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形象入手,展开丰富想象,从内容入手,进行联想和比较联想,更容易体会诗歌的情味。
【关键词】形象;想象;联想
要激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就要让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设身处地的体味诗中的情味,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读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通过想象,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那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而引起的新鲜与亲切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读诗离不开想象,否则,兴味索然。
那么,读诗时该如何进行想象与联想呢?拿什么去想呢?
首先,须从形象入手。诗歌往往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感情思想的,只有从形象入手,才能让我们体味诗中蕴藉的感情。例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耐人寻味的情味呢?根据这首词对这个主人公的环境描写——“露浓花瘦”;外貌描写——“纤纤手”、“薄汗轻衣透”、“袜刬金钗溜”;动作描写——“慵整纤纤手”,“见客入来”而“走”,“走”而又“倚门回首”,“回首”而又“嗅”青梅。神态描写——“羞”,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少女:她天真活泼,一大早就在一个“露浓花瘦”的院子里荡秋千,荡得罗裳都湿透,荡得两手都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她感情丰富而又矜持,看见陌生人进来,就羞涩地赶紧跑开,为什么呢?因为她“袜刬金钗溜”了,金钗滑下来了,头发松散了,鞋子都来不及穿了,样子看上去很不庄重,于是赶紧跑,可是,偏偏又很想看看这位陌生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在含羞跑开时还要“倚门回首”,“回首”看时又不敢大明大白地看,却假装“嗅”青梅,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这是一个多么活泼、美丽、好奇、矜持而又感情丰富的让人喜爱的少女啊。那么这位客人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何以能吸引这样一位青春少女呢?我想,该是一位举止不凡,风度潇洒的翩翩美少年吧?所以,只有进行想像,根据诗词中的叙写,设身处地地想像诗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态,以及所处的环境,才可能获得如此真切的美的享受。
诗词的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形象,一类是景物形象。对于景物形象,读诗时可以根据诗人对景物特征的描绘,对这一景物或意境进行再创造,从画面的创造中品出其中的情味。例如宋朝诗人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整首诗写的是雨后池塘的美丽景色。根据诗中一、二句,我们可以想象出:春雨过后,空气清新,池塘水面就像轻轻拂拭过的明镜一样明净,能映照出池塘边的檐楹。可见,这里是多么的平静、幽美,这是一幅幽美迷人的雨后静态池塘春景图。三、四句由上联的静景描写,转入对雨后池塘的动态描写,进一步写雨后池塘水面上的动态美。诗歌选择了三样景物:垂杨、雨滴、荷。东风忽起,垂杨舞动,那如绿色飘带的杨柳枝条随风飘舞,再附着上水的光泽,在东风中显得更加的柔美、清新、亮丽,随之而来的是缀满在柳条上的雨滴万点,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荷花上,在如此静谧的大自然中发出清脆细密圆润的声响,有如大自然赏赐给这片池塘的千万个小精灵。而“荷叶”与“荷花”又都在“雨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在东风的吹拂下显得更加柔美动人。综合起来想,池上若只是一、二句的静态景,那么这只是一片死寂;若只是三、四句的动态景,也许会显得有些纷乱,只有动静结合,才显得雨后池塘的宁静、生气、清新、美丽。这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画面所获得的读诗的情味,也是一个对美景的享受过程。
其次,读诗时,为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我们还可以根据读的不同内容进行联想。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抒写了一个集国恨、家愁于一身的诗人自我形象。他常年飘泊万里他乡,居无定所。他年老多病,孤独。怎么多病呢?此时他是身患肺病、疟病、风痺,是“右臂偏枯耳半聋”。国难家愁使他鬓发全白。而郁积于胸中的“苦”“恨”“悲”“独”之情又因身体状况太差而使他借酒浇愁而不得。“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独”若能进行更多的联想,赏析到的情味就更多了。我们可以想到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体会到这句诗抒写的是自己的壮志难酬,无人赏识的政治上的孤独。我们还可以想到当时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辞世,所以这个“独”又是挚友一个个远离他去的心灵上的孤独。再看第二联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不尽”反衬生命“有尽”,正衬哀愁不尽;江水“滚滚来”,让人想象江水波澜壮阔,激起阵阵浪花,似要扑面而来。但这“滚滚”的江水又有何情味呢?这就要通过比较联想来获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通过比较联想,我们的结论是:大概滚滚东流的波澜壮阔的长江水,最易令人联想到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故事及故事中“中流击水”的英雄人物,而东逝的长江水中,凡夫俗子们不论是富贵的还是低贱的都已随时间的流驶而消逝。只有英雄才会被时间的长河淘洗出来。这位飘泊他乡的白发老人,衣衫褴褛,拖着沉重的病体带着国难,带着家愁,带着忧国之心,孤独地登上瞿塘峡的高处,望着“无边落木萧萧下”,面对着滚滚东流不尽的长江水,想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英雄梦,对比现实的“潦倒”不已,一事无成,怎不会倍感悲愁苦恨呢?由于在读诗的过程中,增加了对诗人此时的状况的联想,对“独”这字的联想,对“滚滚”长江水的比较联想,以及对诗人人生理想的联想,使我们对杜甫的“苦、恨、悲、愁”之情体会得更加深刻。
因此,读诗贵在展开想象与联想,从想象与联想中获得诗味。
【关键词】形象;想象;联想
要激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就要让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设身处地的体味诗中的情味,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读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通过想象,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那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而引起的新鲜与亲切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读诗离不开想象,否则,兴味索然。
那么,读诗时该如何进行想象与联想呢?拿什么去想呢?
