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也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样也是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此举对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思维能力;教与学【中图分类号】G633.8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多年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都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将基本知识视作课程的重点。出于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得我国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因此,我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将学生活动引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化学这一门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于化学知识与规律等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那就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产生出创新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例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在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讲解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修正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
在化学课的进行过程中,若能实时的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将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等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供课程效率,而且投影仪、视频等设备的应用增加了可视性,也使化学课堂更精彩,更易被学生接受。
另外,拥有亲切教态的老师更容易接近学生,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与讨论,不存在居高临下的压迫感,这种平等的授课方式更容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培养并鼓励学生具备创新的勇气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勇气,使学生不盲从教师、课本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如在进行乙烯化学性质这一课时中,教材中是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对加成反应进行证明。与此同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的产物与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的产物是否相同?对于此类问题,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常的答案,而是将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己支配,通过同学们间的讨论,得出自己的答案,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化学教学不仅仅需要告诉学生某个化学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反应产物是什么等等,将课本知识讲完不是最终的目的,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根本。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具备创新的勇气。
三、通过科技活动的创设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比如: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将生锈的铁片浸泡到浓茶水中,通过观察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借助外界资料,分析茶叶的制取流程如何改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思维的基础。
四、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导致虽然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仍然不能完全忽视。目前,课堂授课的主要模式依旧是老师按照教学大纲一丝不苟的讲,而学生也是在这种被动填鸭的方式方法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可以快速、完整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禁锢,无法得到延伸,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高分低能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注意评价的实效性与全面性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行切实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的原则,这样可以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评价的时候从学生探究过程中態度是否积极、提出的问题是否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等,对于提出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增加其创新思维的自信心。具体的评价方法有:活动表现为依据的评价、学习档案为依据的评价、实验结果的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创新思维具有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等等特征。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能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之,虽然此种教学模式不太适合应试教育的需要,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多角度入手调动起教师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红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1(09).[2].朱文阵.问题导向思维创新--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3].彭纪林.新课程理念下寓创新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中[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7)[4].韦友欢,黄秋婵.化学教学中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多年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都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将基本知识视作课程的重点。出于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得我国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因此,我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将学生活动引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化学这一门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于化学知识与规律等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那就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产生出创新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例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在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讲解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修正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
在化学课的进行过程中,若能实时的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将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等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供课程效率,而且投影仪、视频等设备的应用增加了可视性,也使化学课堂更精彩,更易被学生接受。
另外,拥有亲切教态的老师更容易接近学生,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与讨论,不存在居高临下的压迫感,这种平等的授课方式更容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培养并鼓励学生具备创新的勇气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勇气,使学生不盲从教师、课本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如在进行乙烯化学性质这一课时中,教材中是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对加成反应进行证明。与此同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的产物与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的产物是否相同?对于此类问题,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常的答案,而是将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己支配,通过同学们间的讨论,得出自己的答案,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化学教学不仅仅需要告诉学生某个化学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反应产物是什么等等,将课本知识讲完不是最终的目的,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根本。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具备创新的勇气。
三、通过科技活动的创设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比如: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将生锈的铁片浸泡到浓茶水中,通过观察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借助外界资料,分析茶叶的制取流程如何改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思维的基础。
四、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导致虽然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仍然不能完全忽视。目前,课堂授课的主要模式依旧是老师按照教学大纲一丝不苟的讲,而学生也是在这种被动填鸭的方式方法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可以快速、完整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禁锢,无法得到延伸,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高分低能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注意评价的实效性与全面性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行切实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的原则,这样可以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评价的时候从学生探究过程中態度是否积极、提出的问题是否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等,对于提出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增加其创新思维的自信心。具体的评价方法有:活动表现为依据的评价、学习档案为依据的评价、实验结果的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创新思维具有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等等特征。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能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之,虽然此种教学模式不太适合应试教育的需要,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多角度入手调动起教师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红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1(09).[2].朱文阵.问题导向思维创新--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3].彭纪林.新课程理念下寓创新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中[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7)[4].韦友欢,黄秋婵.化学教学中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