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拳有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盖此成拳皆起势于易理,融形、气、神一统,顺自然而成之。世易时移,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勾、挂、缩、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天功练气为主。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丹田。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
据传大洪拳为隋朝末年鸿仙所创,鸿仙乃一牧羊人,他善于观察各种动物的行动,执鞭牧羊,见两只公羊相抵斗架,直来直往,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瘪,累倒趴地不动,他又结合自己与野兽搏斗的经验,由此而悟得气功和拳法,“鼓腹荡气,直势横闪”在搏斗技击中的运用,于是手执羊鞭,运鞭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两势相抵,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两臂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语被历代拳家视为不传之秘。
据史料载,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练习以拳系,先教单势,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固定拳路,单操功成后各势能互相连贯,相连不断。据说唐朝时,野鸡林(今吉林)人刘风拐(又名刘半响),在传习此拳时,把它分为六个步骤,根据习拳者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即六步架起源)。到了唐末,赵二君等把此拳称为六步架。古传六步架无极阳,六六三十六生阴为太极,后天八卦合成九宫,八九七十二啃捶,是八风玄功(其中内有口诀丹田、命门、会阴三穴,共合一百零八)。内功练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导空自然气,持之以恒,则可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龙蛇眼似电,动如伏虎腿似钻,劲贯顶梢疾如箭,神通运化妙难言,运用意气力,内含龙吟虎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宋、元、明时期,六步架在黄淮流域已广为流传,因年代久远变异甚多,难以寻支究源,加之元朝异族入主中原,前后失续,散轶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关中国拳术的记载中,1516年明武术家、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有这样的记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到了清朝,大洪拳经过历代拳师的传播,已形成多种派别,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还有黑虎拳大三步、小三步,少林看家拳等,皆有“拧腰晃膀,横空出势”之宗法形迹。脐虽断,但脉相延,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息,诸式同途合辙嗟嗟。为纪念鸿仙,又因该拳起势拧腰晃膀,势若惊鸿展翅,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鸿拳,“鸿”通“洪”,又名大洪拳,延名世代相传。
现将史传大洪拳三晃膀历代宗师简述之:上说明末清初道姑玄女传艺于山东荷泽县西北李庄李先明;李先明先师一道传九友:屈戊己、王兌、张坤、郜震卿、杨巽、邱震、刘艮、郭坎、陈乾,其中河南省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苇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较为突出,郜十二岁练功受师嫡传,武功高强,有郜真人之谓,曾任康熙御林护卫长,任内受奸人陷害,诬有反帝之心,被处以极刑,卒年51岁。