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祭父亲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列,本名陈瑞麟,1946年生于台湾嘉义。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著有《无怨》、《地上岁月》、《永远的山》、《踌躇之歌》等。
  父亲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几天来,每一想起,心中除了隐隐然常存的深沉哀伤与茫然失落之外,偶尔也不免疑惑,父亲的走,是不幸呢,或是一种生命的完成,甚至于是某类解脱。
  五年多了,自从罹患鼻咽癌,而在接受放射线治疗并因此导致唾液分泌不足、吞咽困难、味觉受伤,之后,父亲一向鲜少病痛的健朗身躯和自在神色,就急速改变了。虽然初期他还不太能接受事实甚或反抗命運地时而照常至田间巡视农作,但散居四处的我们兄弟几人,偶尔回家,每次看着他日益迟缓的行动和倦瘦的面容,我们都知道,父亲虽仍在坚持他的奋斗,但已身不由己了。
  我们却都好像束手无策。
  听母亲说,这一年来,尤其是在自觉体力脚力日渐虚弱以后,父亲终于放弃了对农务的操心,几乎每天大清早和黄昏时,都会独自到新家附近的庙埕或村郊的一处河堤散步。他执意不要人作陪,我猜测,这大概出于他的尊严,而他一个人踱步于天地逐渐开启或闭合时分,踱步于终身厮守的平野土地上,这个时候,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他是怎样回顾和看待自己的这一生呢?他还有怎样的遗憾、希望和挂念吗?这些,都是我们不知道的,而且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了。
  父亲早在出生后五十天就由我们的祖父母领养,高等科毕业后,经由考试进入冈山飞机维修厂工作,但因战事转剧,依祖母之劝离职返乡并与母亲结婚。其后,作为阿公阿嬷唯一儿子的年轻父亲,虽曾有数次任职公教的机会,但都因孝心和责任感而一直留在乡间,留在他一生挚爱的养父母身边。他和母亲合力在农地上操劳种作,并且为了增贴家计,曾有一长段时期,与他人合伙从事青果买卖运销的生意,辛勤养育我们这些子女。就这样,父亲走过一生。
  回想起来,父亲就像许多传统的台湾父亲,跟我们这些子女,似乎并不亲昵,既不善表露情感,也很少密切交谈,更好像不曾携家带眷出游玩乐。但是,父亲又仿佛在对我们的工作交代和一起的田间劳动中,在家庭的日常生活点滴里,以及待人处世上,一直为我们呈示着一些可贵的气质和品格。他堂堂正正、努力扎实地过日子,生命虽不辉煌闪耀,却又稳定泛着令人觉得安心和温暖的光。
  或许可以这么说吧,父亲生前以至过世,就如他所熟悉的田间庄稼的生息一样,时而欢喜时而隐忍苦楚地从发芽、茁长、开花、结实,以至收成和消逝。然后,又是另一次的生命循环。
  这样的生命,是厚实的、不败的。
  我们这些子女都很深很深地爱着这样的父亲。
  然而,我们却很少实际地对父亲表达过这样的爱。为了生活,我们兄弟分居异地,逢年过节才偶尔返乡,只有小弟和弟媳留在老家照顾父亲母亲。尤其是身为长子的我,学校一毕业,就率性地远赴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东部花莲地区教书,而后又遭变故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对父亲的奉养和照顾,一直疏忽。我似乎真的从未认真担心过,向来坚忍从容的父亲有一天毕竟会倒下去。
  是的,父亲终于走了。我们兄弟护送着他从加护病房回老家,一起亲自为他洗拭僵冷的身体,换穿新衣、抬棺、护送火化……我们从未如此地一起悲伤,如此一起贴近父亲,如此深切感受过我们和父亲之间心血的交融。
  父亲,请安息。
  (选自台湾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人间·印象》)
其他文献
上世纪30年代,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独资创办的《星洲日报》,礼聘郁达夫上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的兄弟报《星槟日报》在槟城正式刊行,郁达夫受邀共襄盛举。  在微风与夕照的交响乐中,郁达夫西渡到了槟城。一踏入这个岛屿,他就感叹:“槟榔屿实在是名不虚传的东方花县”。常常,别人爱用‘花园’,他却突破常例而写‘花县
历史必将把我们卷入其洪流之中,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多么地渺小,都将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将成为过去,又决定将来。  ──美·巴琳  蓦然间,香港作家联会已跨越三十岁了!  作为人类的寿命,三十岁是一个走向成熟、沉稳而充满朝气活力的年纪。  特别是在商品主导的社会,作为民间团体的作联,是从瓦砾沙石中走过来,三十年的漫漫岁月,是由艰苦挣扎求存的每一个日夜组成的,浸染着开垦者和耕耘者的斑斑汗
