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优秀人格。但是,当前学生在阅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碎片化、肢解性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长期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很难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为此,新课程改革后,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实施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使过去没有深度,过于浮躁的阅读方式得到改善,还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文章以《苏东坡传》阅读为案例,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途径;《苏东坡传》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想与传统的语文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真正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表示,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精读选文”,还要“略读整部名著”,于是整本书的概念开始显露。的确,我国高中生的阅读教育不应该再停留在选文层面,选文层面的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益处很小,相对而言,阅读整本书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它不仅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统一,还能够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
一、叙事学理论对高中语文阅读的价值
(一)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相符合
作为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有着指导作用。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对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叙事学理论下,学生的阅读实践需要自己完成,而不是根据教师分析按部就班地进行。适当地引进叙事学理论知识,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在对文本理解和解读上有更丰富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引发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
(二)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上,一定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的期待有所满足。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才能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进行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新思路。与过去的阅读框架不同,叙事学角度对文本的分析是很独特的,这能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语文阅读兴趣。另外,叙事学理论可以使学生对文学理论有更深的了解,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中。叙事学理论不仅对学生当下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为语文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
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学习型和专业型的教师。
叙事学的引入对于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新时期对于教师的需求不再是学科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对自身专业能力进行完善,实现长远的发展。
二、从叙事学角度探索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途径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育并不乐观,片段式阅读和快餐式阅读等方法比较普遍,因为這些碎片式的阅读方式能够节省时间,但是,如果没有阅读整本书,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根本无法理解透彻,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与审美思维。另外,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做到坚持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所以,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是有一些难度的。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阅读提出的要求。
(一)叙事视角:独特的叙述风格
从叙述学的角度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先要明确作者的叙事视角。林语堂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他将读者看作知己,书中所言,尽是向读者倾诉自己的真心话,畅所欲言毫不避讳,这样的叙述风格的确令人感到亲近,非常有吸引力。能够表现出这一特征的原因就是在整本书的叙事视角上,作者采用了灵活切换的方法,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之间,根据表达的需求,无缝衔接,甚至到了精彩之处,作者本人也会以自己的立场发表见解,不再受传统叙事方式的约束。
如《苏东坡传》在叙述方式上,作者以第三人称为主,第一人称插叙为辅,令读者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能够以更多变的视角来看待主人公的生平,时而主观,时而客观,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同时,又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文本解读:崭新的行文构思
在整本书阅读中,对于叙事学的研究,一方面要重视文本的表达形式、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对其意义的解读也很重要,也就是读者对文本的“再造”。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非常关键。如何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对文本进行解读,则需要了解文本的艺术构思。《苏东坡传》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在艺术构思上非常创新。从内容上看,《苏东坡传》与其他传记一样,讲述的是苏东坡的人生历程,但是,在叙事手法上,作者并没有采用编年式的平铺直叙法,而是选择用纵横交错的构思方式,来搭建整本书的结构。
纵向上,林语堂先生按照时间顺序,将苏东坡的一生分为了四个阶段,描述了苏东坡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的生活,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横向上,作者在苏东坡每个阶段的生活中,穿插了一些精彩的、有趣的活动。例如,苏东坡与苏子由之间的感情就一直贯穿在整本书中,还有苏东坡与一些和尚、道士的逸闻趣事,都在书中得以体现,这些描写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反应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环环相扣,为后文埋下伏笔。这样崭新的结构,能够使人物的形象更生动立体,使历史环境与人物特征之间实现更好地融合。
(三)合理想象:多样的表现手法
