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生似乎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传统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势,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严重失衡,德育出现了瓶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怎样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内化成一种力量?几经思考和摸索,我们最终选择了“借助专家智慧,重视科研学术引领”作为跨越这一瓶颈的突破口。
破局——创新德育模式,开展叙事研究
如何在全市223所小学中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德育之路,寻找新的突破口,抢占新的制高点,让教师们工作得更有意义,让德育更有魅力和亲和力,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中山市教育局德体艺科廖诚科长的引荐下,李季教授的叙事德育研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2008年5月,李季教授应邀到学校指导工作,并作了叙事德育的专题报告。李教授指出,德育低效现象是长期困扰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实现的老大难问题,“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想目标。德育低效现象的症结是德育要求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未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其中关键是未能形成有效交汇点。叙事是一种传统的表述与教育方式,也是当前教师常用的教育研究与专业成长方式。叙事德育是将这种经典教育方式按照品德形成规律加以设计后,通过叙述真实的教育故事或生活事件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智慧之光,让学生因感触而感动,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目的。
李教授从“教育叙事与叙事教育”“叙事德育的特征”“叙事德育的功能”及“叙事德育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启发我们如何利用“叙事”的优势,“在教育中叙事,在叙事中教育”“演绎教育的智慧”。李教授以其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富有启迪性的故事,让聆听的每一位老师都感动不已,受益匪浅。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李教授的报告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大量材料。听过这次报告之后,老师们的德育观念有了转变,之前的困惑也开始豁然,叙事德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育人思路。老师们都希望对叙事德育有更深的理解并能进一步实践下去。为此,学校以叙事研究为契机,根据叙事德育理论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反思和探索,切切实实地开展“小学叙事德育模式研究”,希望通过叙事德育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研究成果。
破解——叙事入心入脑,学生因感动而行动
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学校德育,给人枯燥、冰冷、封闭的感觉,效果并不理想。把具有故事性、生动性、艺术性和感人性的叙事方式引入学校德育实践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机械被动的德育现状。叙事德育摒弃了理论灌输式的干瘪枯燥的德育模式,利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叙事德育始终充分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民主、对话的时代精神,是一种值得探究和应用的学校德育策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如下的研究思路:师生全员参与叙事德育,从教师教育教学叙事拓展到学生学习叙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品德发展;整体实施叙事德育,从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拓展到各学科教学,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叙事德育行动研究,实施从理论学习—师生撰写心得体会—校内交流—全镇交流研讨—全市交流研讨的研究策略,逐步形成学校的叙事德育模式和富有德育特色的学校整体发展思路。
开展叙事德育课题研究以来,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无论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品德课老师,还是其他学科老师,都全员参与,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最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收集整理德育素材,思考优化德育方法,坚持做到课前准备扎实充分,课堂组织合理高效,课后反思全面深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育人水平。就是这些平凡淳朴、自觉探索、默默无闻的老师,使得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老师们经常思考总结,将内心感受付诸文字,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德育故事。
叙事入心入脑,深受学生欢迎,叙事德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不仅是德育活动的参与者,而且在不自觉中参加到我们老师课题的研究中来。学生们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以及其他德育活动之后,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写出听后感或观后感(低年级用手抄报形式)。也许他们写得还不够生动准确,也许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也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记不清当时的情景和内容,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些让他们感动或震撼的故事和自己从中感悟出的道理,这些故事伴随着他们长大,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德,改变着他们的不良习惯,引导着他们健康成长。
小李是梁健焕老师所任教的二(3)班的一名学生。这是个不太懂礼貌,也不太会尊重同学、老师和长辈的孩子。家长对他无可奈何;梁老师对他苦口婆心讲了很多道理,也总是收效甚微。学校开展叙事德育课题研究之后,梁老师成了有心人。在一次班会课上,她给全班的小朋友讲文明礼仪时,有意穿插了一个故事——《五颗蜜蜜甜的葡萄》。没想到放学后,小李居然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今天,我听老师讲了《五颗蜜蜜甜的葡萄》的故事,觉得三只小松鼠对它们的妈妈很孝顺,有什么好东西都留给妈妈。三只小松鼠也很团结。听完故事以后,我感觉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和老师,团结同学,做个好孩子。”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但梁老师还是可以感受到他想努力进步的诚意,而当天他真的就做到了。他的妈妈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梁老师,您好!今天小李听了您讲的故事以后,中午就去买了笔记本写日记(读后感)。回来后他也讲了这个故事给我听,下午他和我一起去买菜时,我们买了香蕉,他挑了两条最大的给我和他爸爸吃。学校德育真的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家长,我真的很感谢你们!”
