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意义相似,功能相符”这一翻译标准为主要依据客观地评论了“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通过对其词汇、句法和篇章的分析,总体确认,这是一篇成功的译文。
关键词:相似 相符 意义 功能
1.翻译的标准
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实际上是翻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前者注重对译者的要求,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遵循该原则;而后者则为读者或译评者而设,他们以此标准来衡量译文的质量。笔者将立足读者的身份,以评论的眼光,照翻译的标准,循Alexander F. Tyler的翻译基本原理(1. 译文应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2.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一致;3. 译文应象原文一样流畅)、Peter Newmark 的翻译评论原则(译文应实现语言的六大功能:1. 表达功能; 2. 信息功能;3.诱导功能; 4.美学功能; 5.情感功能 6.元语言功能。 )和Eugene Nida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即翻译应该是再现原文信息,译者应努力使译文与原文对等而不是同一)来进行赏析。在综合理解各家各派的翻译精神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将对译文的质量进行的分析及评价所坚持的标准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陈宏薇教授提出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
2.原文及译文的背景介绍
THE COLOR OF THE SKY 是英国19世纪自然学家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的作品。 这是一篇科技散论,文中作者极力向我们展示天空中华彩变幻,绚丽缤纷的色彩。这篇英语原文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明确,内容清晰,语言流畅。
《天空的色彩》, 是 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本, 是一个极富创造力,极为成功的作品。译者宋正华, 是一个青年学生,在1991年第三届韩素英青年翻译大奖赛中因这篇《天空的色彩》荣获一等奖。这篇译文毫无疑问是一篇成功的翻版,因为它和原文一样态度客观,逻辑清晰,表达精确,语言连贯。这篇成功的译文不仅再现了与原文相对应的信息及意义,也达到了和原文相似的功能。
3.原文与译文的对比性评论研究
3.1.译文之可圈可点
从整体上来讲,说宋正华的所呈现Alfred Wallace的 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版《天空的色彩》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反映在词法、句法、篇章三个不同的层次上都是当之无愧的。
从词法及措辞上来讲,译者运用了增词法、叠韵法,并有效地借用了汉语的四字成语,从而实现了译文的清晰性、连贯性、形象性和简洁性。而且,作为读者,我们还能深深地感受到译文的声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1) 增词法。大多数增加的词汇都是虚词。这些虚词有利于清晰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意义,并且符合逻辑,文字地道。我个人认为,最突出的、最令人回味的一个例子当数翻译“which are ... the delight of the beholder and the despair of the artist”时所增添的“固然”和 “只好”。通常我们也会运用词性转换法,改变名词的词性而将这一句译为“观赏者赏心悦目,丹青手自叹莫及”. 但译者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了一对虚词,不仅凸现了“the delight”和“he despair”之间的对照,也在我们心里深深地印下了天空中五彩变幻的色彩的独特美丽及魅力。(2) 叠韵法。译文中大量频繁地使用了叠韵词,有效地使表达清晰、形象,而且非常有力。例如, “厚厚”、“重重”、“层层”使内容表达清晰准确; “大大”有助于加强原文意义。“缓缓西坠”的措辞更是形象、地道、优雅,令人赞叹。(3) 成语。相对英语而言,汉语特有的四字成语简洁、明了、雅致、富于变化。这样中国特色的表达在宋正华的中译文里简直是信手拈来,如“晴空万里”和“万里长空”, “赞不绝口”和“喜不自胜”, “瞬息万变”和“变化万千”, “一览无余”和“无与伦比”,等等等等,不胜枚举。(4) 除去上述主要翻译技巧,我们还可以看见译者精通许多翻译之道。例如,为了充分再现原文信息,并达到与原文尽可能相似的功能,译者还做了许多细小微妙的改动,如将“which reaches us”译为“到达地面”而非“到达我们”。这一改动不仅使表达地道顺口,而且表达客观,易于接受,因为观察者并没有在原文中出现,而且在科技散文中也不应掺杂个人情感。
