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关键词】电教媒体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学《七巧板》这课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出示了很多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时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漂亮吗?你们想拼出和他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三、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 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 、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 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 ……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 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在教《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用动画演示三个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沿高把它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的。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的。这时老师总结并启发学生:人们通过这样“剪、拼”的方法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找出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这种方法叫转化。今天我们能不能也象这样,把一个圆转化成我们认识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五、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我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我就给他们讲述了关于七巧板由来的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接着再出示事先准备的各种用七巧板拼的漂亮的图形,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关键词】电教媒体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学《七巧板》这课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出示了很多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时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漂亮吗?你们想拼出和他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三、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 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 、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 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 ……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 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在教《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用动画演示三个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沿高把它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的。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的。这时老师总结并启发学生:人们通过这样“剪、拼”的方法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找出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这种方法叫转化。今天我们能不能也象这样,把一个圆转化成我们认识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五、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我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我就给他们讲述了关于七巧板由来的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接着再出示事先准备的各种用七巧板拼的漂亮的图形,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