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提醒我们不可忽视教学中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达到教学目的的直观手段之一,而长期以来小学生往往对于预习作业似乎无所适从,或者认为这是可以不做的作业,导致预习知识流于表面的一种形式,从来没有真正地达到效果。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么样来培养小学生的预习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一、养成语文习惯预习的好处
预习的主要好处有四个:①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②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③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④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一)阅读预习
语文课中读是重要的目的和手段。因此,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通过引导他们有效地阅读课文,也是预习方法之一。
1.激趣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完成预习的任务。譬如“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其中文章的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物等,有的涵盖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并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因此,通过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要点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开阔他们的视野,积累语言,同时达到预习的目的。
2.带着问题阅读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问题阕读,引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边疑问边思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小女孩擦燃了火柴几次?每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她看到的这些说明了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
3.读、划结合
阅读预习也要讲求方法。在预习一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课文,再继续读课文中的预习部分。该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有的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概括了课文大意,通读之后再读这部分内容,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用笔划一划、读一读预习中提出来的要求,让他们再次阅读课文,并让他们用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作出标记。比如:用“——”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碰到不理解的词语则用“﹏﹏﹏”标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来认真思考,加以理解;遇到喜欢的句子可以用“……”点出来,反复阅读,并可摘抄下来;对于自己弄不懂的句子,则可以打上一个“?”,留到教师来讲解,等等。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划,手脑并用,还能促进学生读书时集中注意力,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训练设计
预习时往往涉及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应当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引导学生提出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从而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预习训练相结合,以有利于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有效的预习效果。
1.课文批注
有些课文的“预习”就有如下要求,“把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写一写”,或是“把你最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等,因此,在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对课文进行批注。比如:这是一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文的主旨,批上几个字;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
2.差异指导
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客观上存在差异性,但教师在强调学生差异的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和肯定他们的差异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的。因此,在预习中教师不能武断地将学生归类,甚至放弃对学困生的指导,而是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适应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例如:首先,在分组合作学习时,按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优差搭配,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和交流,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辅导学习差的学生,并鼓励他们回答预习中的问题,以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而预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自主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再适当采用竞赛等形式来检验他们的预习效果,使所有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和提高。
(三)落实检查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这也许是所有教师的经验总结。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还不强,如果教师光有口头布置,而不实施检查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自觉完成,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对减弱。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检查时间一般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共同交流,同时组长用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每个成员的预习情况,并及时作出评价,最后将组内无法完成的内容递交大组讨论。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的评价,交流预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预习成果得以充分展现,学生也体验到了自己和他人合作成功的喜悦。此外,也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检查与监督作用。学生预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预习效果的好坏与家长是否参与有很大关系。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总要求学生在完成以后让家长签字,目的是让家长作一个初步的检查,及时发现孩子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不懈的指导与督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莉.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六步预习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2]梁玉玲.小學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法[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1)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一、养成语文习惯预习的好处
预习的主要好处有四个:①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②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③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④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一)阅读预习
语文课中读是重要的目的和手段。因此,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通过引导他们有效地阅读课文,也是预习方法之一。
1.激趣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完成预习的任务。譬如“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其中文章的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物等,有的涵盖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并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因此,通过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要点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开阔他们的视野,积累语言,同时达到预习的目的。
2.带着问题阅读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问题阕读,引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边疑问边思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小女孩擦燃了火柴几次?每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她看到的这些说明了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
3.读、划结合
阅读预习也要讲求方法。在预习一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课文,再继续读课文中的预习部分。该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有的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概括了课文大意,通读之后再读这部分内容,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用笔划一划、读一读预习中提出来的要求,让他们再次阅读课文,并让他们用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作出标记。比如:用“——”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碰到不理解的词语则用“﹏﹏﹏”标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来认真思考,加以理解;遇到喜欢的句子可以用“……”点出来,反复阅读,并可摘抄下来;对于自己弄不懂的句子,则可以打上一个“?”,留到教师来讲解,等等。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划,手脑并用,还能促进学生读书时集中注意力,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训练设计
预习时往往涉及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应当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引导学生提出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从而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预习训练相结合,以有利于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有效的预习效果。
1.课文批注
有些课文的“预习”就有如下要求,“把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写一写”,或是“把你最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等,因此,在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对课文进行批注。比如:这是一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文的主旨,批上几个字;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
2.差异指导
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客观上存在差异性,但教师在强调学生差异的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和肯定他们的差异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的。因此,在预习中教师不能武断地将学生归类,甚至放弃对学困生的指导,而是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适应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例如:首先,在分组合作学习时,按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优差搭配,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和交流,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辅导学习差的学生,并鼓励他们回答预习中的问题,以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而预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自主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再适当采用竞赛等形式来检验他们的预习效果,使所有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和提高。
(三)落实检查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这也许是所有教师的经验总结。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还不强,如果教师光有口头布置,而不实施检查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自觉完成,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对减弱。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检查时间一般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共同交流,同时组长用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每个成员的预习情况,并及时作出评价,最后将组内无法完成的内容递交大组讨论。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的评价,交流预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预习成果得以充分展现,学生也体验到了自己和他人合作成功的喜悦。此外,也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检查与监督作用。学生预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预习效果的好坏与家长是否参与有很大关系。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总要求学生在完成以后让家长签字,目的是让家长作一个初步的检查,及时发现孩子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不懈的指导与督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莉.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六步预习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2]梁玉玲.小學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法[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