从句法及语法层次上来讲,译者非常善于处理英语长句及被动语态的中译。 此外,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表达增色不少。(1) 长句。在原文中,长句比比皆是。而在宋正华的中译文中,这些相对正式的长句被分解成了短句甚至完全独立的数个单句,这样更容易辨识句子的意群,从而使阅读和理解也变得轻松容易了。原文第12句就是一个长句,篇幅长达六行。在译文中,译者却将它处理成了两个分开的句子。在前一句中,两个分号将句子分成了三个部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短句和一个相对长一点的句子。事实上,在译文中,句子有长有短,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较之全部译为短句,宋正华更留意创造一种形式美,再现原文的风韵。(2) 被动语态。英语的科学小品文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因为这样表述的内容更显客观,更为可信。这也是这篇英语原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但这并不适用于汉语的科学小品文。 事实上,现代漢语更倾向于用主动语态,而非被动语态。二十岁的宋正华,时尚而现代,无论什么地方提及“the light is reflected by something”, 他总是译为某某事物 “把光反射掉了”。这也显示了作者的严谨,而严谨的态度正是许多专家学者所看重,所珍惜的优秀品质。 (3) 修辞手法。译者在译文中所使用的两个最出彩的修辞方法分别是平行和对照。这两种技巧的运用都成功地表现出了汉语及文章的美——意美,形更美。 例如,“没有一点云彩, 不见一丝暮霭”, “广度不均,密度各异”和“赞不绝口,喜不自胜”,意境悠远,且琅琅上口。而前面赏析过的这句“观赏者固然赏心悦目,丹青手只好自叹莫及”则成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遗憾之情,怜惜之意,跃然纸上。
说到篇章,作者固然精妙,译者亦是高手,二者相隔百年,却双双为我们奉上了一片华美的五彩斑斓的天空。首先,倚仗对关键词的重复,恰到好处的代词回指,必要合适的关联词语,译文读起来前后连贯一致,流畅自然;这一点原文作者也以不同的手法实现了同样的功能。作者除了在词法、句法方面大下功夫,在篇章结构上亦有成功的再创造。例如,将长句切分成短句时,作者力求长短相间,使读者在欣赏译文时,韵律和谐,从而在声音上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3.2.中译之磋商之处
人无完人,卑微如笔者,仍有一处想提出来,和译者共商。中译文中有云:“一幅景观色彩绚丽,变化万千”,听来似乎不甚流畅,因为在两个用作谓语的成语中间使用逗号,迫使读者稍做停顿;而前面一句“一片崭新的更加灿烂的阳光染红了西天”则只有一个谓语。同时,不同数量的谓语还会造成不同数量的重点。而且,原文所用动词“occurs”所展现的动态没能成功地展示给中文读者。总而言之,我更倾向于将这一句译为“一幅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观跃然眼前”。
4.总论
归根结底,由宋正华翻译的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文 《天空的色彩》,秉承了中外译林名家大腕的翻译精神,并将之呈献给了广大读者。这篇译文不仅再现了万千变化的天空中的无限美景,也成功的实现了原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实用英汉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李亚丹.英译汉名篇欣赏.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相似 相符 意义 功能
1.翻译的标准
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实际上是翻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前者注重对译者的要求,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遵循该原则;而后者则为读者或译评者而设,他们以此标准来衡量译文的质量。笔者将立足读者的身份,以评论的眼光,照翻译的标准,循Alexander F. Tyler的翻译基本原理(1. 译文应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2.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一致;3. 译文应象原文一样流畅)、Peter Newmark 的翻译评论原则(译文应实现语言的六大功能:1. 表达功能; 2. 信息功能;3.诱导功能; 4.美学功能; 5.情感功能 6.元语言功能。 )和Eugene Nida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即翻译应该是再现原文信息,译者应努力使译文与原文对等而不是同一)来进行赏析。在综合理解各家各派的翻译精神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将对译文的质量进行的分析及评价所坚持的标准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陈宏薇教授提出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
2.原文及译文的背景介绍
THE COLOR OF THE SKY 是英国19世纪自然学家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的作品。 这是一篇科技散论,文中作者极力向我们展示天空中华彩变幻,绚丽缤纷的色彩。这篇英语原文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明确,内容清晰,语言流畅。
《天空的色彩》, 是 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本, 是一个极富创造力,极为成功的作品。译者宋正华, 是一个青年学生,在1991年第三届韩素英青年翻译大奖赛中因这篇《天空的色彩》荣获一等奖。这篇译文毫无疑问是一篇成功的翻版,因为它和原文一样态度客观,逻辑清晰,表达精确,语言连贯。这篇成功的译文不仅再现了与原文相对应的信息及意义,也达到了和原文相似的功能。
3.原文与译文的对比性评论研究
3.1.译文之可圈可点