其实,这样的事例和感受在学生的听后感或日记中,在家长给学校的留言里有很多很多。小故事中藏着大道理,孩子可能会对空洞枯燥的说教无动于衷,但却会为情深意长的小故事感动不已。叙事的力量不在于命令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因感动而感悟,因感悟而自省,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达到品格内化的目的。
破土——感受叙事魅力,教师因反思获成长
德育效果具有滞后性,因而过程是漫长的;德育过程具有育人性,因而收获是温馨的。在学习和开展叙事德育活动中,老师们困惑过,苦恼过,反思过,探索过。一节节生动的课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历程;一篇篇真实的案例,一段段思索的话语,承载着他们辛勤的汗水。通过叙事德育,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了,内容更丰富了,活动更多样了,讨论更热烈了,老师们的思考和探索也更加深入了。叙事德育,在促进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同时,加速了老师们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
林小萍老师是一位体育教师,从“严词厉语”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叙事德育让她对教育教学更加自信。从她的德育随笔中我们可以管窥到她的一段成长历程:
“我们学校在上学期就开始着手准备叙事德育这个课题,说实在的,到目前为止,因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我没有做过班主任工作,所以对叙事德育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上周听了校长对叙事德育详尽的解释,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脑海里展现出一些教育片断,心里也有了零碎的自我设想。前两天又有幸聆听了李季教授和市德体艺科廖诚科长的讲座,让我对叙事德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有了去大胆实践叙事德育的信心。”“在今天这节以‘合作’为主题的体育课上,我改变过去一人包办的做法,先给同学们讲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启发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课中,在各种形式的合作练习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叙事德育让孩子们有了感悟的空间,有了学习的榜样,有了自我提高的动力,也让我的课堂更加精彩。”
林老师在叙事德育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探索提高,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感染着她的学生。她不仅切实感受到了叙事的魅力,感受到了学生的转变与进步,更感受到了自己同样在不断成长。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学校许许多多的老师所说的,所做的,所感悟和体现出来的。
如果把德育比作一颗大树,那么叙事德育就是这棵大树上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将德育要求隐藏在生动的故事和情景之中,如诗似歌,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把人带入“感触—感动—感悟”的境界。让德育更美丽,给孩子们带来幸福感和快乐感,这是德育的理想;发掘德育对象的生命活力,让德育对象体验生命的价值,这是叙事德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把德育做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
广东中山528467)
责任编辑谢光灵
破局——创新德育模式,开展叙事研究
如何在全市223所小学中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德育之路,寻找新的突破口,抢占新的制高点,让教师们工作得更有意义,让德育更有魅力和亲和力,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中山市教育局德体艺科廖诚科长的引荐下,李季教授的叙事德育研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2008年5月,李季教授应邀到学校指导工作,并作了叙事德育的专题报告。李教授指出,德育低效现象是长期困扰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实现的老大难问题,“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想目标。德育低效现象的症结是德育要求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未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其中关键是未能形成有效交汇点。叙事是一种传统的表述与教育方式,也是当前教师常用的教育研究与专业成长方式。叙事德育是将这种经典教育方式按照品德形成规律加以设计后,通过叙述真实的教育故事或生活事件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智慧之光,让学生因感触而感动,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目的。
李教授从“教育叙事与叙事教育”“叙事德育的特征”“叙事德育的功能”及“叙事德育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启发我们如何利用“叙事”的优势,“在教育中叙事,在叙事中教育”“演绎教育的智慧”。李教授以其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富有启迪性的故事,让聆听的每一位老师都感动不已,受益匪浅。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李教授的报告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大量材料。听过这次报告之后,老师们的德育观念有了转变,之前的困惑也开始豁然,叙事德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育人思路。老师们都希望对叙事德育有更深的理解并能进一步实践下去。为此,学校以叙事研究为契机,根据叙事德育理论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反思和探索,切切实实地开展“小学叙事德育模式研究”,希望通过叙事德育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研究成果。
破解——叙事入心入脑,学生因感动而行动
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学校德育,给人枯燥、冰冷、封闭的感觉,效果并不理想。把具有故事性、生动性、艺术性和感人性的叙事方式引入学校德育实践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机械被动的德育现状。叙事德育摒弃了理论灌输式的干瘪枯燥的德育模式,利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叙事德育始终充分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民主、对话的时代精神,是一种值得探究和应用的学校德育策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如下的研究思路:师生全员参与叙事德育,从教师教育教学叙事拓展到学生学习叙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品德发展;整体实施叙事德育,从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拓展到各学科教学,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叙事德育行动研究,实施从理论学习—师生撰写心得体会—校内交流—全镇交流研讨—全市交流研讨的研究策略,逐步形成学校的叙事德育模式和富有德育特色的学校整体发展思路。
