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的幻方推演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是易学的理论基石,在易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先后天八卦是易学的基础知识,但与之有关的争议迄今尚未止息.首先,先天八卦究竟是《周易》本义还是后起之说?自"先天学"创立以来,有不少学者接受了邵雍、朱熹的说法,认为先天八卦乃《周易》固有之义.其与《说卦》"天地定位""雷以动之"两节相合,即是证据.不过,更多学者坚持先天八卦说始于宋代而非先秦,它是邵雍基于《易传》思想并吸纳道教资源而提出的原创理论.
其他文献
熊十力受《周易》经传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易学的"隐""显"论说结构.这一论说结构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以"隐""显"论说结构发论体用不二之境,辨明心物合一之说,通过体的功能转变,以翕辟成变的健动外化来沟通体与用,由内而外,由隐及显,最终成就了其内圣外王学说."隐""显"论说结构对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建构具有根基性作用.
在《周易外传》中,王夫之通过"于形见性"这一命题论述了性与形色的同一性;通过"善大性小"这一命题论述了性的必然善;通过"性情互藏"这一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情欲、功效、才具等要素;通过"性日生日成"这一命题批评了前儒的"命于始生"之说;通过对习气存在合理性的接纳奠定了"尽性"工夫的基础.总之,通过对性、形、情、才等"同原"的广泛论述,王夫之在人性论领域实现了对孟子学与朱子学立场的融合,并展现了明代理学发展的新特点.
冯友兰将《周易》哲学诠释为"辩证的宇宙代数学",这是一个以卦爻公式为架构的宇宙代数学体系,又是以流行、对待与发展为原则的辩证法系统.然而,"辩证的宇宙代数学"的重心不在于数学计算,而在于逻辑分析.实际上,逻辑分析视域下的《周易》哲学,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凸显卦爻所蕴涵的代数学公式,以剥离其经验内容为代价;具有无限变通能力的卦爻体系,被固化为代数学公式的有限集合;卦爻摹拟的大化流行之"动"被抽象为静态的动之"理".冯先生对《周易》哲学的逻辑化改造虽有不足,但亦不应全盘否定.从易学史的角度看,冯
《周易》古经本义解读及当代创新应注意六点:尊重《易》为卜筮之书的历史事实,遵守象数这一基本规范;解读应以传世本为主,既要认识到经传有别,又要坚持经传融合的学术传统,并把握易学史发展历程及不同时代的易学特色;注重文献依据与逻辑推演;妥善处理多元解说与合理取向的关系问题;董理旧说与创新发挥合则双美、离则两伤,董理旧说要遵循经传或前贤原意,创新发挥应保持谨慎态度;勿拘执一说,要开放包容,融汇众人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推进研究.
许多人都知道屯卦有始生之难义,却罕有解《易》著作完整地将此义贯穿于屯卦的全部卦爻辞.况且,屯卦不仅有始生之难义,还有屯聚、屯积义.始生之难与屯聚、屯积义合起来,则屯卦的主题可以总结为创业艰辛守成难.卦辞着重讲创业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这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和保障;初爻讲创业要从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开始以及创建这样一个机构的不易;二爻讲事业要经历长期艰难的成长过程才能走向成功,爻辞中"字"字的训释涉及传统训诂方法问题;三爻讲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决策与谋划;四爻讲事业
马王堆帛书《要》篇载孔子所言"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始之而非也",涉及孔子对"史巫之筮"的看法,对研究其易学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乡"应读为"向",指趋向;"之"应指代"易";"非"和"未"都用作否定副词;"始"读为"似"指相似.句意为:史巫之筮趋向于"易"却没有达至,与"易"相似实际却不是.这是孔子对前句巫"不达于数"、史"不达于德"的进一步阐释,是在批评"史巫之筮"不存德义,而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崇尚它.
《衷》篇载孔子论"五行"一段非常珍贵,披露后人久已不知的孔子"五行"说.这种"五行"说,一方面凸显等级人性论,另一方面具有"中和"的内涵.孔子认为,从气质方面看,人内具和外发"文""武""仁""义"等五种品性,此为"五行"."五行"于人因等级类别而不同:最上等的圣人不论是未发还是已发,"五行"皆中,不需要学习.中等人"五行"有所偏,未发时不得中,已发时或过之或不及,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善.孔子"五行"之论落脚于"和",要求中等人尽全力改善自己有偏的"五
老子对用名言概念把握"道"持否定态度,堵塞了用经验方法认知非经验者的道路.庄子运用寓言、重言、卮言,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引发听者的联想、类比,获得关于对象的意谓;再对意谓加以延展、引伸,呈现它的影像;通过对影像的解读、诠释,接近关于道的预设.《墨经》对认知的种类、名的内涵与分类作了深入思考.荀子详细讨论了名辞概念、定名的原则和方法.公孙龙的《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指物论》从名的蕴含关系,说到抽象名词与复合名词的不同及复合名词的子项的类比关系,进一步说到名所包含的各个属性是彼此分离的共相的表现
比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哲学叙事,孔孟仁学所发展出的"与物同体"说彰显了一种中国式的哲学叙事.其一,"与物同体"说体现了仁学与生生易道的会通,开启了一种不从静态"是(being)"而从动态"生"的立场去构建"本体论(ontology)"的进路;其二,仁学"ontology"不是要上达"being"本身以成就一门作为最普遍原因和本原的知识原理,而是以"民胞物与""与物同体"等学说所开显的天人、物我一体合流之理境去澄明"生"或"仁"之原因和本原;其三,不同于
明代儒学的经世取向从宋代"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转变为"化民成俗"的下行路线.面对社会世俗化趋势与社会关系变迁,儒学思想在乡村治理上发展出宗族、乡约、讲会三种典型模式.三种模式在乡村社会形成了较完备的组织结构,承担了较多治理职能,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同时展现出儒家乡治实践的典型特征.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族是儒家对传统乡治模式的接续发展,基于地缘关系的乡约是儒家在自身义理框架内的改良创造,基于"朋友之义"的讲会则是儒家突破传统义理的革命创新.三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民间社会自治的力量,显示出儒学因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