从整体上来讲,说宋正华的所呈现Alfred Wallace的 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版《天空的色彩》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反映在词法、句法、篇章三个不同的层次上都是当之无愧的。
从词法及措辞上来讲,译者运用了增词法、叠韵法,并有效地借用了汉语的四字成语,从而实现了译文的清晰性、连贯性、形象性和简洁性。而且,作为读者,我们还能深深地感受到译文的声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1) 增词法。大多数增加的词汇都是虚词。这些虚词有利于清晰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意义,并且符合逻辑,文字地道。我个人认为,最突出的、最令人回味的一个例子当数翻译“which are ... the delight of the beholder and the despair of the artist”时所增添的“固然”和 “只好”。通常我们也会运用词性转换法,改变名词的词性而将这一句译为“观赏者赏心悦目,丹青手自叹莫及”. 但译者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了一对虚词,不仅凸现了“the delight”和“he despair”之间的对照,也在我们心里深深地印下了天空中五彩变幻的色彩的独特美丽及魅力。(2) 叠韵法。译文中大量频繁地使用了叠韵词,有效地使表达清晰、形象,而且非常有力。例如, “厚厚”、“重重”、“层层”使内容表达清晰准确; “大大”有助于加强原文意义。“缓缓西坠”的措辞更是形象、地道、优雅,令人赞叹。(3) 成语。相对英语而言,汉语特有的四字成语简洁、明了、雅致、富于变化。这样中国特色的表达在宋正华的中译文里简直是信手拈来,如“晴空万里”和“万里长空”, “赞不绝口”和“喜不自胜”, “瞬息万变”和“变化万千”, “一览无余”和“无与伦比”,等等等等,不胜枚举。(4) 除去上述主要翻译技巧,我们还可以看见译者精通许多翻译之道。例如,为了充分再现原文信息,并达到与原文尽可能相似的功能,译者还做了许多细小微妙的改动,如将“which reaches us”译为“到达地面”而非“到达我们”。这一改动不仅使表达地道顺口,而且表达客观,易于接受,因为观察者并没有在原文中出现,而且在科技散文中也不应掺杂个人情感。
从句法及语法层次上来讲,译者非常善于处理英语长句及被动语态的中译。 此外,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表达增色不少。(1) 长句。在原文中,长句比比皆是。而在宋正华的中译文中,这些相对正式的长句被分解成了短句甚至完全独立的数个单句,这样更容易辨识句子的意群,从而使阅读和理解也变得轻松容易了。原文第12句就是一个长句,篇幅长达六行。在译文中,译者却将它处理成了两个分开的句子。在前一句中,两个分号将句子分成了三个部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短句和一个相对长一点的句子。事实上,在译文中,句子有长有短,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较之全部译为短句,宋正华更留意创造一种形式美,再现原文的风韵。(2) 被动语态。英语的科学小品文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因为这样表述的内容更显客观,更为可信。这也是这篇英语原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但这并不适用于汉语的科学小品文。 事实上,现代漢语更倾向于用主动语态,而非被动语态。二十岁的宋正华,时尚而现代,无论什么地方提及“the light is reflected by something”, 他总是译为某某事物 “把光反射掉了”。这也显示了作者的严谨,而严谨的态度正是许多专家学者所看重,所珍惜的优秀品质。 (3) 修辞手法。译者在译文中所使用的两个最出彩的修辞方法分别是平行和对照。这两种技巧的运用都成功地表现出了汉语及文章的美——意美,形更美。 例如,“没有一点云彩, 不见一丝暮霭”, “广度不均,密度各异”和“赞不绝口,喜不自胜”,意境悠远,且琅琅上口。而前面赏析过的这句“观赏者固然赏心悦目,丹青手只好自叹莫及”则成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遗憾之情,怜惜之意,跃然纸上。
说到篇章,作者固然精妙,译者亦是高手,二者相隔百年,却双双为我们奉上了一片华美的五彩斑斓的天空。首先,倚仗对关键词的重复,恰到好处的代词回指,必要合适的关联词语,译文读起来前后连贯一致,流畅自然;这一点原文作者也以不同的手法实现了同样的功能。作者除了在词法、句法方面大下功夫,在篇章结构上亦有成功的再创造。例如,将长句切分成短句时,作者力求长短相间,使读者在欣赏译文时,韵律和谐,从而在声音上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3.2.中译之磋商之处
人无完人,卑微如笔者,仍有一处想提出来,和译者共商。中译文中有云:“一幅景观色彩绚丽,变化万千”,听来似乎不甚流畅,因为在两个用作谓语的成语中间使用逗号,迫使读者稍做停顿;而前面一句“一片崭新的更加灿烂的阳光染红了西天”则只有一个谓语。同时,不同数量的谓语还会造成不同数量的重点。而且,原文所用动词“occurs”所展现的动态没能成功地展示给中文读者。总而言之,我更倾向于将这一句译为“一幅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观跃然眼前”。
4.总论
归根结底,由宋正华翻译的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文 《天空的色彩》,秉承了中外译林名家大腕的翻译精神,并将之呈献给了广大读者。这篇译文不仅再现了万千变化的天空中的无限美景,也成功的实现了原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实用英汉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李亚丹.英译汉名篇欣赏.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