郜生前传艺于河北省深县人晋,晋又传艺于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传艺于河北省灵寿县人任,任又传艺于山东省临清州北关外路东李北斗,人称“闪电大侠”,李北斗又传艺于山东省恩县甜水铺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艺成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入宫,当了清廷侍卫。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在宫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显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诬有谋反之罪,帝传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门,单掌劈狮,冲出重围,只身闯出京门。从此,以化缘隐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故武林掌故中有“独臂李泰下鲁南”之说。独臂李泰人称“单胳膊李泰师”,渡黄河南下,化缘落身丰县时,传艺于顺河乡仇庄人张监,张监先师功成当时,登房捉鸡,拳打吴教头,有“剑爷”之称,此即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之始。“剑爷”艺传八大弟子:董心朗、李书勤、王朝选、唐高武、肖同志、蔡士杰、陈金荣、李兴美。李师兴美沛县朱王庄乡五座楼人,武德超群,无人匹敌,时有“李山大王”之美誉,艺传十三弟子:子李谨纯、李谨德,高徒郭心全、邓洪先、邓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传经、刘广来、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贞。邓师洪先沛县阎集乡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单掌毙牛,1935年参加江苏省第九行政专署(徐州)举办的武术教练大赛,获全能冠军,被授予“武林英杰,匾额,蜚声遐迩,享誉武林,苏、鲁、豫、皖”从习者不绝于道,所授门徒及再传弟子众多,遍及国内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上海等省市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等国,在此从略。
现将张监先师所传大洪拳传统序文摘要选录,献给广大的武友,以供研读。三晃膀拳法要论
一、拳法综蓬
身正、挺胸、松肩、垂肘、扣膝、活腰。要求拳似流星眠似电,腰似蛇行步赛钻。同时极注重手、眠、身法、步的配合,娶术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兼有“演攀如相搏宅脱”,即练拳时心中所思即与对手相搏,临战才能应战自蜘,穗操胜券。乞法的通用则强调呼吸与动作配合,做到艺劲合一,炭劲时要以意领艺。以气催力。力发于腰,干净利落,突幽脆劲。理论则有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内三合与外三台宅脱。
拳术旨以搏人为主,主张以快打慢,闪避进去。去如风、回如箭,打倒还嫌慢;以 疾打迟,打倒还嫌迟,讲究一个“快”字。搏击中充分运用手法、身法、腿法、步法,速度和目测距离之准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打击对方,我即稍侧身,避其锋,或踩其偏门,或踏其中宫,封逼而进,肘击其中上盘,膝、足击其中下盘,似电闪雷鸣致敌败北。此乃拳术搏击之精要也。
(一)手型:
手型分为拳、掌、勾、指四种类型。拳有风头拳(中指凸起称风头指)。掌有柳叶掌、八字掌、龙掌、虎掌、猴掌等,勾有鹰爪勾,指有二指、八字指。其中有的在套路中并不出现,只是在搏击中变化运用。
1.拳:四指蜷曲握紧,拇指弯曲,扣于食指及中指中节处。要求握拳如卷饼。冲拳时一般要求拳心向下,称为“阴阳拳”(图1),旨在击拳灵动快变有力度。
2.凤头拳:手握成拳后,将中指弯曲凸起,亦称中手(五虎拳)(图2)。
3.柳叶掌:拇指弯屈,其余四指伸直并拢伸张。要求“出掌如瓦垅”。其掌劲力集中,形似单刀,可推、挂、劈、拍、戳等(图3)。
4.八字掌:拇指外展,其余四指伸直并拢,与拇指成“八”字。故而得名,其掌便用于拨、托、捋、拿等法(图4)。
5.荷叶掌:拇指外展,其余四指伸直(图5)。
6.龙掌:五指微曲分开,亦称龙爪。特点是面积大,可抓、可剪、可分、可捋。因其抓对方时由上向下,所以还称为“坠手”(图6)。
7.虎掌:五指微曲,稍分开,手心内合。虎掌可推、挤,按,着力点在五指和指根(图7)。
8.猴掌:屈肘、折腕五指微分开,弯曲朝下。猴掌可分拨、搂、创等法,要求手腕要活(图8)。
9.勾: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摄拢,其余二指弯曲内扣腕弯曲成勾状,又名“撮子手”。勾手可勾、扒、点、创,其外还可以抓土眯对方眼睛(图9)。
