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删除,不如改良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高考语文设置时文评论题是从2009年开始的,至今已有5年。2013年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有人主张从高考卷中删除时文评论题,但笔者认为,与其删除,不如改良。
  一、时文评论题的价值
  从能力层级及考查的知识点来看无论是2012年还是2013年的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时文评论题都是归属于第四大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的表达应用E层级的第(7)方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内容。
  从命题立意来看,时文评论题要求考生能够紧扣材料内容,联系时代、社会背景,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表达的鲜明),并能简要阐述(表达的简明、连贯),这其实也是对考生议论文本写作的“微”考查。
  主张从高考卷中删除时文评论题的原因在于,这型未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差异,语言表达水平高的考生最高可得满分7分,而语言表达水平一般的考生一般也能得4~5分。我们不妨看看2013年4月份福建省某市全体考生时文评论题(要求阐述对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的看法)的各项指标,见下表。
  如上表所示,结合平均分、难度值、得分率、标准差和区分度,从试题的甄别、选拔功能而言,这一题确实不能算是一道好题。但从测量学的角度看,区分度小未必完全是试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时评类试题的价值不容小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时文评论题的命制,其价值恰恰是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起到“激励和发展”的作用。
  时文评论题从2009年福建省首次命制以来,由于命题材料的鲜活以及答题所要求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使一线教师更加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时文,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积极性以及阅读思考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对于理科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尤其如此。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显然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是密切相关的,其中,阅读是最基本的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指出,应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关注社会发展,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根据这些要求或建议,时文阅读理应成为高中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科生在语文科之外,因为还有政治、历史学科的驱动,读书读报基本是一种现实需要,但理科生则不然。在绝大多数学校,理科生的语文往往被数理化“排挤”至边缘,理科生不要说读什么人文经典著作,单单读报读新闻、关注社会发展就难有时间保障。时文评论题的设置恰恰能够对理科生的阅读习惯起到很好的纠偏作用;理科生通过时文阅读,对许多社会事件、社会现象也会有更多的人文思考。就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言,应于科学实证之外补充人文思辨。因此,笔者认为,时文评论题具有不可替代的命题价值,理应保留。
  不过,保留并非原样不动,考试区分度的问题也当重视,因此,对时文评论题不妨加以改良,既能发挥其激励发展作用,又能发挥其甄别选拔功能。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时文评论题的命制便是在往年命题经验基础上的一次新尝试。
  二、2013年福建时文评论题评析
  先简要回顾一下2009年至2012年的福建省高考语文时文评论题。
  2009年有两则材料,第1小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第2小题要求考生对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烧纸、网祭等)发表看法,赋分2 5分。
  2010年有两则材料,第1小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第2小题要求考生对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而老外过中国节日的现象发表看法,赋分3 7分。
  2011年有一则材料,第1小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翻译家的观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对外国国名中文翻译现象发表看法,赋分3 7分。
  2012年有一则材料,删除以往第1小题的语段压缩题,直接要求考生对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发表看法,赋分7分。
  2013年针对校门建筑的时文评论题与前四年的相比,有共同点,也有较大的不同点。共同点是:从命题的时文材料的选用上,命题者选择了文化方面的材料,其中2009和2010年的都是有关节日的内容。尽管文化方面的材料比较贴近语文学科,避免学生答题时受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的干扰,但这样的选材还是略显偏狭,以后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更加开放,不必局限于文化事件。
  除赋分值不同外,2013年福建时文评论题命题内容最大的变化在于:以往的命题多是提供某个或某些具体人物、事件、现象作为评论对象,材料多是客观陈述,即使略有命题者主观态度倾向的暗示,在材料的表述上也并不包含鲜明观点和理由,在此前提下要求考生谈看法;而2013年则不同,材料并不提供有具体所指的人物、事件、现象,而是就同一明确话题“校门建筑”,提供了两则观点几乎针锋相对的材料,观点鲜明且包含简要理由,考生如同置身于一个自由讨论甚至自由辩论的现场情境中,必须在此前提下谈自己的看法。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时文评论题命题立意在于:其一,为规避社会热点;其二,为更好地体现试题的区分度。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围绕同一话题,或承续现有的两方观点和理由,展开联想想象,拓展延伸;或生成创造,另立第三方观点,据理剖析。在这一题型变化的背景下,也考查了学生应对试题变化的综合应变能力。具体而言,可从参考答案来推断,命题者显然是要求考生从原材料两种观点的提示出发,结合自己对生活中或网络报刊中所见的学校校门的感性认识进行联想,针对校门建筑,给出中肯的性质判断,提出鲜明的理性主张,能有条理地剖析原因或提出具体措施,在阐述过程中甚至能从问题的反面来进行剖析。
  经过高考备考复习,绝大多数考生在答题的表达规范上问题不大,能先摆出观点,再分条陈述理由,做到条理清晰;但可能会有不少学生面临试题的突然变化,由于思维缺乏灵活性,只能以单点结构式的直线性思维,简单照抄题目原材料的观点和理由,或机械拼凑原材料的字句,在题目提供现有观点和理由的前提下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不能就一类问题,找到相关联的现象、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从而造成思路狭窄,继而陈述的理由空洞无力或杂乱无章。
  针对以上命题立意与考生思维的差异,解题指导时应根据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以交流讨论为活动方式,师生共同回忆自己见过而印象深刻的校门并交流对这些校门设计的观感,在达成联想想象飞跃的基础上,将具体的某些校门对象概括为“校门建筑”,将师生交流零散的感性看法提炼成条理清晰的理性文字;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两则材料中语焉不详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拓展延伸,如材料1的“交通和安保”应该怎样具体说明、材料2中的“一定的文化内涵”是怎样的“内涵”等等,从而规避原文的机械拼凑或理由的笼统空洞,实现材料与观点的有效对接。
  三、教学反思及命题变式设计
