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w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授,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层次性,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学生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存在不同之处.布鲁纳曾经说过,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使得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领会基本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精髓,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启迪,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已知方程2sin2x-cosx-α=0有实根,求参数α的取值范围”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进行思考,找出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学生通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很快得出可以将原方程转化成“方程2t2 t α-2=0在[-1,1]内至少有一实根,求α的范围”这一类型,这时我又向学生提出“这道题有没有其他解法?”“能不能将原题转化成其他数学语言求解?”等问题,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得出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函数语言或图形语言来进行求解,学生通过分析求解,得出了正确答案.这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和兴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问题实质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有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才能对学生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人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认真、分析全面的讲解,充分向学生讲清楚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向学生讲清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让学生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并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认真反思,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例如,讲授“求证:正四棱锥底面上任意一点到侧面的距离之和为定值”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试作出点P到四侧面的距离”,“能否不作出距离,而在其‘到面的距离’与‘和’上寻求突破”,“若将原命题降维思考,如何证明”等几个问题,学生都不能解答.这时我引导学生“连接点P到各顶点的连线,把原棱锥分成以P为顶点,以各侧面为底面的四个小三棱锥,且这些棱锥的高分别是点和各侧面的距离”这一思路上来,学生就轻易得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些思维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思维方法的选择
  数学教师在解题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因势利导,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进入解决问题正确思维轨道上来,教会学生寻求方法,进行解决问题的自我分析,达到不同层次学生解题能力整体效果的提高.
  本人曾经听了执教者讲授的一堂数学课,教者出示了一道数学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学生思考得出的四种思路都受到了阻碍,大多数学生由于方法欠灵活,教者只对最简捷的方法1进行了评析,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受阻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有所体会,建立起学生解题的信心,克服解题过程中畏难怕烦的情绪,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向学生进行典型错例的辨析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当利用学生所犯错误来促进他们加深对数学要素和规律性的理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有意识地设置解题陷阱,把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充分暴露出来,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直观地教,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的教学方式,随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及时进行提问,掌握学习状况,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复数概念的讲授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适当点拨得出“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的结论,教学也没有要求证明.但这时有学生却提出要我写出解答过程的要求.我针对这一情况顺水推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向学生进行“i>0”不能成立原因的讲解.这样,保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教会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养成反思、总结、归纳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学生数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其中,读包括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促进初中学生语感的建立和提高。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反复品味作品内涵、理解词语的内在意义
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时常听到学生抱怨:“老师,这篇文章我每个生词都查了词典,为什么还是看不懂?”“老师,为什么别人八分钟看完的文章,我要花半个小时呢?”“老师,文章我好像看懂了,为什么做题总是不对呢?”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   首先,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四十分钟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特别是学困生,听阅读课就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所拥有的观察权、探究权、表达权和动手权,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时时
4月7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京举办“中国对外经贸2012春季形势分析会”,首都外经贸界专家、学者和商务部官员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到会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有相当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过程中,成绩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尤其以数学成绩的下滑较为明显.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数学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学习衔接性辅导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一、初高中“过渡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1.高一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学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1]。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由无数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微小循环构成的[2]。随着一个个微小循环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现象的认知能力、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相关目标也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得以有效落实。  当前,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提出的核心问题不能得以有效的解决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学校、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班主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班主任应树立什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具有什么教育管理思想?怎样加强班级管理,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管理经验,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面对课程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班主任必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