首先,须从形象入手。诗歌往往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感情思想的,只有从形象入手,才能让我们体味诗中蕴藉的感情。例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耐人寻味的情味呢?根据这首词对这个主人公的环境描写——“露浓花瘦”;外貌描写——“纤纤手”、“薄汗轻衣透”、“袜刬金钗溜”;动作描写——“慵整纤纤手”,“见客入来”而“走”,“走”而又“倚门回首”,“回首”而又“嗅”青梅。神态描写——“羞”,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少女:她天真活泼,一大早就在一个“露浓花瘦”的院子里荡秋千,荡得罗裳都湿透,荡得两手都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她感情丰富而又矜持,看见陌生人进来,就羞涩地赶紧跑开,为什么呢?因为她“袜刬金钗溜”了,金钗滑下来了,头发松散了,鞋子都来不及穿了,样子看上去很不庄重,于是赶紧跑,可是,偏偏又很想看看这位陌生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在含羞跑开时还要“倚门回首”,“回首”看时又不敢大明大白地看,却假装“嗅”青梅,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这是一个多么活泼、美丽、好奇、矜持而又感情丰富的让人喜爱的少女啊。那么这位客人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何以能吸引这样一位青春少女呢?我想,该是一位举止不凡,风度潇洒的翩翩美少年吧?所以,只有进行想像,根据诗词中的叙写,设身处地地想像诗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态,以及所处的环境,才可能获得如此真切的美的享受。
诗词的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形象,一类是景物形象。对于景物形象,读诗时可以根据诗人对景物特征的描绘,对这一景物或意境进行再创造,从画面的创造中品出其中的情味。例如宋朝诗人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整首诗写的是雨后池塘的美丽景色。根据诗中一、二句,我们可以想象出:春雨过后,空气清新,池塘水面就像轻轻拂拭过的明镜一样明净,能映照出池塘边的檐楹。可见,这里是多么的平静、幽美,这是一幅幽美迷人的雨后静态池塘春景图。三、四句由上联的静景描写,转入对雨后池塘的动态描写,进一步写雨后池塘水面上的动态美。诗歌选择了三样景物:垂杨、雨滴、荷。东风忽起,垂杨舞动,那如绿色飘带的杨柳枝条随风飘舞,再附着上水的光泽,在东风中显得更加的柔美、清新、亮丽,随之而来的是缀满在柳条上的雨滴万点,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荷花上,在如此静谧的大自然中发出清脆细密圆润的声响,有如大自然赏赐给这片池塘的千万个小精灵。而“荷叶”与“荷花”又都在“雨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在东风的吹拂下显得更加柔美动人。综合起来想,池上若只是一、二句的静态景,那么这只是一片死寂;若只是三、四句的动态景,也许会显得有些纷乱,只有动静结合,才显得雨后池塘的宁静、生气、清新、美丽。这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画面所获得的读诗的情味,也是一个对美景的享受过程。
其次,读诗时,为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我们还可以根据读的不同内容进行联想。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抒写了一个集国恨、家愁于一身的诗人自我形象。他常年飘泊万里他乡,居无定所。他年老多病,孤独。怎么多病呢?此时他是身患肺病、疟病、风痺,是“右臂偏枯耳半聋”。国难家愁使他鬓发全白。而郁积于胸中的“苦”“恨”“悲”“独”之情又因身体状况太差而使他借酒浇愁而不得。“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独”若能进行更多的联想,赏析到的情味就更多了。我们可以想到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体会到这句诗抒写的是自己的壮志难酬,无人赏识的政治上的孤独。我们还可以想到当时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辞世,所以这个“独”又是挚友一个个远离他去的心灵上的孤独。再看第二联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不尽”反衬生命“有尽”,正衬哀愁不尽;江水“滚滚来”,让人想象江水波澜壮阔,激起阵阵浪花,似要扑面而来。但这“滚滚”的江水又有何情味呢?这就要通过比较联想来获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通过比较联想,我们的结论是:大概滚滚东流的波澜壮阔的长江水,最易令人联想到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故事及故事中“中流击水”的英雄人物,而东逝的长江水中,凡夫俗子们不论是富贵的还是低贱的都已随时间的流驶而消逝。只有英雄才会被时间的长河淘洗出来。这位飘泊他乡的白发老人,衣衫褴褛,拖着沉重的病体带着国难,带着家愁,带着忧国之心,孤独地登上瞿塘峡的高处,望着“无边落木萧萧下”,面对着滚滚东流不尽的长江水,想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英雄梦,对比现实的“潦倒”不已,一事无成,怎不会倍感悲愁苦恨呢?由于在读诗的过程中,增加了对诗人此时的状况的联想,对“独”这字的联想,对“滚滚”长江水的比较联想,以及对诗人人生理想的联想,使我们对杜甫的“苦、恨、悲、愁”之情体会得更加深刻。
因此,读诗贵在展开想象与联想,从想象与联想中获得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