传记文学的描写,在叙述上一定是要基于史而臻于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文学表现手法,对传记进行合理虚构,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主人公的个性。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发挥艺术想象,对作者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学习。 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之一,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够揭示大内涵。通读整本《苏东坡传》,我们不乏发现很多细节描写,例如,在作者叙述主人公童年的生活时,详细描写一段苏东坡读《范滂传》的故事,特别描写了在读过《范滂传》之后,小东坡问母亲,是否愿意自己长大也成为这样的人。作者在这一处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感叹小小年纪的苏东坡竟有如此气节,另一方面,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上书谏言,陈词激昂,滔滔不绝,即便是罢官贬职也在所不惜,这样的风骨大有范滂遗风,可见是受到儿时读书的影响。
心理描写也是人物传记中常见的表現手法。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读《苏东坡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有很多,我们在阅读时能够发现,作者几度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对人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苏东坡一家进京,路过三峡时,一只苍鹰令其思索万千。他将飞翔的苍鹰看作是人类精神的自由象征,羡慕苍鹰的悠然自在。纵观全文,作者对苏东坡的心理把握很准确,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因为这些心理描写,对主人公内心的了解更深刻了。
对话描写更是必不可少,在传记文学中,对话是它的精神所在。有了对话,读者在阅读时才能够跨越时空,感觉书中的人物近在眼前。《苏东坡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让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不仅是主人公,还有一些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体现。在精彩的对话下,我们感叹苏东坡的浩然正气,钦佩他无所畏惧的精神。
(四)艺术领域:融合中西方的文化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的座右铭,《苏东坡传》中,林语堂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对中西的文化观进行表现。从表面上看,他讲述了中国如何计算年龄,中国绘画、书法等艺术的精髓所在,并介绍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形式等。与旁人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的叙述上,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式,一方面,他对我国文化中优秀的成分给予了肯定,并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例如《苏东坡传》一书中讲到,苏东坡的人生观,就是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灵感,无论是富贵还是落魄,都能够怡然自乐。另一方面,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他也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他肯定了西方文化自由、民主,否定了西方文化中过于膨胀的理性与逻辑等。总之,阅读整本书以后,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只有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眼光下,采取平等的态度观念,才能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实现文化观念上融会贯通。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意义非凡,因为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无数前辈的智慧结晶都在书中,这是人类最大的财富。阅读整本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任智慧.探析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思想的意义[J].农家参谋,2019(9):255.
[2]王永林.关注整本 发展思维 走向深度阅读——基于发展阅读思维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策略探究[J].西藏教育,2019(4):17-20.
[3]陈胡涛.论“整本书阅读”中的名著导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13-14.
[4]滕衍平.整本书阅读要在“整”上下功夫[J].教学与管理,2019(11):28-30.
[5]刘丽娜.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19(9):9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途径;《苏东坡传》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想与传统的语文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真正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表示,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精读选文”,还要“略读整部名著”,于是整本书的概念开始显露。的确,我国高中生的阅读教育不应该再停留在选文层面,选文层面的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益处很小,相对而言,阅读整本书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它不仅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统一,还能够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
一、叙事学理论对高中语文阅读的价值
(一)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相符合
作为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有着指导作用。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对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叙事学理论下,学生的阅读实践需要自己完成,而不是根据教师分析按部就班地进行。适当地引进叙事学理论知识,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在对文本理解和解读上有更丰富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引发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
(二)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上,一定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的期待有所满足。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才能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进行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新思路。与过去的阅读框架不同,叙事学角度对文本的分析是很独特的,这能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语文阅读兴趣。另外,叙事学理论可以使学生对文学理论有更深的了解,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中。叙事学理论不仅对学生当下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为语文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
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学习型和专业型的教师。
叙事学的引入对于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新时期对于教师的需求不再是学科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对自身专业能力进行完善,实现长远的发展。
