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经受了一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在燕山雪片般的批评声中,语文教育中人文底蕴的流失也成为了人们批评的一大罪状,引起了教育界甚至是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的探讨、研究。直面语文教育现状,从80年代以来的“应试教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竟愈演愈烈,导致了在语文教学领域中的那种“唯理性教学模式”的司空见惯,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这使得本来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的机械训练。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流失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容低估。夏中义就曾说:“把这么一个富有诗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科变得工具化、机械化,这对孩子们的灵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教育发展形成的功利性特征所导致的种种危机也已显现出来,这就使人文教育的回归成为必然。今天,在这里,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如何实施进行浅显的探索。
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在总体上为我们指明了培养的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它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应要做到: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每位学生的个性都不同,在学习中的体验也不相同。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课堂中完全忽略了学生是有情感和个性的人,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来转。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是一门情感极强的学科。入选于语文课本中的篇篇文章都关注着人文、人情、人性。因此,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本人所教学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为例。这篇课文景美、音美、文美、意境美,字字句句无不渗透了人文因素。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新的教学理念,重点让学生朗读、感悟、交流,学生们读完后体验各不相同,有的感受到九寨沟的景美,有的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有的认为要保护这美的地方……但在课堂上学生们有一点相同,就是都体验到课文中蕴含着的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假如教师仍按传统教学去分析肢解课文,注重抄写生字,也许学生对语文知识是掌握了,但学生的审美情趣却并没有得到提升。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理解。
2.课堂教学方式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仓库”,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上是“授”和“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也被扼杀。而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才是学习中的内因——决定性因素。要把授受式教学变为商讨、合作、交流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学生能拥有自由、愉悦、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就要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童心、幽默、创新应给予尊重。但现今却出现这样的教育现象: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陈述着参考书上的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在下面唯唯诺诺地听。教师在教学中压抑儿童天性的事屡见不鲜。教育界中有个颇为经典的案例:当老师问: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孩子回答: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但老师当即予以否定,因为科学的标准答案是“水”。孩子诗意的想象和充满人性意味的创造在科学化、理智化的教育面前没有容身之地。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保护这样充满诗意、灵性和梦想的孩子。其次对于学生的某些“越位”与“越轨”言行,教师应本着“从爱出发”的角度对其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是非对错。只有尊重孩子的语文教师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既能立足于语文这个小课堂,又能投身于人生这个大舞台。
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如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考制度的束缚,以及人文性自身在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检测性等都将制约其发展。虽然理想变为现实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但是相信有那么多教育者对此的试验、研究,有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相信在实施中定会不断完善成熟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
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在总体上为我们指明了培养的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它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应要做到: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每位学生的个性都不同,在学习中的体验也不相同。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课堂中完全忽略了学生是有情感和个性的人,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来转。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是一门情感极强的学科。入选于语文课本中的篇篇文章都关注着人文、人情、人性。因此,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本人所教学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为例。这篇课文景美、音美、文美、意境美,字字句句无不渗透了人文因素。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新的教学理念,重点让学生朗读、感悟、交流,学生们读完后体验各不相同,有的感受到九寨沟的景美,有的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有的认为要保护这美的地方……但在课堂上学生们有一点相同,就是都体验到课文中蕴含着的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假如教师仍按传统教学去分析肢解课文,注重抄写生字,也许学生对语文知识是掌握了,但学生的审美情趣却并没有得到提升。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理解。
2.课堂教学方式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仓库”,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上是“授”和“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也被扼杀。而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才是学习中的内因——决定性因素。要把授受式教学变为商讨、合作、交流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学生能拥有自由、愉悦、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就要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童心、幽默、创新应给予尊重。但现今却出现这样的教育现象: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陈述着参考书上的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在下面唯唯诺诺地听。教师在教学中压抑儿童天性的事屡见不鲜。教育界中有个颇为经典的案例:当老师问: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孩子回答: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但老师当即予以否定,因为科学的标准答案是“水”。孩子诗意的想象和充满人性意味的创造在科学化、理智化的教育面前没有容身之地。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保护这样充满诗意、灵性和梦想的孩子。其次对于学生的某些“越位”与“越轨”言行,教师应本着“从爱出发”的角度对其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是非对错。只有尊重孩子的语文教师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既能立足于语文这个小课堂,又能投身于人生这个大舞台。
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如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考制度的束缚,以及人文性自身在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检测性等都将制约其发展。虽然理想变为现实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但是相信有那么多教育者对此的试验、研究,有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相信在实施中定会不断完善成熟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