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法审视《土地管理法》修改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性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社会安全。《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法律,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因此健全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应当完善《土地管理法》中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市场来配置土地资源,使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更加健全有序。
  关键词:土地管理法修改;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30-02
  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作为土地管理的基本法律,《土地管理法》在保护耕地、促进城市化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该法在立法之初所坚持的国家主义立法思维及重管理效率、轻权利保障的立法理念使这部法律严重滞后。
  一、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管理法》
  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性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社会安全。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是要依靠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目前,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所谓行政配置是指土地资源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安排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以及以何种代价提供给用地者。市场配置则是各类用地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相关土地资源,以市场价格为指针,供求关系相调节,各类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状况确定用地区位和面积。
  确立完善市场配置方式,必须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来保障。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法律,《土地管理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要通过市场的基础作用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就要修改《土地管理法》中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二、现行《土地管理法》中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必然趋向市场化。目前,我国土地市场不健全、国家干预不适当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不高效等诸多问题,都与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有关。
  (一)不健全的土地市场
  首先,中国现行的土地市场为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土地市场”。城市土地市场包括一级土地市场和二级土地市场,国家垄断一级土地市场,而集体所有土地进入城市市场必须首先由城市政府进行强制征用。二元土地市场的存在根源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残缺和不平等对待造成的。这种城乡分裂的二元市场,使政府成为土地市场的垄断经营者,一方面造成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转让收入及土地融资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政府对土地储备制度鲜有关注。
  其次,土地市场不健全的交易制度。《土地管理法》第43条确立了国家对建设用地的垄断制度。排除极少个例,在我国建设用地必须属于国有土地。实践中的弊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用地审批制度,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国家垄断建设用地供给,集体土地无法进入土地市场,就产权而言,形成了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不平等。
  (二)不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同样作为市场主体,政府和被征地的农民本应该平等地享有利益分配的权利。但集体所有土地不能直接入市,这使得土地增值收益被开发企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获得,被征地的农民只能获得征地补偿,土地出让金纯收益则分配较少。《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但是实践当中补偿标准却与实际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利益相距甚远。而且土地补偿无统一标准,“同地不同价”也屡见不鲜。现实中这种不平等的主体、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不统一的赔偿标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三)国家干预的滥用
  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中,国家“滥用”市场干预情况凸显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开发主体,土地市场的垄断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使其权力过于集中又缺少监督;第二,地方政府依赖出卖土地获得财政收入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城建无序等现象;第三,征地范围的不明确,“公共利益”界定不清。
  三、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完善与《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建议
  目前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完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一套完善法律法规,特别是完善《土地管理法》中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式。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制和协调好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一) 健全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首先,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地补偿标准,其主要存在三点缺陷:第一,土地原用途补偿制度,即政府对被征土地的补偿未将增值部分计入其中;第二,限额补偿制度,即补偿额最高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远远低于被征地农民的实际收益;第三,地方政府定价制度,即国家授权地方政府规定具体补偿标准,而非土地市场调控价格机制。以上补偿标准严重损害了被征地人利益,实际上是把土地收益交由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分享,实践当中屡酿 “征地悲剧”的恶果。
  笔者认为,补偿标准应当由供地和需地双方通过自愿协商来决定补偿标准;如协商不成时,由双方都能接受的资产评估公司作为第三方,按照当地市场价格决定补偿标准。此次《土地管理法(草案)》明确了公平补偿的基本原则,规定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给予公平补偿,而且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同时草案中还涉及授权国务院制定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安置的具体办法。这实际上是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出台铺平道路。   其次,健全农村土地入市制度。《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市场交易主体上应当改革,转变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现状,使农民在未来成为农村集体土地交易的主体,再通过调节税收的方式,使部分土地收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市场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使土地交易流程制度化,减少人为操作空间,减少腐败发生。健全土地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以便更好地引入市场竞争。同时,从民法角度讲,改革土地权利制度势在必行。根据《物权法》中相关规定,完善集体所有土地的用益物权的流转制度,改变目前《土地管理法》中集体所有土地不能进入市场的规定,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
  (二) 完善国家干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国家对土地资源配置进行适当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政府可以替代市场,国家和市场应当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相互补充共同推进的作用。
