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2006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早。也许,对着早春的感受,莫过于住在杨浦中原路上的107岁人瑞迟凤阁寿星。
这是今年3月中旬的一个周六。平时少有起床的寿星如同往常一样,被家里8个晚辈侍候着“清空肠道、沐浴洁身、打扫睡床”。待一切完毕,已近正午。窗外的阳光,正好投射在这位人瑞的身上,那张恬淡如静的脸,透着稚童般的纯真无邪。每逢这时,寿星的精神状态特别的好,他会双手抓住床扶栏,叫人扶着坐起,两手拍胸,敲击床架,嘴里含糊说上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天语”。但从老人笑意绽放的脸上,家人读懂了老人喜悦的心境。
或许是太多的故事,让老人承载不了超常的记忆,也许是为了忘却的记念,老人的晚年生活与沉默相伴:尽管“痴呆症”让老人变得时醒时沌,但恰又是这份“痼疾”,使老人不再感知尘世间一切忧虑,烦恼。在自己的晚辈和政府的呵护下,每天看着窗外云卷云舒,颐养着天年。那是一份幸福。然而,就在这样一种静若止水的生命背后,却是老人走过那三个世纪的生命辉煌——
迟凤阁出生于1899年,原籍东北吉林市。解放前,迟家开着一家药铺,迟凤阁兼做店主和医生,还雇了一位伙计。1948年,东北野战军急召军医,迟凤阁应征入伍。部队南下,迟凤阁因摔伤留在当地,先是负责组织筹备县医院,后任吉林缸窑煤矿医务所所长。医术的严谨与医道的精湛,在迟凤阁的品行里,注入了宁静与谦和的元素。“文革”时,迟凤阁被打成反动权威。上个世纪80年代给他平反时,专案组要迟凤阁检举当年斗他打他的人,迟凤阁一句“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宽容了别人。但他对自己唯一的女儿,却是以“养不教,父之过”的标准来苛求着自己,礼教相加,教女如教子。受着父亲从小的教育熏陶,迟凤阁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专业医生。1989年,迟凤阁夫妇正式搬到上海。在此之前,其女也随丈夫先于迟凤阁到了上海。两家就在五角场附近,距离很近。这时的迟凤阁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了。有次他特地背了一大筐苹果,从楼下一直送到当时女儿住的四楼。这让女儿一家感动不已。
1999年,痛失相濡以沫83岁的老伴,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而从那一刻起,早睡早起的习惯、一日三餐啜一小盅白酒的嗜好,离老人远去。刚得病时,老人经常将饭菜一把打翻在地,不想吃饭,只想跟着老伴一走了之。其实当时他的病情还不十分严重,只是心里想着不愿意连累小辈。8年来,老人先后住过4次医院。有一年里住过两回。家人4次收到病危通知。
2003年冬天,因医院床位紧张,老人的担架床搁在医院走廊。白天,女儿迟玉华和外甥女送饭送菜。晚上,女婿徐应春与大儿子轮流陪夜。老人不愿治疗,拔去输液针头,迟玉华硬是用手按着不让他动,这一按就是5个小时,硬是用爱心将老人留在了人间。平时,老人感冒发烧,都是由迟玉华指挥调度,小外甥女负责配药,孙媳妇药房取药,大外甥女吊针输液。老人大小便尿湿衣裤床被,一天二三回,全家人各负其责,让老人保持干干净净。老人家里的晒衣架,每天挂满衣裤床被,也成了小区里的一道特殊风景。
为防老人冷热不当,引发炎症,长期卧床患上褥疮,家人还为老人专门买了价格不菲的电动气垫床。并备有专门防治褥疮的红外线烘干器。在老人的屋里,针筒、应急药品、进口褥疮药膏等,一应俱全,俨然像个小型卫生站。过去,老人洗澡都有女婿承担。现在,这一重活就由老人的外甥来承包,从无怨言。
更让迟家感动的是,今年春节,区老龄委还特意上门送来慰问金。老人所在的街道有关领导每月将100元的补贴费和订牛奶票亲自送到迟家,居委会干部说,这样可以经常来看看老人。小区周边的牛奶棚西点房,还专门以优惠的价格,为老人提供每日三餐的蛋糕。
“大家都把我的父亲当成‘国宝’来厚养着,使得我父亲的生命得以长久延续。要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老人的女儿由衷地这样说,这也是她代表人瑞迟凤阁表示对大家的感谢。
