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in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的诸多因素影响,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音乐学科是小学美育基础课之一,它负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任务。所以,在音乐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和有必要的。
  一、以情为本、调整师生关系、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教学中我们音乐教师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教学态度, 要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时刻都有老师的关注与期望,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期待、信任的态度。
  积极转变观念, 落实“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的思想,将教师在课堂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宽松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实实在在地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的成为了“孩子头”,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课堂氛围民主了,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真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这种真正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体验和音乐创造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知识的掌握。
  二、丰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要“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件简单乐器的演奏,人人参与课后的一种兴趣活动,这样的要求,面向了全体学生,转变了过去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不良现象。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卡拉OK比赛、形体操比赛、器乐合奏训练、音乐欣赏专题讲座等活动,改变了过去少数学生参与的尴尬。再结合少先队以及学校的多种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活动。走出去,即在每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中,向家长、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政府、教育局等单位举办的各项文艺活动,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 机会;请进来,即聘请艺术学校、指导学校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到校授课,面对面的传授音跃技艺。通过多种活动地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张扬个性,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涩等不健康心理。
  三、注重情商培养,培养良好心理
  1、丰富情感。小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中,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在教材中,有抒发自然情《春来了》、有抒发爱国情《颂祖国》、有抒发英雄情《歌唱二小放牛郎》、有抒发生活情《咱们从小讲礼貌》、有抒发家乡情《我的家乡在日喀则》、有抒发友谊情《拍手唱歌笑呵呵》等。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在演唱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应用的手段。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并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创新,诱发兴趣。采用在音乐课上的多媒体运用,教师可以随时调用自己想要的音响、音像资料,通过屏幕和音箱播放出来,使音、影、情溶为一体,促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产生强烈的刺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瞬间即失,这就要求学生倾听音乐时养成认真、专注的习惯。每节课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认真、细致,并要求学生把握好歌曲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深入细致地把握好歌曲的情感、风格,做到丝丝入扣,并时时赞赏,表扬那些音乐学习中的“有心人”。音乐又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因此,我要求学生上课时养成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情到的习惯。音乐还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地演唱,自主地表演,自由地表述,并适时地表扬,点评有创造“火花”的学生,并以点带面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
  4、增强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成才的前提。现今社会竞争激烈,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课堂中,我常引用一位专家讲的名言:“能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的儿童,他的智力就是正常的”,并启发学生,人的智力差异本身不大,成绩好坏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在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的多少,在于学习方法的得当与否。其次,要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时常鼓励学生:“你一定能行!”尽管这是普通之言,但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心理自信,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5、与他人合作。在学校里,组织歌咏比赛、器乐合奏、形体比赛等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这种“集体活动”的组织,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具有共同的心理凝聚力的集体中,让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节奏的统一、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准确、情绪速度的一致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合唱、合奏中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具有统一的意识、共同的目标和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塑造了与他人合作协调的优良品质。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对人的感情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的过程,其意义是深刻而久远的,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定会健康茁壮地成长,一定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宝应县叶挺桥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想的学科,数学知识属于皮亚杰所说的逻辑数理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而是超出物质现实之外,在人脑中建立的一种联
《纲要》中指出:选择贴近幼儿周围生活的教育内容为素材,将美术教育活动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渗透各领域教学中。这一观点要求教师开展美术活动时,不能孤立地在美术领域开展,而
翻开语文教材,美文引领我们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情的朗读和体会,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因子。学生的情操在字里行间行文流水中得到陶冶,教师的人格魅力在示范指导互动中得到升华,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就走进了情感的隐秘世界。重视语文教学环境中的感情朗读,诵读美文,熏陶情感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笔者以《槐乡五月》(苏教版三年级下第21课)一文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瞄准文之眼
还没毕业那会就听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班主任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还要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从一踏上三尺讲台,我就从事班主任管理工作,十几年来真正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劳苦,但同时我又更加难以忘怀的,是成功的喜悦以及甘为人师的幸福。通过实践,我觉得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用心,用心去做每一件事。  1、用心管理班级  身为班主任,抓好班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优良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