  第一,缩小土地划拨范围。《土地管理法》第2条中“公共利益”的边界难以确定,导致政府征地几乎不受任何实质性制度的制约而拥有过于强大的土地征收权力。“实现公共利益”成为地方政府强制征收土地常用借口。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政府征地的权力应当符合比例原则,以此限制其权力的滥用;其次必须依法明确 “公共利益”含义和范围提高其可操作性。
  第二,改革《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利用规划和储备制度。因地制宜的制定土地规划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规划机制,来保障规划机制的科学、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同时,制定科学的土地储备规划,扩大公益性用地的收购与储备,建立土地储备金制度。
  第三,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和改革土地用途管制模式。严格耕地保护将是《土地管理法》修订的主要目的之一。实际上,耕地保护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但基本内涵应围绕责任及其操作体系展开。现行《土地管理法》第四章“耕地保护”及第七章“法律责任”,各种耕地保护制度都缺乏法律后果的规定,致使立法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而且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土地管理法》修订时理应增加耕地保护制度法律责任的规定。《土地管理法(草案)》对此已有改观,增设了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及耕地保护考核制,对强化耕地保护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不过,如何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制,以及考核不合格需要承担何种法律后果,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四、结语
  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仅靠《土地管理法》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宪法》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法律规范与政府干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下一个五年规划推进中,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张,土地利用数量不断攀升,进一步推动市场稳定有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世建.土地征收与农民权利的宪法保障[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4):116-119.
  [2] 黄学贤、陈锋.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0,(09):68-74.
  [3] 帅海香.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法学杂志,201l,(10):94-97.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新疆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得出一些结合新疆自身城镇化发展特点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农村城镇化;经验教训;启示  作者简介:龚新蜀(1963-),女,四川遂宁人,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金融视角切入,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分析临夏州的金融业发展现状,发现该地区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临夏州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结构的优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金融支持;政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08 文章编号:1672-3309
期刊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山地城市的空间扩展受用地条件的限制,且面临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以云南省个旧市为例,探析新型组团模式构建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途径,以期应用于同类城市的规划实践,实现山地城市空间发展的集约化、生态化与城市功能区域化的目标,从而促进西部山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关键词:山地城镇;组团式;城市化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因子分析对乌鲁木齐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因子综合得分为3.0997,乌鲁木齐市企业的培训效果处于一般水平。然后运用Probit有序回归模型对影响企业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降维处理所获取的11个影响因素中,培训系统影响、个人对培训的信心、组织资金支持及个人目标、上级和公司的支持、个人在制度推动下的动力对企业员工培训效果显著影响。最后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资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民间资本现状和作用出发,从政府、金融和法律的角度分析阻碍辽宁省民间资本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宏观性解决办法,针对辽宁省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微观但具有操作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资本;民营经济;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王金荣(1962-),女,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
期刊
摘 要: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浙江省衢州市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对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商标翻译;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何红华(1982-),女,汉族,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安全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安全农产品市场秩序混乱和消费者逆向选择行为等诸多问题。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人的有限理性假设和杜生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构建了消费者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河北省消费者的调查,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和二元逻辑回归对消费者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消费者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受消费者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消费者信息
期刊
摘要:本文应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合作问题,把郑州、开封两市行政主体看作博弈的“参与人”,关注其中的“核心”问题———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如何分配合作利益、如何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及协调机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提出包括区域补偿政策、区域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建立统一市场体系等5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博弈论;囚徒困境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F224 文献
期刊
摘 要:《国际结算》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一直为教师和学生所重视。但该课程动手及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往往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轨。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及其实习基地的合作为例,围绕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以期提高该课程实践水平,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国际结算;实践环节;实习基地  作者简介:夏咏,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投资、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