所以,在“过程监督”中,教育者应“恩威并用”,要让学生在持续不断的压力下前进,就像从海绵中挤水一样,要持续不断地压,才会有水不断流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反复,他们已经逐步改善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才会得到巩固。
第三、及时进行阶段总结
“学困生”的转化就像从海绵中挤水一样,你不能一下子挤出全部的水分,所以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教育者要不断总结,一方面,把每天学生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学生的进展情况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每周一次大总结,或者阶段性总结,把学生一周的“自我打分表”放到一起,看一看得分的变化趋势,首先,让学生回忆一周以来的基本情况,如行为表现、学习状况、心理认识等方面,让他们总结出哪些方面有了改进,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以及在改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育者应对学生一周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充分肯定。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得到及时的肯定,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有一种成功感,才会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打分”继续进行下去;再次,要通过总结,让学生自己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已走上了“改良的道路”,在他们的心理中,已有了进取的欲望,他们对“善”与“恶”、“好”与“坏”,已有了全新的理解,所以让他们确立目标是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者不应过多干预;只要他们的目标是朝着良好的方向努力,教育者只作为参谋、监督者就完全足够了。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让“学困生”融入班级大集体
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班级同学的评价、议论往往会影响到转化成果的巩固,因此,教育者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缓解“学困生”的心理压抑,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班级中的重要一员,让他们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以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让“学困生”融入班级大集体中,如举行班级联欢会、讨论会等,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在活动中,给予“学困生”更多表现的机会------这对他们树立自信心很有帮助。班集体的认可是“学困生”转化成果巩固的强化剂,得不到班集体的认可,“学困生”的转化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学生心理认识、思想认识的转化过程,只有教育者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困生”从心理上去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的“自我打分”才能打出真实的“心理得分”,教育者才可能依据“心理得分”去及时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心理的变化,并最终达到转化。任何方式方法,都是促使“学困生”转化的外因,其真正转化还是有内因(心理认识的转变)决定的。“给自我打分”只不过是标志着学生内心变化、改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心理得分”,认真研究,摸索出学生的心理变化,心理动机,以便为进一步的实施转化找到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心理学的研究,更好地利用“心理得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变化,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的新途径。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转化的方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阐述的转化方式是“给自我打分”。
“给自我打分”转化方式缘自一次单元测试。有一次,我在进行完单元测试后,恰巧学校安排我去外校听课,这样一来试卷没有时间批改了,只好让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我得到的此次考试的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并没有出现故意加分的想象(要知道,单元测试也是学期总成绩的一部分,占40%),成绩还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水平。“学生是真实的,学生的成绩也是真实的”,这是我得出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对学生的信任太少了!通过这一事件,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认识和信任还应该好好地思量。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学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来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育者应充当学生的指导员而不是保护者。那么,由此联系到“学困生”的转化,可不可以让“学困生”也给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情况打分?毕竟在当前的教育氛围下,成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分数,在学生评价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让学生定期给自己的学习和行为打分,也必然会对学生自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带着这种想法,我开始了我的试验。
既然是试验,就要先选定目标——试验者,我选择了班级中平时最不爱学习的两名同学作为试验者。首先,我找他们谈话,给他们讲道理、谈理想、谈学习,帮助他们认真分析自身的情况,给他们确立目标,等等,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他们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重新点燃他们心中希望的火苗,这一些和平时的教育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是,我让他们坚持每天给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打分,作为对自己一天的总结,要求他们尽量纪录打出分数的原因,如打分高了,是什么原因;打分低了,又是什么原因,并对每天得分进行比较、分析。我充当他们的监督员,要求他们每天晚自习后把“自我打分表”交给我。这样,通过两个多月的共同努力,打分表上的数值越来越上升,起伏越来越小了。看到成绩,我感到非常满意,而班级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两位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于是我又进行了班级形象民主测评,这两位同学的得分已有原来的末尾一跃进入了中上等,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代课老师也反映这两位同学成绩有了提高,课堂上也不乱了,比以前爱学习了。
两个多月的跟踪指导,其间也有不少起伏,有时我看到效果不明显就想放弃,特别是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基本没有什么起色,学生也不配合,但经过我苦口婆心的劝导、说服教育,终于让这两位同学彻底认识了自我,也开始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该怎样让学生给自我打分呢?
