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科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尊重和珍惜生命。生物学科本身就是对自然的解答、对生命的探寻,生物教师更应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责任。生物教师可以从在教材中挖掘信息、在内容上呈现内涵、在拓展中深化感悟、在社会上寻找依赖等方面入手,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初中生物;递进式;生命教育;生命观念;正确
中图分类号:G633.91;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0-0058-02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新课改也对该项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层,各方面的价值观念也尚未成型。面对这一情况,考虑到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知识,生物教师应树立新的思想观念,采取递进式教育手段,对生物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展开创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物课程背后的生命奥义,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树立生命意识,对自身价值形成正确认知,进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系统所衍生出的全新主题,是在人性化教育模式下应运而生的,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让初中生接受生命教育,不仅能让他们对学习形成更客观的认知,还能使其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然而,当前很多初中学校并没有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这要求各学科教师积极寻找自己所教学科与生命之间的关联,进而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生物作为一门与自然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所描述的对象涉及万事万物,涵盖不同种类的生命体。因此,在生物课程中以递进式教育手段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诸多生物教师的共识。换言之,基于对生命的尊重,面对需要承受较大学习压力的初中生,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导他们珍惜生命。教师需要积极展开实践,不断创新和调整教学方法,高效落实生命教育。
二、生物教学中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的措施
1.在教材中挖掘信息
借助生物课程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教材是基础。这意味着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師应深入分析教材,细致挖掘课本知识,对能够体现生命内涵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生命教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圈”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递生命意识,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以大海中的生物为例,向学生讲述浮游动物以绿草为食、虾米以浮游动物为食、小鱼以虾米为食、大鱼以小鱼为食的食物链。一些学生可能认为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很残忍,认为如果没有大鱼吃小鱼,其他的关系就不会发生。此时,教师可以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演变展开讲解,告诉学生大鱼也会被其他更强大的海洋动物作为食物,而那些大型海洋动物也会在自己死亡后将尸体归还大海,为其他生物的成长提供养分。另外,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浮游动物吃掉绿草,海洋中的绿草就会疯狂生长,这样不可控的生长行为会给海洋造成极大的压力,最终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此,学生就能意识到,虽然食物链看似残忍,但它是生物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大自然原有的生态链条,也是生命独特魅力的体现。借此机会,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个意识,即:每个出现在你生活中的人或事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这样,就能将简单的知识向更深层次的情感方向延伸,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2.在内容上呈现内涵
所谓递进式生命教育,在强调使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的同时,还指向帮助学生感受生命的内涵,让学生知道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更是不断地生长和进化。也就是说,只依托教材进行授课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将现实生活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让教学内容更丰富,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生命的更迭变化,形成正确、科学的认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播种”的实践任务,将生活与生物课程深度融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进行播种,并观察其生长变化,记录其成长情况。通过认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松土,观察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长大、开花、结果,学生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奇妙和顽强。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小小的种子生长为美丽的植物这一过程,感受到看似微小的生物的强大生存力量,进而形成清晰、正确的生命认知。另外,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种子没有按时发芽、叶子突然变黄或脱落等情况。这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寻找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找到使植物“起死回生”的“拯救”方法。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经历“挫折”而懂得,生命实际上很脆弱,需要我们给予保护,进而形成保护弱小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在植物“起死回生”的现象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和力量,从而学会坚强,学会勇敢。
3.在拓展中深化感悟
由于初中生学习任务较重,而且整体学习时间有限,所以难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使生物学习时间偏少,生物学习质量与预期相偏离。这便需要教师寻找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刚刚步入初中生活时,一时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学习,以致出现不恰当的思想观念。对此,教师必须及时介入,以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需要注意的是,讲座需要由专业的或具有一定心理专业知识积累的教师负责,因为这些教师的语言比较有感染力,能够深入把握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成长需要转变语言模式,进一步调动他们的情绪。同时,初中生的情感十分丰富,他们极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感动,形成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相关讲座,以讲座教师入情入理的演讲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意识到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可逆伤害,从而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良好植被和遭破坏植被的不同环境的视频,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来打动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进而形成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随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班级组织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保护自然”的看法,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感悟,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初中生物;递进式;生命教育;生命观念;正确
