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先”确定活动思路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带着学生走进扎实而快乐的文本课堂、走进一个张弛有度落实训练到位的品德课堂、走进一个共同探究而体现个性的快乐课堂、走进一个刻意求变而自然生成的轻松课堂已经成为老师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要达到这个目标,课前,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就非常重要。解读文本,重要的是能够围绕目标,整合教材的内容,从而确定简洁、有效的教学思路。就本课而言,就可以抓住孙中山先生的“世界文明我之先”的“先”字,懂得其含义:一是祖先,二是文明居世界前列。扣住“先”字,读图一,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文字我之先,五千年的文化流传不息我之先,直接阅读《勤奋和善于思考的仓颉》,了解创造文字我之先;再次扣住“先”合作探究,了解炎黄子孙之来历,感悟农耕、医药、音律等我之先;最后扣住“先”,拓展交流材料提升自豪感。这样,学生在简单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愉快探究,感悟自然深刻了。
二、用“比”初悟文明之先
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理、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实现三维目标的方式之一。在进行智力竞赛,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中国四大发明问题激趣导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图文对照进行探究,了解古老河流站着的四个小孩各是哪国的,他们手拿的是用什么书写的什么文字。学生在进行比较中悟出写在竹木简上的汉字是世界领先;然后引导阅读第二段文字,了解这样的文明与先进,五千年从未间断,而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却消逝了;最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最早的文字——仓颉创造文字。教师将收集的资料提供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谈谈自己的发现。这样在图文观察、阅读、对比中,学生自然感受祖国的文明之先。
三、读“人”再悟文明之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联系,注重教学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因此,各主题单元中的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具有动态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将学生的思维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在初步感受祖先的文字及其悠久的历史在世界领先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中国人为何称是炎黄子孙。在了解炎帝与黄帝概况之后,让学生补充课前收集了解到的有关炎帝与黄帝的传说及其神话,明确这是没有文字之前记录历史的形式,也是人类的理想和愿望。最后,围绕炎黄两帝当时在农耕、药物、音律、桑蚕、历法、舟车等所发明的东西,(包括文本中的“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伶伦”)感受其世界之先,从而感悟祖先的智慧与力量,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伟大民族而充满自豪感。
四、拓“材”升悟文明之先
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价值。因此,教学空间不应仅限于教学与课堂的空间,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我们共同的祖先》的教学,最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我们的祖先故事,侧重交流了解到的祖先发明创造的东西,它们在世界上的位置、作用。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介绍自己了解的祖先及其创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学生感悟的不仅是我们根在黄河与长江,我们延续的是炎黄的血脉,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事例与人物的认识中,感受到自己的民族的确是一个充满智慧、伟大的民族。
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也是整体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整合教材,精心设计,在不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阅读、归纳、体验、实践、感悟、整理、探究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发展完善的人格和品性。
一、扣“先”确定活动思路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带着学生走进扎实而快乐的文本课堂、走进一个张弛有度落实训练到位的品德课堂、走进一个共同探究而体现个性的快乐课堂、走进一个刻意求变而自然生成的轻松课堂已经成为老师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要达到这个目标,课前,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就非常重要。解读文本,重要的是能够围绕目标,整合教材的内容,从而确定简洁、有效的教学思路。就本课而言,就可以抓住孙中山先生的“世界文明我之先”的“先”字,懂得其含义:一是祖先,二是文明居世界前列。扣住“先”字,读图一,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文字我之先,五千年的文化流传不息我之先,直接阅读《勤奋和善于思考的仓颉》,了解创造文字我之先;再次扣住“先”合作探究,了解炎黄子孙之来历,感悟农耕、医药、音律等我之先;最后扣住“先”,拓展交流材料提升自豪感。这样,学生在简单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愉快探究,感悟自然深刻了。
二、用“比”初悟文明之先
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理、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实现三维目标的方式之一。在进行智力竞赛,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中国四大发明问题激趣导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图文对照进行探究,了解古老河流站着的四个小孩各是哪国的,他们手拿的是用什么书写的什么文字。学生在进行比较中悟出写在竹木简上的汉字是世界领先;然后引导阅读第二段文字,了解这样的文明与先进,五千年从未间断,而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却消逝了;最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最早的文字——仓颉创造文字。教师将收集的资料提供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谈谈自己的发现。这样在图文观察、阅读、对比中,学生自然感受祖国的文明之先。
三、读“人”再悟文明之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联系,注重教学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因此,各主题单元中的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具有动态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将学生的思维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在初步感受祖先的文字及其悠久的历史在世界领先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中国人为何称是炎黄子孙。在了解炎帝与黄帝概况之后,让学生补充课前收集了解到的有关炎帝与黄帝的传说及其神话,明确这是没有文字之前记录历史的形式,也是人类的理想和愿望。最后,围绕炎黄两帝当时在农耕、药物、音律、桑蚕、历法、舟车等所发明的东西,(包括文本中的“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伶伦”)感受其世界之先,从而感悟祖先的智慧与力量,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伟大民族而充满自豪感。
四、拓“材”升悟文明之先
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价值。因此,教学空间不应仅限于教学与课堂的空间,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我们共同的祖先》的教学,最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我们的祖先故事,侧重交流了解到的祖先发明创造的东西,它们在世界上的位置、作用。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介绍自己了解的祖先及其创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学生感悟的不仅是我们根在黄河与长江,我们延续的是炎黄的血脉,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事例与人物的认识中,感受到自己的民族的确是一个充满智慧、伟大的民族。
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也是整体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整合教材,精心设计,在不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阅读、归纳、体验、实践、感悟、整理、探究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发展完善的人格和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