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述了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基本情况,就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过程中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环境质量 报告书 编报
《环境质量报告书》是环境监测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于1980 年建立环境质量报告书制度,1991年颁布了《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暂行)》及配套的《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则一直沿用至今。
环境质量报告书主体是文字报告,一般可分为科技版、领导版和大众版三种;在编写时间上又可分为年度版和五年版。其中五年版编写完成后各省还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评奖活动,因此监测站会比较重视五年版的编报工作,而对年度版的编报则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内容和形式已不能满足环境管理发展的需要,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同时制约了《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报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1.编报系统指引性不强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自1991年颁布至今已经超过 20年,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大纲以及规定不再符合我国环境管理现状的要求,并且大纲及规定只给出了报告书编写的总体纲领,在具体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变化趋势分析等问题上没有做出具体要求,以致各监测站在编报报告书时缺乏系统指引,编报质量参差不齐,一般就按照大纲要求补齐所要求列出的指标了事,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2.评价方法不统一
由于大纲和技术规定均没有硬性规定报告书的具体评价方法,各监测站在编报时往往会运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而评价方法的不同,有时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例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有单因子标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污染指数分级法等; 地下水可选用F 值评价法; 湖库的富营养化评价可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环境空气主要可选用综合指数法、大气质量指数(I) 、空气污染指数法( API) 和达标天数评价法等。运用不同评价方法的会有可能使同样的监测数据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从而影响可比性。
3.评价指标不一致
各监测站的监测水平不一致,如在饮用水监测方面,有些中心站早已开展了有机污染物定期监测,有些监测站每年只开展一次有机污染物监测,有些监测站可能从未做过这方面的监测工作;又例如在湖库水监测上,有些监测站监测的项目比较齐全,有些监测站只开展了几个项目甚至完全没有监测项目,这些监测站编报的报告书在参加评比时,就会存在指标缺项的硬伤,在评比中处于劣势。另外在五年报告书编报时,由于监测站之间选取的评价指标的不一致,评价结果之间相对缺乏可比性。
4.内容与实际联系较少
许多报告书在编写时,受信息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容较为空泛,纯粹是为评价而评价,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与环保工作、政策法规的实施联系并不密切,无法突出环保工作的落实难度与实施效果,将评价结果“束之高阁”,实用效果不强。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监测能力,统一评价指标
近年来随着各监测站监测能力的提升,环境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子站的建设,PM2.5、臭氧等特异大气污染气体的监测展开,以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开发开展,监测站之间的监测指标有望实现统一,而实力较强的监测站多开展的项目亦可作为自己监测站的工作亮点,在报告书中体现出来。
2.将地表水评价重点从无机物污染逐步转向有机物污染上来,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之前由于各监测站的监测能力不一样,地表水评价重点一直放在无机物污染上,随着各监测站的监测项目逐步实现统一,评价重点应转向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机物污染上来,才能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多运用图、表等辅助手段,降低文字描述的单一性
报告书的主体是文字报告,但如果文字描述太多,图、表穿插得太少,难免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可读性不佳。图、表的运用可使报告书的版面更丰富,篇幅更精简。
4.应从分析、预测、评估方面入手,增加趋势分析的实用性
目前年度甚至是五年报告书都会存在趋势分析泛泛而谈的问题,与实际情况结合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趋势分析时,应先从分析入手,剖析环境质量现状,进而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增加趋势分析的实用性。
5.各相关部门紧密合作,避免闭门造车
环保这个行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均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仅从监测结果来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这无异于“纸上谈兵”,实际意义不大。在年度报告书特别是五年报告书编写时,即使不能做到各个相关部门均参与到编写工作中来,环境行政管理各相关部门,也应认真重视,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由监测站闭门造车,空谈数据。