10.二指:食指与中指伸直分开,其余三指弯曲,拇指压在无名指和小指第一指节上。伸直的二指較长,灵活快捷,可用于点、戳(图10)。
11.八字指:拇指与食指伸直分开成“八”字状,其余三指并拢弯曲内扣。八字指一是模仿鸵、鹤等禽类头部之动作,二是便于卡拨对方的胳膊(图11)。
在搏击时,手形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转换,万不可拘于死手。前人将手形变换为“手变八法”。手变八法为阴、阳、立、戳、梗、中、坠、撮。拳诀曰:阴出神莫测,阳收鬼亦惊。立于攻防便,戳手断脉经。梗乎巧变化,中乎滚肋行。坠手能开荒,撮手眯眼睛。其意义乃指搏击交手时,要知阴阳、知变化,阴手变阳手,阳手变阴手,变通无穷,阴阳不分者实不可与人交手。
立手指掌或拳立起朝上,手击出后,手腕向上一挑,即可挑对方攻来之手;戳手指柳叶掌伸直朝前,可抢戳对方要害,亦称“点穴手”;梗手变化既要直击,亦可锁带牵拿;中手指凤头掌,用于点击对方弱点,故曰“滚肋行”;“坠手能开荒”指龙爪可以抓脸开花;撮手指撮子手,可抓土眯对方眼睛。
(二)步型:
有虚步、弓步、马步、蹬基步、仆步、歇步、丁步等。
1.虚步:虚步分为底虚步、高虚步和倒虚步。两脚前后开立,体重置于后腿,后腿弯曲下蹲、脚尖外展,前脚面绷直,脚尖内侧点地,前腿微曲内扣,挺胸塌腰为低虚步(图12-1);后腿直立,前腿伸直,脚尖里合,前脚掌外侧着地,膝内扣,挺胸直腰为高虚步(图12-2);两腿前后开立,前腿直立,身体重心置于前腿,后腿伸直,脚跟提起,前脚掌着地,为倒虚步(图12-3),虚左脚为左虚步,虚右脚为右虚步。虚步可进攻或防守(图12)。
2.弓步:两腿前后开立,两脚相距约四脚,前脚微内扣,膝内扣,约与脚尖垂直,后腿挺膝伸直,脚尖稍外展,上身稍前倾,挺胸塌腰,可练膝腿打人(图13)。
3.马步:两腿左右开立,距离约为脚长的三倍,身体重心放与两脚中间,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双膝稍内扣,不超过脚尖,挺胸塌腰,可练胯打人(图14)。
4.蹬基步:两腿前后开立,两脚相距约三脚、体重平均分于两腿,前脚尖里合,斜朝前方,后脚尖稍外展,斜朝前方,两腿屈膝下蹲,双膝内扣,脚尖抓地,含胸拔背(图15)。
5.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大腿与小腿靠紧,全脚着地,脚尖朝正前;另一腿伸直,接近地面,脚尖里扣,脚外侧不得离地,挺胸塌腰。仆步可用于闪化(图16)。
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勾、挂、缩、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天功练气为主。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丹田。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
据传大洪拳为隋朝末年鸿仙所创,鸿仙乃一牧羊人,他善于观察各种动物的行动,执鞭牧羊,见两只公羊相抵斗架,直来直往,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瘪,累倒趴地不动,他又结合自己与野兽搏斗的经验,由此而悟得气功和拳法,“鼓腹荡气,直势横闪”在搏斗技击中的运用,于是手执羊鞭,运鞭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两势相抵,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两臂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语被历代拳家视为不传之秘。
据史料载,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练习以拳系,先教单势,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固定拳路,单操功成后各势能互相连贯,相连不断。据说唐朝时,野鸡林(今吉林)人刘风拐(又名刘半响),在传习此拳时,把它分为六个步骤,根据习拳者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即六步架起源)。到了唐末,赵二君等把此拳称为六步架。古传六步架无极阳,六六三十六生阴为太极,后天八卦合成九宫,八九七十二啃捶,是八风玄功(其中内有口诀丹田、命门、会阴三穴,共合一百零八)。