摘自《上海老年报》
〖编辑:求索〗
这是今年3月中旬的一个周六。平时少有起床的寿星如同往常一样,被家里8个晚辈侍候着“清空肠道、沐浴洁身、打扫睡床”。待一切完毕,已近正午。窗外的阳光,正好投射在这位人瑞的身上,那张恬淡如静的脸,透着稚童般的纯真无邪。每逢这时,寿星的精神状态特别的好,他会双手抓住床扶栏,叫人扶着坐起,两手拍胸,敲击床架,嘴里含糊说上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天语”。但从老人笑意绽放的脸上,家人读懂了老人喜悦的心境。
或许是太多的故事,让老人承载不了超常的记忆,也许是为了忘却的记念,老人的晚年生活与沉默相伴:尽管“痴呆症”让老人变得时醒时沌,但恰又是这份“痼疾”,使老人不再感知尘世间一切忧虑,烦恼。在自己的晚辈和政府的呵护下,每天看着窗外云卷云舒,颐养着天年。那是一份幸福。然而,就在这样一种静若止水的生命背后,却是老人走过那三个世纪的生命辉煌——
迟凤阁出生于1899年,原籍东北吉林市。解放前,迟家开着一家药铺,迟凤阁兼做店主和医生,还雇了一位伙计。1948年,东北野战军急召军医,迟凤阁应征入伍。部队南下,迟凤阁因摔伤留在当地,先是负责组织筹备县医院,后任吉林缸窑煤矿医务所所长。医术的严谨与医道的精湛,在迟凤阁的品行里,注入了宁静与谦和的元素。“文革”时,迟凤阁被打成反动权威。上个世纪80年代给他平反时,专案组要迟凤阁检举当年斗他打他的人,迟凤阁一句“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宽容了别人。但他对自己唯一的女儿,却是以“养不教,父之过”的标准来苛求着自己,礼教相加,教女如教子。受着父亲从小的教育熏陶,迟凤阁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专业医生。1989年,迟凤阁夫妇正式搬到上海。在此之前,其女也随丈夫先于迟凤阁到了上海。两家就在五角场附近,距离很近。这时的迟凤阁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了。有次他特地背了一大筐苹果,从楼下一直送到当时女儿住的四楼。这让女儿一家感动不已。
1999年,痛失相濡以沫83岁的老伴,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而从那一刻起,早睡早起的习惯、一日三餐啜一小盅白酒的嗜好,离老人远去。刚得病时,老人经常将饭菜一把打翻在地,不想吃饭,只想跟着老伴一走了之。其实当时他的病情还不十分严重,只是心里想着不愿意连累小辈。8年来,老人先后住过4次医院。有一年里住过两回。家人4次收到病危通知。
2003年冬天,因医院床位紧张,老人的担架床搁在医院走廊。白天,女儿迟玉华和外甥女送饭送菜。晚上,女婿徐应春与大儿子轮流陪夜。老人不愿治疗,拔去输液针头,迟玉华硬是用手按着不让他动,这一按就是5个小时,硬是用爱心将老人留在了人间。平时,老人感冒发烧,都是由迟玉华指挥调度,小外甥女负责配药,孙媳妇药房取药,大外甥女吊针输液。老人大小便尿湿衣裤床被,一天二三回,全家人各负其责,让老人保持干干净净。老人家里的晒衣架,每天挂满衣裤床被,也成了小区里的一道特殊风景。
为防老人冷热不当,引发炎症,长期卧床患上褥疮,家人还为老人专门买了价格不菲的电动气垫床。并备有专门防治褥疮的红外线烘干器。在老人的屋里,针筒、应急药品、进口褥疮药膏等,一应俱全,俨然像个小型卫生站。过去,老人洗澡都有女婿承担。现在,这一重活就由老人的外甥来承包,从无怨言。
更让迟家感动的是,今年春节,区老龄委还特意上门送来慰问金。老人所在的街道有关领导每月将100元的补贴费和订牛奶票亲自送到迟家,居委会干部说,这样可以经常来看看老人。小区周边的牛奶棚西点房,还专门以优惠的价格,为老人提供每日三餐的蛋糕。
“大家都把我的父亲当成‘国宝’来厚养着,使得我父亲的生命得以长久延续。要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老人的女儿由衷地这样说,这也是她代表人瑞迟凤阁表示对大家的感谢。
摘自《上海老年报》
〖编辑: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