中图分类号:G633.91;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0-0058-02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新课改也对该项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层,各方面的价值观念也尚未成型。面对这一情况,考虑到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知识,生物教师应树立新的思想观念,采取递进式教育手段,对生物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展开创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物课程背后的生命奥义,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树立生命意识,对自身价值形成正确认知,进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系统所衍生出的全新主题,是在人性化教育模式下应运而生的,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让初中生接受生命教育,不仅能让他们对学习形成更客观的认知,还能使其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然而,当前很多初中学校并没有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这要求各学科教师积极寻找自己所教学科与生命之间的关联,进而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生物作为一门与自然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所描述的对象涉及万事万物,涵盖不同种类的生命体。因此,在生物课程中以递进式教育手段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诸多生物教师的共识。换言之,基于对生命的尊重,面对需要承受较大学习压力的初中生,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导他们珍惜生命。教师需要积极展开实践,不断创新和调整教学方法,高效落实生命教育。
二、生物教学中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的措施
1.在教材中挖掘信息
借助生物课程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教材是基础。这意味着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師应深入分析教材,细致挖掘课本知识,对能够体现生命内涵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生命教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圈”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递生命意识,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以大海中的生物为例,向学生讲述浮游动物以绿草为食、虾米以浮游动物为食、小鱼以虾米为食、大鱼以小鱼为食的食物链。一些学生可能认为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很残忍,认为如果没有大鱼吃小鱼,其他的关系就不会发生。此时,教师可以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演变展开讲解,告诉学生大鱼也会被其他更强大的海洋动物作为食物,而那些大型海洋动物也会在自己死亡后将尸体归还大海,为其他生物的成长提供养分。另外,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浮游动物吃掉绿草,海洋中的绿草就会疯狂生长,这样不可控的生长行为会给海洋造成极大的压力,最终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此,学生就能意识到,虽然食物链看似残忍,但它是生物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大自然原有的生态链条,也是生命独特魅力的体现。借此机会,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个意识,即:每个出现在你生活中的人或事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这样,就能将简单的知识向更深层次的情感方向延伸,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2.在内容上呈现内涵
所谓递进式生命教育,在强调使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的同时,还指向帮助学生感受生命的内涵,让学生知道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更是不断地生长和进化。也就是说,只依托教材进行授课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将现实生活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让教学内容更丰富,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生命的更迭变化,形成正确、科学的认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播种”的实践任务,将生活与生物课程深度融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进行播种,并观察其生长变化,记录其成长情况。通过认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松土,观察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长大、开花、结果,学生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奇妙和顽强。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小小的种子生长为美丽的植物这一过程,感受到看似微小的生物的强大生存力量,进而形成清晰、正确的生命认知。另外,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种子没有按时发芽、叶子突然变黄或脱落等情况。这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寻找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找到使植物“起死回生”的“拯救”方法。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经历“挫折”而懂得,生命实际上很脆弱,需要我们给予保护,进而形成保护弱小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在植物“起死回生”的现象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和力量,从而学会坚强,学会勇敢。
3.在拓展中深化感悟
由于初中生学习任务较重,而且整体学习时间有限,所以难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使生物学习时间偏少,生物学习质量与预期相偏离。这便需要教师寻找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刚刚步入初中生活时,一时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学习,以致出现不恰当的思想观念。对此,教师必须及时介入,以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需要注意的是,讲座需要由专业的或具有一定心理专业知识积累的教师负责,因为这些教师的语言比较有感染力,能够深入把握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成长需要转变语言模式,进一步调动他们的情绪。同时,初中生的情感十分丰富,他们极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感动,形成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相关讲座,以讲座教师入情入理的演讲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意识到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可逆伤害,从而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良好植被和遭破坏植被的不同环境的视频,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来打动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进而形成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随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班级组织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保护自然”的看法,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感悟,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