环境质量报告书是环境保护工作成果的综合体现,是环境管理、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监测站及其他报告书编制部门应充分重视报告书的编报工作,从多方面、多途径着手提高报告书的编报质量,让报告书为更好地环境保护服务。
关键词:环境质量 报告书 编报
《环境质量报告书》是环境监测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于1980 年建立环境质量报告书制度,1991年颁布了《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暂行)》及配套的《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则一直沿用至今。
环境质量报告书主体是文字报告,一般可分为科技版、领导版和大众版三种;在编写时间上又可分为年度版和五年版。其中五年版编写完成后各省还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评奖活动,因此监测站会比较重视五年版的编报工作,而对年度版的编报则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内容和形式已不能满足环境管理发展的需要,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同时制约了《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报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1.编报系统指引性不强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自1991年颁布至今已经超过 20年,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大纲以及规定不再符合我国环境管理现状的要求,并且大纲及规定只给出了报告书编写的总体纲领,在具体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变化趋势分析等问题上没有做出具体要求,以致各监测站在编报报告书时缺乏系统指引,编报质量参差不齐,一般就按照大纲要求补齐所要求列出的指标了事,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2.评价方法不统一
由于大纲和技术规定均没有硬性规定报告书的具体评价方法,各监测站在编报时往往会运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而评价方法的不同,有时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例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有单因子标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污染指数分级法等; 地下水可选用F 值评价法; 湖库的富营养化评价可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环境空气主要可选用综合指数法、大气质量指数(I) 、空气污染指数法( API) 和达标天数评价法等。运用不同评价方法的会有可能使同样的监测数据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从而影响可比性。
3.评价指标不一致
各监测站的监测水平不一致,如在饮用水监测方面,有些中心站早已开展了有机污染物定期监测,有些监测站每年只开展一次有机污染物监测,有些监测站可能从未做过这方面的监测工作;又例如在湖库水监测上,有些监测站监测的项目比较齐全,有些监测站只开展了几个项目甚至完全没有监测项目,这些监测站编报的报告书在参加评比时,就会存在指标缺项的硬伤,在评比中处于劣势。另外在五年报告书编报时,由于监测站之间选取的评价指标的不一致,评价结果之间相对缺乏可比性。
4.内容与实际联系较少
许多报告书在编写时,受信息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容较为空泛,纯粹是为评价而评价,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与环保工作、政策法规的实施联系并不密切,无法突出环保工作的落实难度与实施效果,将评价结果“束之高阁”,实用效果不强。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监测能力,统一评价指标
近年来随着各监测站监测能力的提升,环境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子站的建设,PM2.5、臭氧等特异大气污染气体的监测展开,以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开发开展,监测站之间的监测指标有望实现统一,而实力较强的监测站多开展的项目亦可作为自己监测站的工作亮点,在报告书中体现出来。
2.将地表水评价重点从无机物污染逐步转向有机物污染上来,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之前由于各监测站的监测能力不一样,地表水评价重点一直放在无机物污染上,随着各监测站的监测项目逐步实现统一,评价重点应转向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机物污染上来,才能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多运用图、表等辅助手段,降低文字描述的单一性
报告书的主体是文字报告,但如果文字描述太多,图、表穿插得太少,难免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可读性不佳。图、表的运用可使报告书的版面更丰富,篇幅更精简。
4.应从分析、预测、评估方面入手,增加趋势分析的实用性
目前年度甚至是五年报告书都会存在趋势分析泛泛而谈的问题,与实际情况结合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趋势分析时,应先从分析入手,剖析环境质量现状,进而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增加趋势分析的实用性。
5.各相关部门紧密合作,避免闭门造车
环保这个行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均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仅从监测结果来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这无异于“纸上谈兵”,实际意义不大。在年度报告书特别是五年报告书编写时,即使不能做到各个相关部门均参与到编写工作中来,环境行政管理各相关部门,也应认真重视,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由监测站闭门造车,空谈数据。
环境质量报告书是环境保护工作成果的综合体现,是环境管理、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监测站及其他报告书编制部门应充分重视报告书的编报工作,从多方面、多途径着手提高报告书的编报质量,让报告书为更好地环境保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