内功练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导空自然气,持之以恒,则可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龙蛇眼似电,动如伏虎腿似钻,劲贯顶梢疾如箭,神通运化妙难言,运用意气力,内含龙吟虎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宋、元、明时期,六步架在黄淮流域已广为流传,因年代久远变异甚多,难以寻支究源,加之元朝异族入主中原,前后失续,散轶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关中国拳术的记载中,1516年明武术家、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有这样的记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到了清朝,大洪拳经过历代拳师的传播,已形成多种派别,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还有黑虎拳大三步、小三步,少林看家拳等,皆有“拧腰晃膀,横空出势”之宗法形迹。脐虽断,但脉相延,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息,诸式同途合辙嗟嗟。为纪念鸿仙,又因该拳起势拧腰晃膀,势若惊鸿展翅,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鸿拳,“鸿”通“洪”,又名大洪拳,延名世代相传。
现将史传大洪拳三晃膀历代宗师简述之:上说明末清初道姑玄女传艺于山东荷泽县西北李庄李先明;李先明先师一道传九友:屈戊己、王兌、张坤、郜震卿、杨巽、邱震、刘艮、郭坎、陈乾,其中河南省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苇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较为突出,郜十二岁练功受师嫡传,武功高强,有郜真人之谓,曾任康熙御林护卫长,任内受奸人陷害,诬有反帝之心,被处以极刑,卒年51岁。郜生前传艺于河北省深县人晋,晋又传艺于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传艺于河北省灵寿县人任,任又传艺于山东省临清州北关外路东李北斗,人称“闪电大侠”,李北斗又传艺于山东省恩县甜水铺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艺成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入宫,当了清廷侍卫。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在宫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显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诬有谋反之罪,帝传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门,单掌劈狮,冲出重围,只身闯出京门。从此,以化缘隐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故武林掌故中有“独臂李泰下鲁南”之说。独臂李泰人称“单胳膊李泰师”,渡黄河南下,化缘落身丰县时,传艺于顺河乡仇庄人张监,张监先师功成当时,登房捉鸡,拳打吴教头,有“剑爷”之称,此即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之始。“剑爷”艺传八大弟子:董心朗、李书勤、王朝选、唐高武、肖同志、蔡士杰、陈金荣、李兴美。李师兴美沛县朱王庄乡五座楼人,武德超群,无人匹敌,时有“李山大王”之美誉,艺传十三弟子:子李谨纯、李谨德,高徒郭心全、邓洪先、邓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传经、刘广来、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贞。邓师洪先沛县阎集乡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单掌毙牛,1935年参加江苏省第九行政专署(徐州)举办的武术教练大赛,获全能冠军,被授予“武林英杰,匾额,蜚声遐迩,享誉武林,苏、鲁、豫、皖”从习者不绝于道,所授门徒及再传弟子众多,遍及国内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上海等省市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等国,在此从略。
现将张监先师所传大洪拳传统序文摘要选录,献给广大的武友,以供研读。三晃膀拳法要论
一、拳法综蓬