一、设计打分表
这一个“自我打分表”实际上很简单,不过,其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个人实际,即“要因人而异”,不可雷同。首先,要通过与该生进行交谈、向班级其他同学调查、教师平时观察,找出该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比如是思想认识有问题,还是学习方法不得当,还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如家长期望过高、压力大,家庭不和谐等),或者是自信心不足,以及行为习惯不合理等原因。只有找出了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其次,要依据“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即明确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目标。第三,“自我打分表”设计好之后要与学生共同讨论相关细节,征求学生的意见,制定出学生愿意接受的打分表,这样才能保证打分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利进行,避免出现由于目标过高导致学生不愿配合或者抵触情绪的出现。最后,打分表的某些项目可以依据学生实际表现在测试过程中作适当调整,以便促使学生更快进步,如一些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可以由低到高逐步提出,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到有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
二、实施打分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的细节,教育者的作用应以心理疏导为主。
第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争取学生的主动配合。
自我打分是一种有效的转化方式,是一种“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转化的外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这种自我打分的转化方式只有在得到学生配合即学生在心理上已接受了此种刺激,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在学生心目中这种方法才是最佳的。
第二、加强“过程监督”,给学生不断加“压”。
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突出难题是“学生的心理往往缺乏持续不断的进取性,是惰性让他们放弃了进一步努力的欲望,从而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俗地讲,就是“三分钟热度”,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曾遇到的难题。针对学生心理的这种变化,教育者就必须实行“过程监督”,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依据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心理等诸方面的不同表现,持续地施加压力,让他们感到时时刻刻有压力,时时刻刻有前进的动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以表扬、鼓励为主,这实质上是“恩”于学生,但在“过程监督”中,只有“恩”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在学生心理中就会形成一种“迎合心理”,在你面前是“优秀生”,一旦你走开了,他又“恢复原样”,打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也就谈不上转化了,事实上可能会更糟糕。所以,在“过程监督”中,教育者应“恩威并用”,要让学生在持续不断的压力下前进,就像从海绵中挤水一样,要持续不断地压,才会有水不断流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反复,他们已经逐步改善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才会得到巩固。
第三、及时进行阶段总结
“学困生”的转化就像从海绵中挤水一样,你不能一下子挤出全部的水分,所以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教育者要不断总结,一方面,把每天学生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学生的进展情况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每周一次大总结,或者阶段性总结,把学生一周的“自我打分表”放到一起,看一看得分的变化趋势,首先,让学生回忆一周以来的基本情况,如行为表现、学习状况、心理认识等方面,让他们总结出哪些方面有了改进,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以及在改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育者应对学生一周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充分肯定。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得到及时的肯定,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有一种成功感,才会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打分”继续进行下去;再次,要通过总结,让学生自己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已走上了“改良的道路”,在他们的心理中,已有了进取的欲望,他们对“善”与“恶”、“好”与“坏”,已有了全新的理解,所以让他们确立目标是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者不应过多干预;只要他们的目标是朝着良好的方向努力,教育者只作为参谋、监督者就完全足够了。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让“学困生”融入班级大集体
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班级同学的评价、议论往往会影响到转化成果的巩固,因此,教育者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缓解“学困生”的心理压抑,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班级中的重要一员,让他们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以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让“学困生”融入班级大集体中,如举行班级联欢会、讨论会等,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在活动中,给予“学困生”更多表现的机会------这对他们树立自信心很有帮助。班集体的认可是“学困生”转化成果巩固的强化剂,得不到班集体的认可,“学困生”的转化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学生心理认识、思想认识的转化过程,只有教育者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困生”从心理上去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的“自我打分”才能打出真实的“心理得分”,教育者才可能依据“心理得分”去及时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心理的变化,并最终达到转化。任何方式方法,都是促使“学困生”转化的外因,其真正转化还是有内因(心理认识的转变)决定的。“给自我打分”只不过是标志着学生内心变化、改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心理得分”,认真研究,摸索出学生的心理变化,心理动机,以便为进一步的实施转化找到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心理学的研究,更好地利用“心理得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变化,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