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X课改创新”是清华附小窦桂梅教学团队近期提出的新的课改理念,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重新点燃了学生乐学善思的高效课堂气氛。多元课程迁移、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撬动”的教学辅助形式引发了一线语文教师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1+X课改创新”;课程迁移;小组合作;“工具撬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18-01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教育前沿工作者都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清华附小窦桂梅团队所探索的“1+X课改创新”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其课改核心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对“1+X课改创新”的认识与理解
“1+X课改创新”是清华附小窦桂梅教学团队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它从宏观的课程方面讲就是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课程“1”加上专注发展个性的校本特色课程的“X”;从学生个体成长的方面讲就是一个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加上一方面个性化才能的培养;从语文学科教学方面讲就是一个教学“母体”语文加上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的整合。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发展必然是全面的、协调的、多元兼顾的,语文学科教学也必然焕发新的活力。
二、“1+X课改创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连续两天的听课学习,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秉承了他们的基本教学理念——“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具体表现为:要从心底呵护孩子们的童年,永远做长不大的儿童。要把儿童真正放在教师的心坎上,不要为了自己的课堂总是在赶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的质疑,要记住每个孩子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梳理,进行解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好奇心,要不急不躁,给每一个孩子机会。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激情飞扬课堂,让学生争当主角。把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2.多元课程的迁移与应用
常规的语文教学一般注重课文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章,无非是挖掘出其中的词句知识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而教学形式也归于读、学、练、用的常规形式。一方面使老师们都沉浸在模式化的教学思路中不能自拔,学生也在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思路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清华附小的课改模式就试图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使课堂丰腴生动起来。如韩沐霏老师在《捞铁牛》一课中就将科学中的有关浮力的知识成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模型演示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窦桂梅老师也在《威利的奇遇中》将美术绘画知识与阅读推荐课完美结合,让学生通过绘画在第一时间概括出推荐书目的核心代表信息。这种教学思路简而言之就是“解读文本——迁移整合——回归文本”的过程。
3.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常规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怎样进行行知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平心而论,我的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就流于形式,看似热闹积极,其实收获甚微。而窦桂梅教学团队就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发挥到了极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小组成员分工具体。学习小组内四人都有各自的编号,而每个编号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第二,共学目标清晰明确。每位教师在出示相应的共学目标时,都在相应的小组成员编号下标注好具体清晰的任务,让人一目了然。第三,要确保足够的交流共学时间。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小组互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效果的,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4.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成员们却做到了“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薛晨老师在讲授《九色鹿》一课时就整合了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三种不同版本的故事。让学生的问题充满课堂,并经历“质疑——整合——交流——合作——解决——质疑”的学习过程,课堂结束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有了深度和批判性,而教师却淡定自若,将这些问题留给课下继续探究的学生们。真正点燃学生们求知的欲望,这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5.工具撬动
“让看得见的工具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清华附小们课堂教学中的又一样法宝。他们认为青少年在小学阶段思维一般表现为具象化的特点,尤其在低中学段更是如此,因此“让学生的思维可见”成为推动知识理解的重要辅助剂。以此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外显化,让教学工具成为再现文本的辅助手段。另外,“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也贯穿清华附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即把本课的知识点、重难点用逻辑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出来,既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梳理能力又提高的了归纳概括能力,这一点也很值得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1+X课改创新”;课程迁移;小组合作;“工具撬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18-01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教育前沿工作者都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清华附小窦桂梅团队所探索的“1+X课改创新”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其课改核心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对“1+X课改创新”的认识与理解
“1+X课改创新”是清华附小窦桂梅教学团队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它从宏观的课程方面讲就是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课程“1”加上专注发展个性的校本特色课程的“X”;从学生个体成长的方面讲就是一个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加上一方面个性化才能的培养;从语文学科教学方面讲就是一个教学“母体”语文加上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的整合。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发展必然是全面的、协调的、多元兼顾的,语文学科教学也必然焕发新的活力。
二、“1+X课改创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连续两天的听课学习,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秉承了他们的基本教学理念——“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具体表现为:要从心底呵护孩子们的童年,永远做长不大的儿童。要把儿童真正放在教师的心坎上,不要为了自己的课堂总是在赶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的质疑,要记住每个孩子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梳理,进行解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好奇心,要不急不躁,给每一个孩子机会。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激情飞扬课堂,让学生争当主角。把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2.多元课程的迁移与应用
常规的语文教学一般注重课文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章,无非是挖掘出其中的词句知识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而教学形式也归于读、学、练、用的常规形式。一方面使老师们都沉浸在模式化的教学思路中不能自拔,学生也在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思路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清华附小的课改模式就试图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使课堂丰腴生动起来。如韩沐霏老师在《捞铁牛》一课中就将科学中的有关浮力的知识成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模型演示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窦桂梅老师也在《威利的奇遇中》将美术绘画知识与阅读推荐课完美结合,让学生通过绘画在第一时间概括出推荐书目的核心代表信息。这种教学思路简而言之就是“解读文本——迁移整合——回归文本”的过程。
3.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常规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怎样进行行知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平心而论,我的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就流于形式,看似热闹积极,其实收获甚微。而窦桂梅教学团队就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发挥到了极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小组成员分工具体。学习小组内四人都有各自的编号,而每个编号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第二,共学目标清晰明确。每位教师在出示相应的共学目标时,都在相应的小组成员编号下标注好具体清晰的任务,让人一目了然。第三,要确保足够的交流共学时间。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小组互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效果的,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4.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成员们却做到了“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薛晨老师在讲授《九色鹿》一课时就整合了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三种不同版本的故事。让学生的问题充满课堂,并经历“质疑——整合——交流——合作——解决——质疑”的学习过程,课堂结束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有了深度和批判性,而教师却淡定自若,将这些问题留给课下继续探究的学生们。真正点燃学生们求知的欲望,这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5.工具撬动
“让看得见的工具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清华附小们课堂教学中的又一样法宝。他们认为青少年在小学阶段思维一般表现为具象化的特点,尤其在低中学段更是如此,因此“让学生的思维可见”成为推动知识理解的重要辅助剂。以此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外显化,让教学工具成为再现文本的辅助手段。另外,“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也贯穿清华附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即把本课的知识点、重难点用逻辑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出来,既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梳理能力又提高的了归纳概括能力,这一点也很值得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