朱西甯(1926-1998)原名朱青海,祖籍山东省临朐县,生于江苏宿迁。朱西甯中学就读于南京五中;毕业后,进入杭州艺专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走上写作道路。1949年,朱西甯弃学从军后去了台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朱西甯参与了台湾20世纪50至90年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一生留下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三十余部。  《贼》是朱西甯写于1959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第
摘 要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大学学术学科,其一方面承担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关注职业教育的体制、模式等宏观研究。但是实践层面对职业院校师资面貌产生的实质性影响较小;在学科理论发展层面,其学科规范程度、学科地位、研究内容等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学科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还表现出明显的定位之困,凸显了作为新兴复合学科发展中各领域融合转换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从协作
在女小说家阿梅丽·诺冬看来,她的美军二等兵读者迈普尔从一开始就很特别。两人之间一段独特而微妙的关系,是通过持续不断的通信建立起来的。  在来信中,迈普尔的语言粗粝而真挚,直言自己“像狗一样”生活在美军驻伊拉克的部队。“我需要一点点理解,而您,我知道,您能理解我的。”迈普尔似乎对她了如指掌,他抓住了她。她不是没有质疑过他,“他怎么会知道我会理解他呢?就算他读过我的书,这些书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我善解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先生是香港著名作家、杰出报人,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  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传统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其艺术实践,使现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旅美文群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陸与美国分属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阵营,二者没有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自然也就杜绝了一方国民留学和移民另一国的可能性。此间台湾社会则出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二次留学和移民潮,初期的留学生以生于大陆随父母来台的第二代青年为主,后则扩大至个人条件许可的台湾青年。冷战期间台美有着特殊关系,台湾社会崇美意识盛行,美国政府修改移民政策,取消
作者简介  倪匡,著名科幻小说大师,作品有《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数十册,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另有杂文、武侠著作数十部。  金庸小说,一共十四部。  这十四部小说(其中两个短篇,或是能称“篇”而不能称部),每一部有每一部不同的风格、特色,必须将每一部单独提出来讨论。  以下就是我对这十四部小说的意见,只是对小说整体的意见,小说中的人物,分篇再详细讨论。《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是金
一行人去永定,白天看土楼,晚上我在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滋味》。  真奇怪,这老爷子吃遍四方,夫人还是福建长乐人,却从未专题写过福建的饮食,好像他的心都留在了读西南联大时的昆明。同行的作家朋友们纠正我,永定属于闽西。在这里,土楼的故事四处可见,但其间的滋味,十白是从饭食中最易得见。有位同行的记者是河北人,为了空气好时蔬佳而留在福州工作,羡煞人也!  一  闽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古建昂然,餐前一口
1  水声停歇了,隐约传来稀稀疏疏的摩挲声,最后是一阵机器运转的声音,仿佛非洲大草原上母狮安抚幼狮时沉稳又缓慢的低吼。  在微冷的早晨听着吹风机运转,不断重复着的低频率杂讯,像空山幽谷中摆荡的回音,填滿在不大的室内空间。我再次翻了个身,把自己蜷曲到棉被里,一直到令人舒服的声音乍然停顿,尚在混沌的意识一下子变得清澈。  我有些诧异。  当男友将毛巾搭在肩膀,悠哉走出浴室时,我急忙掀开棉被,一脚已经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