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考点导航 】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即:①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②《语文》课本及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强调的实词;③重点是古今异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感情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理解”是指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方式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判断加点实词含义的正误(或直接写出其含义);“隐”是指将实词放到文言文翻译中进行考查(本文暂不涉及)。
【 解题技巧 】
1?郾语境分析法。也叫因文定义法,即根据词语所在的具体上下文语境来推知词义。如2006年广东卷,联系上下文语境“无家可归的张氏坐船去投奔谭敬先”和“张氏陷入困境”可知,“谭谢不纳,母大困”中的“谢”意为“推辞”。
2?郾迁移分析法。也叫联想推断法,即借助课文语句或成语典故中的相关用法进行灵活迁移、举一反三、相互比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天津卷“恂经明行修”中的“修”让人联想到“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中的“修”,意为“美好”。
3?郾结构分析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或整齐句式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如2006年湖南卷“北枕大江,南薄五岭”中两分句句式结构一致,“薄”与“枕”位置相对应,都是“接近”的意思。
4?郾语法分析法。即根据文言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所作成分、搭配关系和修饰关系等)来推知其词义。如2006年上海卷“文章冠世”“不跻大位”“盈其箱笥”中“冠”“跻”“盈”后跟的都是名词,且都在句中作谓语,三个词应是动词;“为时所排”中的“所排”是“所”字结构,由“所 动词”可知“排”应是动词。如此推断,最起码在词性上释义不会出现错误。
5?郾毗邻分析法。即根据相邻字的含义来推断词义,多用于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上。如2006年湖北卷“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中“纠劾”为同义复词,意为“检举”。
6?郾通假分析法。也叫声训推断法,即通过汉字的读音找到通假关系来用本义去解释假借义。如2006年辽宁卷“告裒求属令”中的“属”通“嘱”,意为“委托”;又如江苏卷“麾妇人出”中“麾”通“挥”,意为“挥手使……离去”。
7?郾形声分析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以上,我们可以利用“形旁”来推断词义。如2006年四川卷“环堵之中”中的“堵”,形旁从土,本义应与“土”做的东西有关,意为“墙壁”。
【 备考对策 】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词义丰富、用法复杂,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仅就2006年高考而言,全国各地17套试卷均有设题(其中上海卷设2题),考生应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郾注重积累。即夯实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尽量整理归纳出常见和易错的实词。复习时可以以课本附录中的“文言文常用实词表”及课文注释中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下(即一个个的句子中),然后根据上下文意限制来推断归纳该实词的义项。另外,还要重视文言文阅读训练中的积累,尤其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题,最好能独立做一遍,并列表归纳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以便记忆。
2?郾突出重点。①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②重点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更是复习的重中之重;②了解实词误解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今义释古义、以通假字为本字、不明活用和不分单音双音等。
熟练、综合运用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高考试题中有的实词是课本中所没有出现的,但都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来分析推断其含义。以上解题技巧中介绍的方法并非独立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将两种或三种推断技巧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相互印证,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在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的基础之上,学会通过整体语境来推断理解其“临时”含义。
(编辑 文 墨)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即:①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②《语文》课本及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强调的实词;③重点是古今异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感情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理解”是指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方式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判断加点实词含义的正误(或直接写出其含义);“隐”是指将实词放到文言文翻译中进行考查(本文暂不涉及)。
【 解题技巧 】
1?郾语境分析法。也叫因文定义法,即根据词语所在的具体上下文语境来推知词义。如2006年广东卷,联系上下文语境“无家可归的张氏坐船去投奔谭敬先”和“张氏陷入困境”可知,“谭谢不纳,母大困”中的“谢”意为“推辞”。
2?郾迁移分析法。也叫联想推断法,即借助课文语句或成语典故中的相关用法进行灵活迁移、举一反三、相互比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天津卷“恂经明行修”中的“修”让人联想到“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中的“修”,意为“美好”。
3?郾结构分析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或整齐句式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如2006年湖南卷“北枕大江,南薄五岭”中两分句句式结构一致,“薄”与“枕”位置相对应,都是“接近”的意思。
4?郾语法分析法。即根据文言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所作成分、搭配关系和修饰关系等)来推知其词义。如2006年上海卷“文章冠世”“不跻大位”“盈其箱笥”中“冠”“跻”“盈”后跟的都是名词,且都在句中作谓语,三个词应是动词;“为时所排”中的“所排”是“所”字结构,由“所 动词”可知“排”应是动词。如此推断,最起码在词性上释义不会出现错误。
5?郾毗邻分析法。即根据相邻字的含义来推断词义,多用于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上。如2006年湖北卷“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中“纠劾”为同义复词,意为“检举”。
6?郾通假分析法。也叫声训推断法,即通过汉字的读音找到通假关系来用本义去解释假借义。如2006年辽宁卷“告裒求属令”中的“属”通“嘱”,意为“委托”;又如江苏卷“麾妇人出”中“麾”通“挥”,意为“挥手使……离去”。
7?郾形声分析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以上,我们可以利用“形旁”来推断词义。如2006年四川卷“环堵之中”中的“堵”,形旁从土,本义应与“土”做的东西有关,意为“墙壁”。
【 备考对策 】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词义丰富、用法复杂,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仅就2006年高考而言,全国各地17套试卷均有设题(其中上海卷设2题),考生应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郾注重积累。即夯实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尽量整理归纳出常见和易错的实词。复习时可以以课本附录中的“文言文常用实词表”及课文注释中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下(即一个个的句子中),然后根据上下文意限制来推断归纳该实词的义项。另外,还要重视文言文阅读训练中的积累,尤其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题,最好能独立做一遍,并列表归纳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以便记忆。
2?郾突出重点。①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②重点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更是复习的重中之重;②了解实词误解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今义释古义、以通假字为本字、不明活用和不分单音双音等。
熟练、综合运用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高考试题中有的实词是课本中所没有出现的,但都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来分析推断其含义。以上解题技巧中介绍的方法并非独立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将两种或三种推断技巧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相互印证,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在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的基础之上,学会通过整体语境来推断理解其“临时”含义。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