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现在与中小学有关的科研可分为三种,一是专家学者的科研,二是行政领导的科研,三是教师的科研。三种人对开展科研的态度冷热不均,影响大小不等。
现在学者们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论文,其理性程度之高,专业性之强,文章字数之多,使中小学校长、教师望而却步。过于专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灰色的,学校需要的,是行动的智慧,是实践性强的科研。
行政领导,即学校的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所做的科学研究大多涉及领导与管理科学的内容,上一级的要求、行政的评价力,是推动这些人搞科研的强势力量。但从校长的日常工作来看,科研仍属于软性任务,如果没有上级评价的硬性要求,科研要摆上校长的议事日程还比较难。
在教师看来,科研不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主要需求。现实中的教师,或是忙得无暇顾及科研,或是觉得科研要求太专业而难以胜任,或是认为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足以支持他们完成本职工作,科研是有一搭无一搭的额外任务。为了评职称,为了做“骨干”,教师需要“科研一下”。有了职称,有了骨干头衔之后,“科研不如教研,教研不如考研”的认识自然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对这样的现状与心态,校长该从何处着手进行科研管理呢?
1.让学校科研回归科研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科研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自然需要。教师劳动的特点是知识的传递,这个过程应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的过程。当教师把自己的关注重点放到实践智慧的探索与理性认识的升华的时候,就自觉有了科研的可能;当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积极研究的时候,科研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要防止过于专业化、规范化的倾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原本就是原生态的实践性研究,完全没有必要用学术标准和规范操作模式生硬地约束教师的研究。那样的评审认定不是实践的必需。时下,这样的硬性规范使不少一线教师望而生畏。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虽然是“草根”式的研究,但毫不低档,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实践探索,才使专业研究有了真实的素材、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2.发挥领导作用,做好科研规划与组织
既然中小学科研是实践性探索,那么,科研内容就应切合学校的实际需要。最近,针对学校的发展现状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笔者主持召开了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的校长办公会,会后给科研室拟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的意见》的提纲。在这份意见中,我们提出了学校在未来3年要研究的4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列出了学校建议研究的15个重点课题,同时,对科研组织工作提出以下意见:(1)建立校长任责任组长、所有校级领导为组员的科研领导小组。(2)建立分工负责制度。确立校级课题的分工负责人,明确分工负责人的责任。(3)实行研究小组负责人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方案,研究小组按评价方案要求开展日常的研究工作。(4)加强科研信息通报工作,确定每年的信息通报量及范围。(5)加强课题管理,重视课题立项。(6)加强科研归档、总结、推广、出版工作。(7)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8)确定校长办公会审议年度科研计划制度。(9)提倡教师个人研究与学校课题研究有机结合。(10)建立科研表彰奖励制度。
3.将工作重心放在搭台唱戏上
校长在对科研进行统筹规划、全面领导的同时,要将专家学者的科研与学校的办学、教师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种力量合力科研的良性发展局面。
学校要组织力量,将那些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应用的文章推荐给大家精读。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陈会昌等学者的文章,内容专业,语言大众化。教师们阅读这些专家的文章或著作不感觉太高深、距离太远。我校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习提出了“信息定制”式的要求,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与工作反思,把日常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
校长要与专家学者亲密接触,将他们请进门来求教。如我校在小学开展的“因材施教实验”,初中开展的“跨校联合做课专家点评教研”,高中开展的“名师专家进组、进课堂指导”等研究,就请有关专家指导,都取得了理想的科研效果。
4.领导带头搞科研
校长是学校行政与业务的最高领导,因此,校长要从两条主线上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一是研究教育管理,二是研究教书育人。校长研究教育管理,要从思想与实践两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教育思想的更新与学校管理实践的创新。校长深入到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的研究,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发现教师的科研亮点,鼓励、升华教师的实践智慧。
(编辑孙金鑫)
现在学者们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论文,其理性程度之高,专业性之强,文章字数之多,使中小学校长、教师望而却步。过于专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灰色的,学校需要的,是行动的智慧,是实践性强的科研。
行政领导,即学校的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所做的科学研究大多涉及领导与管理科学的内容,上一级的要求、行政的评价力,是推动这些人搞科研的强势力量。但从校长的日常工作来看,科研仍属于软性任务,如果没有上级评价的硬性要求,科研要摆上校长的议事日程还比较难。
在教师看来,科研不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主要需求。现实中的教师,或是忙得无暇顾及科研,或是觉得科研要求太专业而难以胜任,或是认为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足以支持他们完成本职工作,科研是有一搭无一搭的额外任务。为了评职称,为了做“骨干”,教师需要“科研一下”。有了职称,有了骨干头衔之后,“科研不如教研,教研不如考研”的认识自然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对这样的现状与心态,校长该从何处着手进行科研管理呢?
1.让学校科研回归科研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科研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自然需要。教师劳动的特点是知识的传递,这个过程应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的过程。当教师把自己的关注重点放到实践智慧的探索与理性认识的升华的时候,就自觉有了科研的可能;当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积极研究的时候,科研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要防止过于专业化、规范化的倾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原本就是原生态的实践性研究,完全没有必要用学术标准和规范操作模式生硬地约束教师的研究。那样的评审认定不是实践的必需。时下,这样的硬性规范使不少一线教师望而生畏。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虽然是“草根”式的研究,但毫不低档,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实践探索,才使专业研究有了真实的素材、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2.发挥领导作用,做好科研规划与组织
既然中小学科研是实践性探索,那么,科研内容就应切合学校的实际需要。最近,针对学校的发展现状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笔者主持召开了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的校长办公会,会后给科研室拟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的意见》的提纲。在这份意见中,我们提出了学校在未来3年要研究的4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列出了学校建议研究的15个重点课题,同时,对科研组织工作提出以下意见:(1)建立校长任责任组长、所有校级领导为组员的科研领导小组。(2)建立分工负责制度。确立校级课题的分工负责人,明确分工负责人的责任。(3)实行研究小组负责人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方案,研究小组按评价方案要求开展日常的研究工作。(4)加强科研信息通报工作,确定每年的信息通报量及范围。(5)加强课题管理,重视课题立项。(6)加强科研归档、总结、推广、出版工作。(7)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8)确定校长办公会审议年度科研计划制度。(9)提倡教师个人研究与学校课题研究有机结合。(10)建立科研表彰奖励制度。
3.将工作重心放在搭台唱戏上
校长在对科研进行统筹规划、全面领导的同时,要将专家学者的科研与学校的办学、教师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种力量合力科研的良性发展局面。
学校要组织力量,将那些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应用的文章推荐给大家精读。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陈会昌等学者的文章,内容专业,语言大众化。教师们阅读这些专家的文章或著作不感觉太高深、距离太远。我校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习提出了“信息定制”式的要求,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与工作反思,把日常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
校长要与专家学者亲密接触,将他们请进门来求教。如我校在小学开展的“因材施教实验”,初中开展的“跨校联合做课专家点评教研”,高中开展的“名师专家进组、进课堂指导”等研究,就请有关专家指导,都取得了理想的科研效果。
4.领导带头搞科研
校长是学校行政与业务的最高领导,因此,校长要从两条主线上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一是研究教育管理,二是研究教书育人。校长研究教育管理,要从思想与实践两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教育思想的更新与学校管理实践的创新。校长深入到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的研究,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发现教师的科研亮点,鼓励、升华教师的实践智慧。
(编辑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