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为啥把人变成了考试机器

来源 :高中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光明网2013年10月8日)郑教授的这番言论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弊病。不过,持有这种观点的不只是郑教授,因为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把学生变成考试工具,类似这样的说法早就有。只不过这样的话语从郑教授口里说出来,自然更有影响力.因为这样的话语从教授嘴里说出来更有权威。我们知道,12年的教育本来是要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成未来的合格公民,培养成有独立自主精神且会创新进步的终身学习者,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发展潜质的未来的高层次人才。然而,事与愿违,大量的事实证明,我们通过12年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显见能力不是这样的,其主要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学会了应试,而且,我国学生的应试能力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高的。 Zheng Yefu, a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believes that even those who have bee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 for 12 years will not win the Nobel Prize even if they go to Harvard. Because 12 yea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have repaired people without imagination Force and creativity, just a test machine. (Guangming Net October 8, 2013) Professor Zheng’s remarks can be described as sharp-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However, it is not just Professor Zheng who holds such a view. Because our education turns students into exam machines and students into exam tools, the analogy has long existed. It is only natural that such discourse be said from Professor Cheng because it is more authoritative to say from the professor’s mouth. We know that education for 12 years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to cultivate people into qualified people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of the future, and cultivate lifelong learners who are independent, innovative and progressive, and will develop into a future with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an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High-level talent. However,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a large number of facts have proved that we have 12 years of education through cultivating people’s obvious ability is not the case, the main ability to show is to learn the exam, but also, our ability to test students can be said that the world Highest.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河南实施已四年多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从学案设计到课堂过程的实施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大胆改革和不断实践。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把握教材结构?如何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学生如何能积
JapanConstructionMechanizationAssociation(日本建筑机械化协会)JunOhnishl,AssistantManagerKikaiShinkokaikan2F3-5-8 Shibakouen,Minato-kuTok Japan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 Association (Japan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 Association) JunOhnishl, Assistant ManagerKikai
“雨天湿汪汪,旱时硬邦邦”。这句话道尽了靠地吃饭的农民对盐碱地的万般无奈。盐碱地是我国最主要的中低产田土壤类型,其土壤所含的盐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物的正常生长。目
【摘要】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讲解课文的教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体现。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总要等着别人来解决,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极为迫切。本文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关键词
2001年5月,旅居美国的李汝宽先生专程来北京,将一副珍藏多年的红漆戗金八宝纹经板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怎样关注?课堂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双向过程,语言就是关注的手段之一。本文正基于此,从更具趣味、更具情感、更加激励三个角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语言 数学课堂 迷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意外,这种意外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也是教学智慧产生的最佳情境,是课堂中最灵动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充满智慧的“灵光一现”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教学走向睿智。让课堂在意外中生成精彩,在灵动中生成智慧。  一.顺水推舟 及时引导反馈 推进动态生成  课堂不是简单的
一预习反馈,摘录积累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读碑》是著名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美文,像这样的美文,我们要特别注意积累语言,摘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课前我
【摘要】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美感教育,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产生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美育,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和美育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等方面论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命题。  【关键词】
教学是一种很难的创造性工作,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运用丰富的知识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变换教学方法,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目前,影响语文教学效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跟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很多教师在课前没有准备好,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