  平时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思维的拓展训练,训练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某一社会生活现象,养成由果溯因并能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办法的思考习惯。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辩论实战的锻炼机会,因为时文评论题的解题难点往往在于寻找并组织理由,而辩论的准备阶段就是在既定观点的框架下寻找并组织“论据”的过程。辩论活动对议论文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能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复习备考时,对于任何一种题型的备考,都应该力求在复习经典题型的基础上,探索试题变式的可能途径,并提供一些试题变式训练。
  前文提到,时文评论题应当保留并有所改良,除了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的命题变式外,笔者觉得,2013年重庆卷的命题值得借鉴,原题如下: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参考答案:绿灯可以再等,生命不可重获心头常亮红绿灯,行走安全伴人生
  这道题以社会热点为鲜活的命题材料,要求拟写宣传语,既能发挥鼓励时文阅读的导向作用,又考查了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鲜明、生动。而宣传语本身也带有评论的性质,不过其观点是比较确定的,不能自拟。
  在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时文评论一直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那么将时文与其他语用题型相结合的命题形式应该说是“名正言顺”的值得参考的变化方向。
其他文献
书名:语文教学论  主编:乔桂英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040413663  定价:38元  语文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涌现出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著述。由乔桂英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便是内容比较丰富和全面的一部书。  《语文教学论》
语言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全新而富有挑战的内容。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深究教材,目标明确  口语交际教学与其他阅读课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编排图文并茂,可发挥的空间大,且独立成题,一课一得,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它不是单向的,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师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他的作文教学出神入化,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他执教的《对话作文》,张扬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驰骋思维,教学妙趣横生,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一、读写结合,适当点拨    上课伊始,于老师出示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碰壁”一段,他让学生读一读。  师:从这段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写得最多。  师:写
【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历尽艰辛的一生,描述了《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过程,用富含感染力的文句再现了这一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顽强精神。《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创作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它是阿炳苦难一生的生活积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曲,进入情境  1
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其追求的是学生心灵的解放、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是小学语文活力课堂构建的基础,让教学能够触及学生的灵魂,并贯穿于学生生命体验之中。那么,如何唤醒学生课堂情绪呢?    一、让诗意的教学语言畅响课堂    教学语言是组织教学、激发学生课堂情绪的有力工具。教师的语言具有传情的功效。好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记忆与体验,在内驱力的推动下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教师主动拿第一课时教学来对外展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是质疑,一会儿又是简单或无明确目的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也不够突出。(2)越位式的教学。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应该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生硬地放到第一课时来上,学生缺乏对课文的理解,一片茫然,结果只能跟着老师走,缺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恰当定位习作指导课与讲评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作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指导课主要定位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明白写作内容,也就是解决“想写”和“写什么”的问题;而讲评课则主要定位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修改习作,也就是解决“怎样写好”的问题。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议沦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思维能力跟不上,再好的文笔,再完美的章法结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现今议论文写作当中,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我观点而故意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遮蔽,总是在“自我精神领地”里欣然自得,这不仅仅是思维惰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滋生狭隘、偏激的一元论和二元对立思维的温床。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缺乏批判意识,仅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单环思维层次
设计理念  用教材必须把视角投向选文类型的甄别和选文功能的明确上,发挥选文“本源”(编写意图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功能,进入到文本的底部,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给《日月潭的传说》的教学增加一点厚实。    教学目标  1 借助文本、图片及观察交流,感悟日月潭的山清水秀。  2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3 指导
设计理念    古诗简练,但容含丰富。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竹石》是一首好读易懂而又意蕴丰富的诗。诗面意思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诗中竹、石的形象显性呈现,遇过咀嚼能体味出两者的精神。但这不是本诗的全部,必须通过这两个意象相同品性的抽纳。导出借竹与石来表现的“人”来。故本诗教学,应力求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以诗引诗,读出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