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学会朗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有助于审美教育。因此,重视朗读环节,将朗读训练落实到平日字、词、句、篇的训练,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渗透,加强对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引导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生朗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枯燥、单调。笔者在学校内部做过调查,发现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朗读的时间普遍不超过5分钟,一般都是教师让学生读一下重要自然段然后直接进入下个部分的学习,朗读往往匆匆结束,且“雁过无痕”。并且老师们经常在分析解读文章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朗读变成了过场,学生对这一方法习以为常,往往提不起兴趣,无动于衷,因此对课文中遣词造句所蕴含的的知识和情感无法细细品味和感受。有的老师对朗读效果不满意,便连续点几位同学起来朗读,导致学生对朗读更加厌烦,从而对文章内容也慢慢淡漠,最终没有达到朗读要表情达意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必定会受到影响。
(二)目标不明确。由于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普通话的发音不标准的现象,许多教师就简单的把朗读指导定义为纠音练习。为了正确发音,让学生把课文拆解成一个个字或词,忽视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整个段落及篇章的内涵、气韵及音乐美。这样学生就习惯性的在朗读中重视发音而不是文章的整体情感。长此以往,将阻碍学生在朗读中对预感的领悟以及朗读表现力的提高。
(三)评价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适当且正确的评价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时的错误,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在我们的课堂中,老师常常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为“读得真好”“很流利”“很有感情”等等,并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这往往使学生忽略自己朗读的真正目的,因而使得朗读教学达不到实际效果。
二、朗读教学的培养策略探讨
(一)重视初读。从字词句着手,指导学生响亮、准确、清晰的朗读文章,循序渐进,逐渐打好朗读基础。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必须从加强生字教学入手,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僻字,并读准他们的发音,做到吐字清晰,平仄有节。生字过关了,就为朗读扫清了障碍。在读准发音,读好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长句,读出停顿以及读好重音。
(二)重视领读,指导模仿。研究表明,在小学生的朗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领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开始学朗读时往往会出现唱读、顿读甚至破读句子,这个时候不能忽视对技能技巧的训练。训练发音、读词、咬字及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读得正确”;训练重音、语气、停连及节奏等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读得流利”。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听,然后让其边听边轻声跟读,再指定学生单独朗读,让其余的学生找出朗读中的不恰当之处,互相交流,然后再度再听、再跟进。学生经过不断的“模仿、矫正、再模仿”练习,不断的培养朗读能力。
(三)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1)竞赛读;可以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竞赛。指名读,谁读得最好就给谁掌声。读得越好越精彩,掌声就越响亮;读得不好的话就由老师或者同学指出不足之处,并让其重读。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可以邀请其他学生挑战读得好的学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勇于挑战,秀出自我风采。(2)表演读;例如在《春笋》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小春笋,表演其从被春雷唤醒到破土而出、掀开石头、露出尖角、再到“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到最后的“向上生长”,并且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试图去了解小春笋的心理,有感情的把其生长过程朗读出来,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还调动了他们对朗读的积极性。(3)分角色朗读;小学很多教材都是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的,文章也生动有趣,对于很多课文,小学生都可以表演出来。通过分角色朗读这一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参与热情也提高了。
(四)用心品味课文。叶圣陶曾经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咀嚼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朗读以及培养语感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会先向学生介绍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主要情感,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从而以一种接近作者情感的方式去理解这篇文章。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融入课文,并且积极思考,思考得多了,感悟就深了,读课文时自然能入情入景。
(五)注重朗读评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充满赏识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而且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著名演讲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最好的方法便是赞美和鼓励。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效率。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的利用各种朗读方式,直观的开展朗读教学,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真正的变成“书声琅琅”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朗读的乐趣。
【作者单位:沁阳市柏香镇东乡中心小学 河南】
一、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枯燥、单调。笔者在学校内部做过调查,发现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朗读的时间普遍不超过5分钟,一般都是教师让学生读一下重要自然段然后直接进入下个部分的学习,朗读往往匆匆结束,且“雁过无痕”。并且老师们经常在分析解读文章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朗读变成了过场,学生对这一方法习以为常,往往提不起兴趣,无动于衷,因此对课文中遣词造句所蕴含的的知识和情感无法细细品味和感受。有的老师对朗读效果不满意,便连续点几位同学起来朗读,导致学生对朗读更加厌烦,从而对文章内容也慢慢淡漠,最终没有达到朗读要表情达意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必定会受到影响。
(二)目标不明确。由于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普通话的发音不标准的现象,许多教师就简单的把朗读指导定义为纠音练习。为了正确发音,让学生把课文拆解成一个个字或词,忽视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整个段落及篇章的内涵、气韵及音乐美。这样学生就习惯性的在朗读中重视发音而不是文章的整体情感。长此以往,将阻碍学生在朗读中对预感的领悟以及朗读表现力的提高。
(三)评价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适当且正确的评价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时的错误,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在我们的课堂中,老师常常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为“读得真好”“很流利”“很有感情”等等,并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这往往使学生忽略自己朗读的真正目的,因而使得朗读教学达不到实际效果。
二、朗读教学的培养策略探讨
(一)重视初读。从字词句着手,指导学生响亮、准确、清晰的朗读文章,循序渐进,逐渐打好朗读基础。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必须从加强生字教学入手,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僻字,并读准他们的发音,做到吐字清晰,平仄有节。生字过关了,就为朗读扫清了障碍。在读准发音,读好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长句,读出停顿以及读好重音。
(二)重视领读,指导模仿。研究表明,在小学生的朗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领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开始学朗读时往往会出现唱读、顿读甚至破读句子,这个时候不能忽视对技能技巧的训练。训练发音、读词、咬字及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读得正确”;训练重音、语气、停连及节奏等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读得流利”。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听,然后让其边听边轻声跟读,再指定学生单独朗读,让其余的学生找出朗读中的不恰当之处,互相交流,然后再度再听、再跟进。学生经过不断的“模仿、矫正、再模仿”练习,不断的培养朗读能力。
(三)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1)竞赛读;可以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竞赛。指名读,谁读得最好就给谁掌声。读得越好越精彩,掌声就越响亮;读得不好的话就由老师或者同学指出不足之处,并让其重读。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可以邀请其他学生挑战读得好的学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勇于挑战,秀出自我风采。(2)表演读;例如在《春笋》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小春笋,表演其从被春雷唤醒到破土而出、掀开石头、露出尖角、再到“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到最后的“向上生长”,并且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试图去了解小春笋的心理,有感情的把其生长过程朗读出来,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还调动了他们对朗读的积极性。(3)分角色朗读;小学很多教材都是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的,文章也生动有趣,对于很多课文,小学生都可以表演出来。通过分角色朗读这一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参与热情也提高了。
(四)用心品味课文。叶圣陶曾经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咀嚼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朗读以及培养语感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会先向学生介绍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主要情感,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从而以一种接近作者情感的方式去理解这篇文章。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融入课文,并且积极思考,思考得多了,感悟就深了,读课文时自然能入情入景。
(五)注重朗读评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充满赏识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而且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著名演讲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最好的方法便是赞美和鼓励。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效率。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的利用各种朗读方式,直观的开展朗读教学,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真正的变成“书声琅琅”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朗读的乐趣。
【作者单位:沁阳市柏香镇东乡中心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