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课内阅读文章共300篇左右,三四十万字,无法独立形成阅读能力,所以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走“大阅读”之路。试想,当学生积累阅读了上百万文字,必然会对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轻车熟路,“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么这些例子相对来说就简单得多。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课外阅读的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分量;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全面领会和发展课程标准的精神,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沐浴在书香之中是非常重要和急迫的问题。
一、提供平台——拓展阅读视野的基础
我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比教师还要紧张,课业负担重,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阅读的时间。
我提倡启动“每日读书10分钟”工程。如果每分钟读200字,那么,10分钟就可读2000字,一年就可读73万字,六年就可读438万字,这样就可很容易地超过课程标准所定的目标。实施这一工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可以在课堂上进行,30分钟上新课,10分钟用于课外阅读;2.教师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读10分钟,向师性和可塑性会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兴趣;3.减少作业量,为学生提供时间进行阅读;4.父母监督孩子读10分钟书,这需要家长转变育子观念,树立大语文观,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教材、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学校图书馆、向他人借阅、社区及公益图书馆。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除了教材外,他们拥有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我曾与许多家长作过交谈,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大学,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高分作保障,必须多做题;家长在孩子们的吃、穿、玩、买习题集方面舍得花钱,但为孩子主动买课外读物的并不多。可见,家长的阅读意识淡薄。而在美国,个人藏书不计其数,他们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犹太家庭的藏书平均3000册。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可见,“家庭藏书量甚微”“学校有书不能读”等现象,使得学生阅读资源溃乏。
因此,在保证学生有足够阅读时间的基础上还应为他们提供足够数量的书,建立一个大阅读的平台:1.学校有计划地抽出一定的资金,逐步完善图书馆建设,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大力利用已有资源,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2.引导学生进行图书消费,号召学生节约零钱买书看;3.建议家长为孩子添置图书,把买习题册的钱花在课外读物上(提倡一学期最少给孩子买两本课外读物)。
二、生成,张扬个性——拓展阅读视野的核心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读书亦如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需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可创设读书的氛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如我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汇报会、主题读书会、“最美的诗篇”朗诵会、“向你推荐一本书”推荐会、课本剧表演、阅读沙龙、“书”的辩论等,让学生把自己读的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或收获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了启发。
有条件的话每天可设10分钟作为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我读过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斯霞的事迹,他们十分得意的事情往往就是为全班同学朗读过整本书,而学生对老师记忆犹新的也多是那本书,影响着学生成长的也是老师在班级中大声朗读的那些书。从这些教育家的案例中,我们应该感受到这一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读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充分开发和挖掘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分成三个层面:1.基本层面:教材中选文的阅读;2.核心层面:名著课程,这部分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名著和学生能接受的文学名著,旨在使学生接受基本的文化熏陶;3.紧密层面:推荐目录中的100种文学名著,以儿童文学为主,旨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弹性空间。在这三个阅读层面中,学生最喜欢的首推童话故事书,而男生的阅读喜好更明显,大部分男生都很喜欢科学、自然、侦探方面的书。所以,我在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适当考虑性别差异,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把握,根据自身情况,或进行了解性阅读,或进行美文赏读,或进行批注阅读,或进行探究性解读或进行批判性解读,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阅读环境,营造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指导,优化评价——拓展阅读视野的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起始阶段重在激趣,学生可以随便看什么书,教师不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亲近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逐步让学生读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可以用规定的时间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作限定。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动作用。
读写要科学结合。信息之于知识,犹如声音之于音乐,我们不能只陶醉于固定音乐的旋律中,却放弃对大自然声音奥妙的追索。因此,我们既要提倡学生阅读,又要教会学生捕捉信息,使他们学会阅读,做到读写结合:提倡学生抄写或摘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灵感的过程;要让学生努力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心得、谈感受;师生可以共同交流读书情况,这样教师的楷模作用就为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展示读写成果,事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读书的成果,比如笔记、习作之类装订成册,然后展示,使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注意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的评价可采取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分类推进、双向评估的办法。我每学期初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学生的基础程度、阅读习惯、兴趣、读法等进行有层次评估。评估的内容依据所教各年级的目标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地展开,分为识字能力、了解内容的能力、总括大意的能力、评价批判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五级水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相结合、质的测试与量的测试相结合、学生自测与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一次评价,都以激励为主,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对阅读更有兴趣,真正做到“以评促读”。