开展叙事德育课题研究以来,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无论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品德课老师,还是其他学科老师,都全员参与,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最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收集整理德育素材,思考优化德育方法,坚持做到课前准备扎实充分,课堂组织合理高效,课后反思全面深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育人水平。就是这些平凡淳朴、自觉探索、默默无闻的老师,使得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老师们经常思考总结,将内心感受付诸文字,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德育故事。
叙事入心入脑,深受学生欢迎,叙事德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不仅是德育活动的参与者,而且在不自觉中参加到我们老师课题的研究中来。学生们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以及其他德育活动之后,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写出听后感或观后感(低年级用手抄报形式)。也许他们写得还不够生动准确,也许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也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记不清当时的情景和内容,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些让他们感动或震撼的故事和自己从中感悟出的道理,这些故事伴随着他们长大,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德,改变着他们的不良习惯,引导着他们健康成长。
小李是梁健焕老师所任教的二(3)班的一名学生。这是个不太懂礼貌,也不太会尊重同学、老师和长辈的孩子。家长对他无可奈何;梁老师对他苦口婆心讲了很多道理,也总是收效甚微。学校开展叙事德育课题研究之后,梁老师成了有心人。在一次班会课上,她给全班的小朋友讲文明礼仪时,有意穿插了一个故事——《五颗蜜蜜甜的葡萄》。没想到放学后,小李居然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今天,我听老师讲了《五颗蜜蜜甜的葡萄》的故事,觉得三只小松鼠对它们的妈妈很孝顺,有什么好东西都留给妈妈。三只小松鼠也很团结。听完故事以后,我感觉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和老师,团结同学,做个好孩子。”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但梁老师还是可以感受到他想努力进步的诚意,而当天他真的就做到了。他的妈妈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梁老师,您好!今天小李听了您讲的故事以后,中午就去买了笔记本写日记(读后感)。回来后他也讲了这个故事给我听,下午他和我一起去买菜时,我们买了香蕉,他挑了两条最大的给我和他爸爸吃。学校德育真的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家长,我真的很感谢你们!”
其实,这样的事例和感受在学生的听后感或日记中,在家长给学校的留言里有很多很多。小故事中藏着大道理,孩子可能会对空洞枯燥的说教无动于衷,但却会为情深意长的小故事感动不已。叙事的力量不在于命令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因感动而感悟,因感悟而自省,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达到品格内化的目的。
破土——感受叙事魅力,教师因反思获成长
德育效果具有滞后性,因而过程是漫长的;德育过程具有育人性,因而收获是温馨的。在学习和开展叙事德育活动中,老师们困惑过,苦恼过,反思过,探索过。一节节生动的课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历程;一篇篇真实的案例,一段段思索的话语,承载着他们辛勤的汗水。通过叙事德育,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了,内容更丰富了,活动更多样了,讨论更热烈了,老师们的思考和探索也更加深入了。叙事德育,在促进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同时,加速了老师们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
林小萍老师是一位体育教师,从“严词厉语”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叙事德育让她对教育教学更加自信。从她的德育随笔中我们可以管窥到她的一段成长历程:
“我们学校在上学期就开始着手准备叙事德育这个课题,说实在的,到目前为止,因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我没有做过班主任工作,所以对叙事德育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上周听了校长对叙事德育详尽的解释,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脑海里展现出一些教育片断,心里也有了零碎的自我设想。前两天又有幸聆听了李季教授和市德体艺科廖诚科长的讲座,让我对叙事德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有了去大胆实践叙事德育的信心。”“在今天这节以‘合作’为主题的体育课上,我改变过去一人包办的做法,先给同学们讲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启发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课中,在各种形式的合作练习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叙事德育让孩子们有了感悟的空间,有了学习的榜样,有了自我提高的动力,也让我的课堂更加精彩。”
林老师在叙事德育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探索提高,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感染着她的学生。她不仅切实感受到了叙事的魅力,感受到了学生的转变与进步,更感受到了自己同样在不断成长。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学校许许多多的老师所说的,所做的,所感悟和体现出来的。
如果把德育比作一颗大树,那么叙事德育就是这棵大树上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将德育要求隐藏在生动的故事和情景之中,如诗似歌,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把人带入“感触—感动—感悟”的境界。让德育更美丽,给孩子们带来幸福感和快乐感,这是德育的理想;发掘德育对象的生命活力,让德育对象体验生命的价值,这是叙事德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把德育做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
广东中山528467)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