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先”探究感悟文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ini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先”确定活动思路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带着学生走进扎实而快乐的文本课堂、走进一个张弛有度落实训练到位的品德课堂、走进一个共同探究而体现个性的快乐课堂、走进一个刻意求变而自然生成的轻松课堂已经成为老师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要达到这个目标,课前,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就非常重要。解读文本,重要的是能够围绕目标,整合教材的内容,从而确定简洁、有效的教学思路。就本课而言,就可以抓住孙中山先生的“世界文明我之先”的“先”字,懂得其含义:一是祖先,二是文明居世界前列。扣住“先”字,读图一,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文字我之先,五千年的文化流传不息我之先,直接阅读《勤奋和善于思考的仓颉》,了解创造文字我之先;再次扣住“先”合作探究,了解炎黄子孙之来历,感悟农耕、医药、音律等我之先;最后扣住“先”,拓展交流材料提升自豪感。这样,学生在简单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愉快探究,感悟自然深刻了。
  
  二、用“比”初悟文明之先
  
  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理、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实现三维目标的方式之一。在进行智力竞赛,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中国四大发明问题激趣导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图文对照进行探究,了解古老河流站着的四个小孩各是哪国的,他们手拿的是用什么书写的什么文字。学生在进行比较中悟出写在竹木简上的汉字是世界领先;然后引导阅读第二段文字,了解这样的文明与先进,五千年从未间断,而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却消逝了;最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最早的文字——仓颉创造文字。教师将收集的资料提供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谈谈自己的发现。这样在图文观察、阅读、对比中,学生自然感受祖国的文明之先。
  
  三、读“人”再悟文明之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联系,注重教学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因此,各主题单元中的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具有动态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将学生的思维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在初步感受祖先的文字及其悠久的历史在世界领先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中国人为何称是炎黄子孙。在了解炎帝与黄帝概况之后,让学生补充课前收集了解到的有关炎帝与黄帝的传说及其神话,明确这是没有文字之前记录历史的形式,也是人类的理想和愿望。最后,围绕炎黄两帝当时在农耕、药物、音律、桑蚕、历法、舟车等所发明的东西,(包括文本中的“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伶伦”)感受其世界之先,从而感悟祖先的智慧与力量,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伟大民族而充满自豪感。
  
  四、拓“材”升悟文明之先
  
  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价值。因此,教学空间不应仅限于教学与课堂的空间,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我们共同的祖先》的教学,最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我们的祖先故事,侧重交流了解到的祖先发明创造的东西,它们在世界上的位置、作用。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介绍自己了解的祖先及其创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学生感悟的不仅是我们根在黄河与长江,我们延续的是炎黄的血脉,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事例与人物的认识中,感受到自己的民族的确是一个充满智慧、伟大的民族。
  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也是整体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整合教材,精心设计,在不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阅读、归纳、体验、实践、感悟、整理、探究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发展完善的人格和品性。
其他文献
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练习设计呢?近两年来,我在数学练习设计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设计练习中的一些实施与思考,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体现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
师(拿气球的手故意松开):气球怎么了?  生:气球飞走了。  师:你们想玩吗?老师有要求:1.试一试。拿气球的手慢慢松开,对着气球口的手掌有什么感觉?2.画一画。用箭头画出气球运动的方向和气球喷气的方向。  师:请同学们汇报。  生1:对着气球口的手掌感觉有风。  师:风从哪里来?  生2:风从气球里面出来。  师:气球里怎么会有风出来呢?  生3:气球里空气流出来形成风。  生4:气球壁有弹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正因如此,怎样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用,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是我们教学数学的真谛。下面结合小学第九册教材中的“积的近似值”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联系价格单位,引导学生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P29例5:张丽、李华到布店买布,花布每米8.7元,白布每米3.6元。张丽买了1.85米花布,李华买了2.64米白布,她们
课堂瞬间    学习《三顾茅庐》课文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人物刘备做分析总结,以便概括人物的性格。因为同学看过电视剧或书本的《三国演义》,同学们对诸葛亮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概括比较贴切。比如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富有才华、学识渊博、关心时政、淡泊名利等。我准备小结本课,便例行询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如果没有,我们就请同学来做本课的小结。”  这时,平时思维活跃,见解总是另类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折射出了老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程度。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执教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学生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着介绍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长度相等吗?”  生(齐):“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增添了相关的阅读板块,因此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进行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英语教师们实践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观摩《牛津小学英语》4A第三单元阅读课后,给了我很多的启
绘画作品不仅是评价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幼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了解幼儿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踪幼儿的绘画作品。  一、案例背景  “春天里”中班美术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先与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里有什么,孩子们边说,教师一边将相关的内容画下来(无任何布局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春天主题的画,并且特别提示了将这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二、案例描述与思考  (一)作画通感  我看到的:  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预设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关于职业的5个单词doctor,nurse,driver,farrnfer和baseball player,并能介绍人物的职业。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He is a doctor.并能做替换练习。  3.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人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