二、从叙事学角度探索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途径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育并不乐观,片段式阅读和快餐式阅读等方法比较普遍,因为這些碎片式的阅读方式能够节省时间,但是,如果没有阅读整本书,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根本无法理解透彻,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与审美思维。另外,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做到坚持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所以,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是有一些难度的。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阅读提出的要求。
(一)叙事视角:独特的叙述风格
从叙述学的角度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先要明确作者的叙事视角。林语堂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他将读者看作知己,书中所言,尽是向读者倾诉自己的真心话,畅所欲言毫不避讳,这样的叙述风格的确令人感到亲近,非常有吸引力。能够表现出这一特征的原因就是在整本书的叙事视角上,作者采用了灵活切换的方法,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之间,根据表达的需求,无缝衔接,甚至到了精彩之处,作者本人也会以自己的立场发表见解,不再受传统叙事方式的约束。
如《苏东坡传》在叙述方式上,作者以第三人称为主,第一人称插叙为辅,令读者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能够以更多变的视角来看待主人公的生平,时而主观,时而客观,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同时,又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文本解读:崭新的行文构思
在整本书阅读中,对于叙事学的研究,一方面要重视文本的表达形式、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对其意义的解读也很重要,也就是读者对文本的“再造”。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非常关键。如何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对文本进行解读,则需要了解文本的艺术构思。《苏东坡传》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在艺术构思上非常创新。从内容上看,《苏东坡传》与其他传记一样,讲述的是苏东坡的人生历程,但是,在叙事手法上,作者并没有采用编年式的平铺直叙法,而是选择用纵横交错的构思方式,来搭建整本书的结构。
纵向上,林语堂先生按照时间顺序,将苏东坡的一生分为了四个阶段,描述了苏东坡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的生活,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横向上,作者在苏东坡每个阶段的生活中,穿插了一些精彩的、有趣的活动。例如,苏东坡与苏子由之间的感情就一直贯穿在整本书中,还有苏东坡与一些和尚、道士的逸闻趣事,都在书中得以体现,这些描写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反应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环环相扣,为后文埋下伏笔。这样崭新的结构,能够使人物的形象更生动立体,使历史环境与人物特征之间实现更好地融合。
(三)合理想象:多样的表现手法
传记文学的描写,在叙述上一定是要基于史而臻于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文学表现手法,对传记进行合理虚构,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主人公的个性。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发挥艺术想象,对作者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学习。 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之一,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够揭示大内涵。通读整本《苏东坡传》,我们不乏发现很多细节描写,例如,在作者叙述主人公童年的生活时,详细描写一段苏东坡读《范滂传》的故事,特别描写了在读过《范滂传》之后,小东坡问母亲,是否愿意自己长大也成为这样的人。作者在这一处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感叹小小年纪的苏东坡竟有如此气节,另一方面,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上书谏言,陈词激昂,滔滔不绝,即便是罢官贬职也在所不惜,这样的风骨大有范滂遗风,可见是受到儿时读书的影响。
心理描写也是人物传记中常见的表現手法。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读《苏东坡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有很多,我们在阅读时能够发现,作者几度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对人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苏东坡一家进京,路过三峡时,一只苍鹰令其思索万千。他将飞翔的苍鹰看作是人类精神的自由象征,羡慕苍鹰的悠然自在。纵观全文,作者对苏东坡的心理把握很准确,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因为这些心理描写,对主人公内心的了解更深刻了。
对话描写更是必不可少,在传记文学中,对话是它的精神所在。有了对话,读者在阅读时才能够跨越时空,感觉书中的人物近在眼前。《苏东坡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让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不仅是主人公,还有一些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体现。在精彩的对话下,我们感叹苏东坡的浩然正气,钦佩他无所畏惧的精神。
(四)艺术领域:融合中西方的文化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的座右铭,《苏东坡传》中,林语堂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对中西的文化观进行表现。从表面上看,他讲述了中国如何计算年龄,中国绘画、书法等艺术的精髓所在,并介绍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形式等。与旁人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的叙述上,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式,一方面,他对我国文化中优秀的成分给予了肯定,并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例如《苏东坡传》一书中讲到,苏东坡的人生观,就是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灵感,无论是富贵还是落魄,都能够怡然自乐。另一方面,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他也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他肯定了西方文化自由、民主,否定了西方文化中过于膨胀的理性与逻辑等。总之,阅读整本书以后,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只有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眼光下,采取平等的态度观念,才能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实现文化观念上融会贯通。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意义非凡,因为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无数前辈的智慧结晶都在书中,这是人类最大的财富。阅读整本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任智慧.探析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思想的意义[J].农家参谋,2019(9):255.
[2]王永林.关注整本 发展思维 走向深度阅读——基于发展阅读思维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策略探究[J].西藏教育,2019(4):17-20.
[3]陈胡涛.论“整本书阅读”中的名著导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13-14.
[4]滕衍平.整本书阅读要在“整”上下功夫[J].教学与管理,2019(11):28-30.
[5]刘丽娜.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