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情感素养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介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作家的名著等,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上课、阅读、欣赏、写作、表达的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漫游语文大世界,日积月累,不断沉淀,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除了制定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围绕经典阅读这一主题,开展名著读后感写作比赛、演讲比赛、故事讲述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优秀绘画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名著名篇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承担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构建自己的文化。有效的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如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以及多种价值观特别是现代价值观、情感和理性等等。这些养分的汲取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语文材料的运用。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首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被“讲风”代替了,不容学生有个性化的感受,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更是空白。学生没有独立评价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其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阅读素养难以提高。
其次,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培养语言积累和语感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思维素养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特别强调了语言的积累,并进行量化,明确提出每一个学段的学生须积累什么方面的内容,背诵多少篇(段)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字,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积累就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感思维能力,则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动口、动脑、动手,认真学习、朗读、理解、感悟。
语言积累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教育”“大语文”的观点,以课内促课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组织学生去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利用网络搜索阅读材料,参加阅读比赛,进行课外调查研究等。此外,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接触不同体裁的读物,如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古诗文、中外名著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与感受,培养良好的语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及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课内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积累、思考,举一反三;课外放手,让学生去延伸、拓展、深化。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能快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积累目标,并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培养了语感思维能力,提高了语文思维素养。
四、培养听说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文基本功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还要求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以及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和大胆自信的精神等。
五、培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三个要素有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扎实的基本功练习、课堂教学的有效培训、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情感素养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介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作家的名著等,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上课、阅读、欣赏、写作、表达的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漫游语文大世界,日积月累,不断沉淀,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除了制定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围绕经典阅读这一主题,开展名著读后感写作比赛、演讲比赛、故事讲述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优秀绘画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名著名篇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承担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构建自己的文化。有效的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如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以及多种价值观特别是现代价值观、情感和理性等等。这些养分的汲取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语文材料的运用。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首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被“讲风”代替了,不容学生有个性化的感受,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更是空白。学生没有独立评价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其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阅读素养难以提高。
其次,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培养语言积累和语感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思维素养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特别强调了语言的积累,并进行量化,明确提出每一个学段的学生须积累什么方面的内容,背诵多少篇(段)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字,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积累就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感思维能力,则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动口、动脑、动手,认真学习、朗读、理解、感悟。
语言积累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教育”“大语文”的观点,以课内促课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组织学生去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利用网络搜索阅读材料,参加阅读比赛,进行课外调查研究等。此外,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接触不同体裁的读物,如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古诗文、中外名著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与感受,培养良好的语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及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课内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积累、思考,举一反三;课外放手,让学生去延伸、拓展、深化。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能快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积累目标,并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培养了语感思维能力,提高了语文思维素养。
四、培养听说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文基本功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还要求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以及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和大胆自信的精神等。
五、培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三个要素有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扎实的基本功练习、课堂教学的有效培训、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