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列,本名陈瑞麟,1946年生于台湾嘉义。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著有《无怨》、《地上岁月》、《永远的山》、《踌躇之歌》等。
父亲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几天来,每一想起,心中除了隐隐然常存的深沉哀伤与茫然失落之外,偶尔也不免疑惑,父亲的走,是不幸呢,或是一种生命的完成,甚至于是某类解脱。
五年多了,自从罹患鼻咽癌,而在接受放射线治疗并因此导致唾液分泌不足、吞咽困难、味觉受伤,之后,父亲一向鲜少病痛的健朗身躯和自在神色,就急速改变了。虽然初期他还不太能接受事实甚或反抗命運地时而照常至田间巡视农作,但散居四处的我们兄弟几人,偶尔回家,每次看着他日益迟缓的行动和倦瘦的面容,我们都知道,父亲虽仍在坚持他的奋斗,但已身不由己了。
我们却都好像束手无策。
听母亲说,这一年来,尤其是在自觉体力脚力日渐虚弱以后,父亲终于放弃了对农务的操心,几乎每天大清早和黄昏时,都会独自到新家附近的庙埕或村郊的一处河堤散步。他执意不要人作陪,我猜测,这大概出于他的尊严,而他一个人踱步于天地逐渐开启或闭合时分,踱步于终身厮守的平野土地上,这个时候,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他是怎样回顾和看待自己的这一生呢?他还有怎样的遗憾、希望和挂念吗?这些,都是我们不知道的,而且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了。
父亲早在出生后五十天就由我们的祖父母领养,高等科毕业后,经由考试进入冈山飞机维修厂工作,但因战事转剧,依祖母之劝离职返乡并与母亲结婚。其后,作为阿公阿嬷唯一儿子的年轻父亲,虽曾有数次任职公教的机会,但都因孝心和责任感而一直留在乡间,留在他一生挚爱的养父母身边。他和母亲合力在农地上操劳种作,并且为了增贴家计,曾有一长段时期,与他人合伙从事青果买卖运销的生意,辛勤养育我们这些子女。就这样,父亲走过一生。
回想起来,父亲就像许多传统的台湾父亲,跟我们这些子女,似乎并不亲昵,既不善表露情感,也很少密切交谈,更好像不曾携家带眷出游玩乐。但是,父亲又仿佛在对我们的工作交代和一起的田间劳动中,在家庭的日常生活点滴里,以及待人处世上,一直为我们呈示着一些可贵的气质和品格。他堂堂正正、努力扎实地过日子,生命虽不辉煌闪耀,却又稳定泛着令人觉得安心和温暖的光。
或许可以这么说吧,父亲生前以至过世,就如他所熟悉的田间庄稼的生息一样,时而欢喜时而隐忍苦楚地从发芽、茁长、开花、结实,以至收成和消逝。然后,又是另一次的生命循环。
这样的生命,是厚实的、不败的。
我们这些子女都很深很深地爱着这样的父亲。
然而,我们却很少实际地对父亲表达过这样的爱。为了生活,我们兄弟分居异地,逢年过节才偶尔返乡,只有小弟和弟媳留在老家照顾父亲母亲。尤其是身为长子的我,学校一毕业,就率性地远赴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东部花莲地区教书,而后又遭变故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对父亲的奉养和照顾,一直疏忽。我似乎真的从未认真担心过,向来坚忍从容的父亲有一天毕竟会倒下去。
是的,父亲终于走了。我们兄弟护送着他从加护病房回老家,一起亲自为他洗拭僵冷的身体,换穿新衣、抬棺、护送火化……我们从未如此地一起悲伤,如此一起贴近父亲,如此深切感受过我们和父亲之间心血的交融。
父亲,请安息。
(选自台湾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人间·印象》)
父亲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几天来,每一想起,心中除了隐隐然常存的深沉哀伤与茫然失落之外,偶尔也不免疑惑,父亲的走,是不幸呢,或是一种生命的完成,甚至于是某类解脱。
五年多了,自从罹患鼻咽癌,而在接受放射线治疗并因此导致唾液分泌不足、吞咽困难、味觉受伤,之后,父亲一向鲜少病痛的健朗身躯和自在神色,就急速改变了。虽然初期他还不太能接受事实甚或反抗命運地时而照常至田间巡视农作,但散居四处的我们兄弟几人,偶尔回家,每次看着他日益迟缓的行动和倦瘦的面容,我们都知道,父亲虽仍在坚持他的奋斗,但已身不由己了。
我们却都好像束手无策。
听母亲说,这一年来,尤其是在自觉体力脚力日渐虚弱以后,父亲终于放弃了对农务的操心,几乎每天大清早和黄昏时,都会独自到新家附近的庙埕或村郊的一处河堤散步。他执意不要人作陪,我猜测,这大概出于他的尊严,而他一个人踱步于天地逐渐开启或闭合时分,踱步于终身厮守的平野土地上,这个时候,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他是怎样回顾和看待自己的这一生呢?他还有怎样的遗憾、希望和挂念吗?这些,都是我们不知道的,而且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了。
父亲早在出生后五十天就由我们的祖父母领养,高等科毕业后,经由考试进入冈山飞机维修厂工作,但因战事转剧,依祖母之劝离职返乡并与母亲结婚。其后,作为阿公阿嬷唯一儿子的年轻父亲,虽曾有数次任职公教的机会,但都因孝心和责任感而一直留在乡间,留在他一生挚爱的养父母身边。他和母亲合力在农地上操劳种作,并且为了增贴家计,曾有一长段时期,与他人合伙从事青果买卖运销的生意,辛勤养育我们这些子女。就这样,父亲走过一生。
回想起来,父亲就像许多传统的台湾父亲,跟我们这些子女,似乎并不亲昵,既不善表露情感,也很少密切交谈,更好像不曾携家带眷出游玩乐。但是,父亲又仿佛在对我们的工作交代和一起的田间劳动中,在家庭的日常生活点滴里,以及待人处世上,一直为我们呈示着一些可贵的气质和品格。他堂堂正正、努力扎实地过日子,生命虽不辉煌闪耀,却又稳定泛着令人觉得安心和温暖的光。
或许可以这么说吧,父亲生前以至过世,就如他所熟悉的田间庄稼的生息一样,时而欢喜时而隐忍苦楚地从发芽、茁长、开花、结实,以至收成和消逝。然后,又是另一次的生命循环。
这样的生命,是厚实的、不败的。
我们这些子女都很深很深地爱着这样的父亲。
然而,我们却很少实际地对父亲表达过这样的爱。为了生活,我们兄弟分居异地,逢年过节才偶尔返乡,只有小弟和弟媳留在老家照顾父亲母亲。尤其是身为长子的我,学校一毕业,就率性地远赴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东部花莲地区教书,而后又遭变故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对父亲的奉养和照顾,一直疏忽。我似乎真的从未认真担心过,向来坚忍从容的父亲有一天毕竟会倒下去。
是的,父亲终于走了。我们兄弟护送着他从加护病房回老家,一起亲自为他洗拭僵冷的身体,换穿新衣、抬棺、护送火化……我们从未如此地一起悲伤,如此一起贴近父亲,如此深切感受过我们和父亲之间心血的交融。
父亲,请安息。
(选自台湾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人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