一、提供平台——拓展阅读视野的基础
我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比教师还要紧张,课业负担重,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阅读的时间。
我提倡启动“每日读书10分钟”工程。如果每分钟读200字,那么,10分钟就可读2000字,一年就可读73万字,六年就可读438万字,这样就可很容易地超过课程标准所定的目标。实施这一工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可以在课堂上进行,30分钟上新课,10分钟用于课外阅读;2.教师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读10分钟,向师性和可塑性会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兴趣;3.减少作业量,为学生提供时间进行阅读;4.父母监督孩子读10分钟书,这需要家长转变育子观念,树立大语文观,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教材、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学校图书馆、向他人借阅、社区及公益图书馆。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除了教材外,他们拥有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我曾与许多家长作过交谈,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大学,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高分作保障,必须多做题;家长在孩子们的吃、穿、玩、买习题集方面舍得花钱,但为孩子主动买课外读物的并不多。可见,家长的阅读意识淡薄。而在美国,个人藏书不计其数,他们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犹太家庭的藏书平均3000册。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可见,“家庭藏书量甚微”“学校有书不能读”等现象,使得学生阅读资源溃乏。
因此,在保证学生有足够阅读时间的基础上还应为他们提供足够数量的书,建立一个大阅读的平台:1.学校有计划地抽出一定的资金,逐步完善图书馆建设,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大力利用已有资源,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2.引导学生进行图书消费,号召学生节约零钱买书看;3.建议家长为孩子添置图书,把买习题册的钱花在课外读物上(提倡一学期最少给孩子买两本课外读物)。
二、生成,张扬个性——拓展阅读视野的核心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读书亦如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需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可创设读书的氛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如我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汇报会、主题读书会、“最美的诗篇”朗诵会、“向你推荐一本书”推荐会、课本剧表演、阅读沙龙、“书”的辩论等,让学生把自己读的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或收获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了启发。
有条件的话每天可设10分钟作为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我读过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斯霞的事迹,他们十分得意的事情往往就是为全班同学朗读过整本书,而学生对老师记忆犹新的也多是那本书,影响着学生成长的也是老师在班级中大声朗读的那些书。从这些教育家的案例中,我们应该感受到这一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读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充分开发和挖掘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分成三个层面:1.基本层面:教材中选文的阅读;2.核心层面:名著课程,这部分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名著和学生能接受的文学名著,旨在使学生接受基本的文化熏陶;3.紧密层面:推荐目录中的100种文学名著,以儿童文学为主,旨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弹性空间。在这三个阅读层面中,学生最喜欢的首推童话故事书,而男生的阅读喜好更明显,大部分男生都很喜欢科学、自然、侦探方面的书。所以,我在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适当考虑性别差异,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把握,根据自身情况,或进行了解性阅读,或进行美文赏读,或进行批注阅读,或进行探究性解读或进行批判性解读,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阅读环境,营造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指导,优化评价——拓展阅读视野的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起始阶段重在激趣,学生可以随便看什么书,教师不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亲近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逐步让学生读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可以用规定的时间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作限定。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动作用。
读写要科学结合。信息之于知识,犹如声音之于音乐,我们不能只陶醉于固定音乐的旋律中,却放弃对大自然声音奥妙的追索。因此,我们既要提倡学生阅读,又要教会学生捕捉信息,使他们学会阅读,做到读写结合:提倡学生抄写或摘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灵感的过程;要让学生努力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心得、谈感受;师生可以共同交流读书情况,这样教师的楷模作用就为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展示读写成果,事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读书的成果,比如笔记、习作之类装订成册,然后展示,使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注意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的评价可采取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分类推进、双向评估的办法。我每学期初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学生的基础程度、阅读习惯、兴趣、读法等进行有层次评估。评估的内容依据所教各年级的目标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地展开,分为识字能力、了解内容的能力、总括大意的能力、评价批判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五级水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相结合、质的测试与量的测试相结合、学生自测与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一次评价,都以激励为主,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对阅读更有兴趣,真正做到“以评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