身正、挺胸、松肩、垂肘、扣膝、活腰。要求拳似流星眠似电,腰似蛇行步赛钻。同时极注重手、眠、身法、步的配合,娶术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兼有“演攀如相搏宅脱”,即练拳时心中所思即与对手相搏,临战才能应战自蜘,穗操胜券。乞法的通用则强调呼吸与动作配合,做到艺劲合一,炭劲时要以意领艺。以气催力。力发于腰,干净利落,突幽脆劲。理论则有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内三合与外三台宅脱。
拳术旨以搏人为主,主张以快打慢,闪避进去。去如风、回如箭,打倒还嫌慢;以 疾打迟,打倒还嫌迟,讲究一个“快”字。搏击中充分运用手法、身法、腿法、步法,速度和目测距离之准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打击对方,我即稍侧身,避其锋,或踩其偏门,或踏其中宫,封逼而进,肘击其中上盘,膝、足击其中下盘,似电闪雷鸣致敌败北。此乃拳术搏击之精要也。
(一)手型:
手型分为拳、掌、勾、指四种类型。拳有风头拳(中指凸起称风头指)。掌有柳叶掌、八字掌、龙掌、虎掌、猴掌等,勾有鹰爪勾,指有二指、八字指。其中有的在套路中并不出现,只是在搏击中变化运用。
1.拳:四指蜷曲握紧,拇指弯曲,扣于食指及中指中节处。要求握拳如卷饼。冲拳时一般要求拳心向下,称为“阴阳拳”(图1),旨在击拳灵动快变有力度。
2.凤头拳:手握成拳后,将中指弯曲凸起,亦称中手(五虎拳)(图2)。
3.柳叶掌:拇指弯屈,其余四指伸直并拢伸张。要求“出掌如瓦垅”。其掌劲力集中,形似单刀,可推、挂、劈、拍、戳等(图3)。
4.八字掌:拇指外展,其余四指伸直并拢,与拇指成“八”字。故而得名,其掌便用于拨、托、捋、拿等法(图4)。
5.荷叶掌:拇指外展,其余四指伸直(图5)。
6.龙掌:五指微曲分开,亦称龙爪。特点是面积大,可抓、可剪、可分、可捋。因其抓对方时由上向下,所以还称为“坠手”(图6)。
7.虎掌:五指微曲,稍分开,手心内合。虎掌可推、挤,按,着力点在五指和指根(图7)。
8.猴掌:屈肘、折腕五指微分开,弯曲朝下。猴掌可分拨、搂、创等法,要求手腕要活(图8)。
9.勾: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摄拢,其余二指弯曲内扣腕弯曲成勾状,又名“撮子手”。勾手可勾、扒、点、创,其外还可以抓土眯对方眼睛(图9)。
10.二指:食指与中指伸直分开,其余三指弯曲,拇指压在无名指和小指第一指节上。伸直的二指較长,灵活快捷,可用于点、戳(图10)。
11.八字指:拇指与食指伸直分开成“八”字状,其余三指并拢弯曲内扣。八字指一是模仿鸵、鹤等禽类头部之动作,二是便于卡拨对方的胳膊(图11)。
在搏击时,手形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转换,万不可拘于死手。前人将手形变换为“手变八法”。手变八法为阴、阳、立、戳、梗、中、坠、撮。拳诀曰:阴出神莫测,阳收鬼亦惊。立于攻防便,戳手断脉经。梗乎巧变化,中乎滚肋行。坠手能开荒,撮手眯眼睛。其意义乃指搏击交手时,要知阴阳、知变化,阴手变阳手,阳手变阴手,变通无穷,阴阳不分者实不可与人交手。
立手指掌或拳立起朝上,手击出后,手腕向上一挑,即可挑对方攻来之手;戳手指柳叶掌伸直朝前,可抢戳对方要害,亦称“点穴手”;梗手变化既要直击,亦可锁带牵拿;中手指凤头掌,用于点击对方弱点,故曰“滚肋行”;“坠手能开荒”指龙爪可以抓脸开花;撮手指撮子手,可抓土眯对方眼睛。
(二)步型:
有虚步、弓步、马步、蹬基步、仆步、歇步、丁步等。
1.虚步:虚步分为底虚步、高虚步和倒虚步。两脚前后开立,体重置于后腿,后腿弯曲下蹲、脚尖外展,前脚面绷直,脚尖内侧点地,前腿微曲内扣,挺胸塌腰为低虚步(图12-1);后腿直立,前腿伸直,脚尖里合,前脚掌外侧着地,膝内扣,挺胸直腰为高虚步(图12-2);两腿前后开立,前腿直立,身体重心置于前腿,后腿伸直,脚跟提起,前脚掌着地,为倒虚步(图12-3),虚左脚为左虚步,虚右脚为右虚步。虚步可进攻或防守(图12)。
2.弓步:两腿前后开立,两脚相距约四脚,前脚微内扣,膝内扣,约与脚尖垂直,后腿挺膝伸直,脚尖稍外展,上身稍前倾,挺胸塌腰,可练膝腿打人(图13)。
3.马步:两腿左右开立,距离约为脚长的三倍,身体重心放与两脚中间,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双膝稍内扣,不超过脚尖,挺胸塌腰,可练胯打人(图14)。
4.蹬基步:两腿前后开立,两脚相距约三脚、体重平均分于两腿,前脚尖里合,斜朝前方,后脚尖稍外展,斜朝前方,两腿屈膝下蹲,双膝内扣,脚尖抓地,含胸拔背(图15)。
5.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大腿与小腿靠紧,全脚着地,脚尖朝正前;另一腿伸直,接近地面,脚尖里扣,脚外侧不得离地,挺胸塌腰。仆步可用于闪化(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