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课程改革的浪潮,教师的角色重心发生了变化。教师用“语文的方式”上好语文课,显得更加重要。这不仅是停留在语文的内容、人文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语文的形式,即语言的解读,国学经典的再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儿童视角;“语文味”;语文本位
课程改革的浪潮袭来,传统的教师角色也骤然转型——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由裁定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评价学生发展的阐释者。
面对这样的转型,望洋兴叹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我想我们应该站在语文的角度,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儿童的眼光来审视语文,从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入手来传授知识。然而,做到了这些还是不够的,即便说孩子有了足够的激情,那么如何保证他们学到的是有语文特色的有用的知识呢?这就要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使语文更“语文”点,如何用“语文的方式”,教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了。
一、兴趣洋溢,叩响语文教学之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那么这“快乐”从何而来呢?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源泉来自于兴趣,因此,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为人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小学阶段,课堂主人是儿童。教育儿童,应顺从儿童喜欢嬉戏的天性,蹲下身子关注儿童的生活和需求,着眼儿童的生命成长。兴趣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循序渐进,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享受快乐。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课文《雨后》时,我可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创设夏天大雨过后的情境,然后再唤起学生玩水、踩水的生活体验,甚至时逢雨季,也可以让孩子们放肆一回,在雨后的广场上跑跑跳跳,来感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验与水共乐、与泥共舞的情趣。相信这样的教学将激起学生的童趣。
二、“语文味”润色,助力本位教学
当一个老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接下去自然要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语文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是语文的本色,所以我们该回归语文本色,即“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呢?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是得其意而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所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位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1.巧炼字,重体悟。
在《我是什么》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们明白“水会变来变去”固然重要,可让孩子们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也不能忽视。如“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雪花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这一段的教学中,可以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再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
2.诵读成章,韵味隽永。
要教出“语文味”,必须对课堂“语文地”思考,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活动来品味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由此可知,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安静地一味接受,而要改变原有的“独白”,走向“对话”。所谓的“对话”,即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能否出“味”,“味”浓不浓,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交流,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
我们知道,诵读是语文课堂主要的方式之一,而“诵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比如教学《欲速则不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景公急的句子,通过关键词“急”、“急得霍地站起来”、“心急如焚”来体会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慢慢玩味,反复地诵读,从中悟出景公对晏婴的深厚情感,从而体现出浓厚的语文韵味。
3.慧眼识留白,童心巧创造。
在我们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超越现有的知识,进行创造。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胜枚举。从最简单的形式说起,平时课堂上教生字,后引导学生组词、造句,这也是创造,简单的创造。教学《为了他的尊严》时,当讲到独臂乞丐单手搬砖的情景时,我让学生挖掘文本的留白,想象乞丐搬砖时的心理活动,并把他写下来。最后再分角色读。
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人物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饱含语文味的教学,让学生在以后学习语文中产生了最初始的兴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忱,达到现代语文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玲著.《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2]薛炳群主编.《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山东大学出版社
[3]赵绍军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郑州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兴趣;儿童视角;“语文味”;语文本位
课程改革的浪潮袭来,传统的教师角色也骤然转型——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由裁定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评价学生发展的阐释者。
面对这样的转型,望洋兴叹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我想我们应该站在语文的角度,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儿童的眼光来审视语文,从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入手来传授知识。然而,做到了这些还是不够的,即便说孩子有了足够的激情,那么如何保证他们学到的是有语文特色的有用的知识呢?这就要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使语文更“语文”点,如何用“语文的方式”,教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了。
一、兴趣洋溢,叩响语文教学之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那么这“快乐”从何而来呢?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源泉来自于兴趣,因此,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为人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小学阶段,课堂主人是儿童。教育儿童,应顺从儿童喜欢嬉戏的天性,蹲下身子关注儿童的生活和需求,着眼儿童的生命成长。兴趣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循序渐进,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享受快乐。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课文《雨后》时,我可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创设夏天大雨过后的情境,然后再唤起学生玩水、踩水的生活体验,甚至时逢雨季,也可以让孩子们放肆一回,在雨后的广场上跑跑跳跳,来感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验与水共乐、与泥共舞的情趣。相信这样的教学将激起学生的童趣。
二、“语文味”润色,助力本位教学
当一个老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接下去自然要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语文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是语文的本色,所以我们该回归语文本色,即“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呢?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是得其意而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所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位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1.巧炼字,重体悟。
在《我是什么》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们明白“水会变来变去”固然重要,可让孩子们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也不能忽视。如“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雪花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这一段的教学中,可以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再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
2.诵读成章,韵味隽永。
要教出“语文味”,必须对课堂“语文地”思考,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活动来品味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由此可知,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安静地一味接受,而要改变原有的“独白”,走向“对话”。所谓的“对话”,即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能否出“味”,“味”浓不浓,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交流,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
我们知道,诵读是语文课堂主要的方式之一,而“诵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比如教学《欲速则不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景公急的句子,通过关键词“急”、“急得霍地站起来”、“心急如焚”来体会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慢慢玩味,反复地诵读,从中悟出景公对晏婴的深厚情感,从而体现出浓厚的语文韵味。
3.慧眼识留白,童心巧创造。
在我们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超越现有的知识,进行创造。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胜枚举。从最简单的形式说起,平时课堂上教生字,后引导学生组词、造句,这也是创造,简单的创造。教学《为了他的尊严》时,当讲到独臂乞丐单手搬砖的情景时,我让学生挖掘文本的留白,想象乞丐搬砖时的心理活动,并把他写下来。最后再分角色读。
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人物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饱含语文味的教学,让学生在以后学习语文中产生了最初始的兴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忱,达到现代语文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玲著.《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2]薛炳群主编.《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山东大学出版社
[3]赵绍军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郑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