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文章简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意义,分析影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从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合理组织规划学科结构、建设世界一流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学科结构;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2-0004-02
2015年10月,國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遵循“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下面简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意义,分析影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因素,并从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一流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综合软实力最直接的手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最终归宿。从本质上来说,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的文明富强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少不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然离不开一流大学建设。因此,一流大学建设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进行“双一流”建设,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影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因素
1.学科结构
美国学者克拉克认为,不同类别的知识可以看作一门门的学科。而学科建设,就是围绕这些学科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是避免不能合理利用已有的学科知识资源,产生“碎片化”现象,因此合理组织规划学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学科结构是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的脉络体系,高校只有将脉络体系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才能让学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立校之基,是强校之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从而才能进行一流大学建设。因此,要想推进“双一流”建设,就要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一流教师队伍。教师的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帮助学生继承和发展已有的知识,推进“双一流”建设往更高处发展。
三、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打造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高校应该科学定位,结合自身传统优势,不断探索“双一流”建设的新路径。
1.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的运行体系,二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健全各级管理体系,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其次,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环环相扣的评价制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要强化目标管理,构建相对完善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合理组织规划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影响和体现高校办学水平与学术地位,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鼓励高校办出自身特色,能够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因此,要想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重视学科建设这条根本路径。首先,高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的时候,要能够在认真分析自身学科的基础上,明确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关系,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协同发展,同时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推进学科交叉互融,促进协同创新。交叉学科的互融和发展,无形之中能够不断推动“双一流”建设,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次,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应当以高水平特色发展为目标,突出发展某一领域的特色学科。学科不在多,也不在全,而在有特色,成为优势学科。要认真做好高校学科SWOT分析,明确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做好在地方、国际学科评估中的定位,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能够形成办学特色的学科进行科学规划。要不断强化优势学科,培育重点学科,形成特色彰显、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最后,要增强学科软实力,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相互支撑,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3.建设世界一流教师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资源。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因此,高校应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破除“五唯”的基础上,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并举,让有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能够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首先,重视高层次人才。要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合理的岗位部署,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头羊”作用。其次,重点培养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就好比高校教师队伍里的“地基”,只有地基稳了,楼才能盖得稳、盖得高。青年教师可塑性较强,因此,高校要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大力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合理规范,使青年教师潜心抓教学、潜心做研究,从而培养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最后,重视人才引进。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国际化的创新人才是推进“双一流”建设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高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引进国际化的创新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在这条必经之路上,高校要坚持理论为基、实践先行的理念,清楚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步一个脚印,为高等教育发展不断积累经验。要准确认识“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合理组织规划学科结构,建设世界一流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龙云安,张健,王雪梅.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09).
[2]曹明平,毛光周.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2019(03).
[3]林良泉.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战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4]王东芳,田密.“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与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4).
[5]徐国兴,李梅.一流本科如何建设——基于“双一流”高校本科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学科结构;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2-0004-02
2015年10月,國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遵循“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下面简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意义,分析影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因素,并从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一流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综合软实力最直接的手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最终归宿。从本质上来说,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的文明富强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少不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然离不开一流大学建设。因此,一流大学建设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进行“双一流”建设,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影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因素
1.学科结构
美国学者克拉克认为,不同类别的知识可以看作一门门的学科。而学科建设,就是围绕这些学科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是避免不能合理利用已有的学科知识资源,产生“碎片化”现象,因此合理组织规划学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学科结构是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的脉络体系,高校只有将脉络体系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才能让学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立校之基,是强校之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从而才能进行一流大学建设。因此,要想推进“双一流”建设,就要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一流教师队伍。教师的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帮助学生继承和发展已有的知识,推进“双一流”建设往更高处发展。
三、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打造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高校应该科学定位,结合自身传统优势,不断探索“双一流”建设的新路径。
1.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的运行体系,二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健全各级管理体系,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其次,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环环相扣的评价制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要强化目标管理,构建相对完善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合理组织规划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影响和体现高校办学水平与学术地位,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鼓励高校办出自身特色,能够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因此,要想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重视学科建设这条根本路径。首先,高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的时候,要能够在认真分析自身学科的基础上,明确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关系,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协同发展,同时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推进学科交叉互融,促进协同创新。交叉学科的互融和发展,无形之中能够不断推动“双一流”建设,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次,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应当以高水平特色发展为目标,突出发展某一领域的特色学科。学科不在多,也不在全,而在有特色,成为优势学科。要认真做好高校学科SWOT分析,明确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做好在地方、国际学科评估中的定位,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能够形成办学特色的学科进行科学规划。要不断强化优势学科,培育重点学科,形成特色彰显、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最后,要增强学科软实力,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相互支撑,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3.建设世界一流教师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资源。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因此,高校应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破除“五唯”的基础上,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并举,让有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能够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首先,重视高层次人才。要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合理的岗位部署,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头羊”作用。其次,重点培养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就好比高校教师队伍里的“地基”,只有地基稳了,楼才能盖得稳、盖得高。青年教师可塑性较强,因此,高校要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大力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合理规范,使青年教师潜心抓教学、潜心做研究,从而培养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最后,重视人才引进。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国际化的创新人才是推进“双一流”建设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高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引进国际化的创新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在这条必经之路上,高校要坚持理论为基、实践先行的理念,清楚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步一个脚印,为高等教育发展不断积累经验。要准确认识“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合理组织规划学科结构,建设世界一流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龙云安,张健,王雪梅.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09).
[2]曹明平,毛光周.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2019(03).
[3]林良泉.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战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4]王东芳,田密.“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与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4).
[5]徐国兴,李梅.一流本科如何建设——基于“双一流”高校本科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