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 问题串”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的标志。问题串就是跟随情境一连串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学生思维的阶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积淀经验,感悟思想,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读懂问题串不仅要读懂问题串本身,还要读懂问题串背后的内容,我认为在把握问题串的时候要做到三个弄清。
一、弄清问题和目标的关系
问题串的一般由2—5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服务于一个或者几个目标。比如4年级下册《比大小》(图1)一课:这节课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这节课有三个学习目标: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问题1:谁跳得高指向目标1、3;问题2:谁跳得远指向目标2.3;问题3: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仍实现目标1。这样就把问题串与学习目标建立了联系。
教学中有的还有的问题串小于目标,需要拓展问题串。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点搬家》(图2)一课。本课目标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问题串对应的目标是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就需要适时出示3位、4位……的情况。对于问题串中内容小于目标的教师要适当拓展。
通过这样的把目标和问题串建立对应关系,对于教材的问题串承载的学习任务有了初步认识,使问题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初步把握教材。
二、弄清串中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围绕情境的一连串问题串之前形式上有不同关系:1.围绕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加深认识。2.围绕一个情境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3.两者兼有。还以4年级下册《比大小》(图2)一课为例:这节课问题串的呈现就是两者兼有情况。问题1.2是围绕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或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认识问题串,分别解决两个数和三个数大小比较。问题3是在前两个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提升出一般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对前两个知识的递进深入,这样把握就是理清知识的层次关系,教学成块,重点凸显。
三、弄清问题中呈现的信息,体会编写的意图
教材问题串里呈现的信息包括两部分内容:1.问题本身;2.问题串下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直白地理解,我认为就是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1.关于问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提出的让学生提出,学生能想出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此前提下不能实现的可以教师引导或者出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比如:《比大小》一课,理解情境后,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地位思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如果学生根据情境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就可以直接出示问题串的问题。另外,情境下的问题串都是本节课框架内容的呈现,有的情境中的问题串能直接用,但有的时候问题直接拿出来,显得非常突兀或者学生难于理解,需要设计铺垫性问题,让学生思维沿着一定坡度发展。《小数点搬家》(图2)的第一个问题: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阻碍,这时候教师分解问题串,使学生做到有序思考,让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最终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2.问题串下信息的理解和把握:问题串下通常教材通过对话、图示、算式、学生作品、结论性话语等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观点及教与学的提示。仍以《比大小》为例。
(1)问题一:在用旧知识解决问题,多种方法是不是都出现的问题问题。在尊重学生思维的情况下,尽量应该让学生都能呈现。问题下呈现的是学生用旧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呈现的是三个不同的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小数意义,以及直观图。虽然这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但我认为应当从不同角度,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量出示。
(2)问题二:问题串里出现了这样的话:下面的做法你看懂了吗?北师大第四版教材里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这时候呈现的方法都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学生掌握吗?我们认为这样的方法应该让学生理解后掌握。如果学生交流时候没有出现,教师就引导,或者直接出示让学生观察、理解。
(3)问题三:“说一说”的语言把握。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说一说。这时候呈现的不一定是学生全部的语言,但是提示的一定是最重要的语言。我们主张在说的时候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呈现比较精练的语言,让他们用精准的语言表述方法。不是为了达到背诵的目的,而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4)对于“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的处理。“想一想”这三个,教学中不能忽视。在空间与图形部分,让孩子建立空间观念,然后动手摆一摆,最后填一填,整个过程是孩子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
(5)对于“画一画”画图的处理。问题串里常会出现“画一画”,画一画基本都是对算理或者意义的理解,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主张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让孩子画一画。
一、弄清问题和目标的关系
问题串的一般由2—5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服务于一个或者几个目标。比如4年级下册《比大小》(图1)一课:这节课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这节课有三个学习目标: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问题1:谁跳得高指向目标1、3;问题2:谁跳得远指向目标2.3;问题3: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仍实现目标1。这样就把问题串与学习目标建立了联系。
教学中有的还有的问题串小于目标,需要拓展问题串。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点搬家》(图2)一课。本课目标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问题串对应的目标是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就需要适时出示3位、4位……的情况。对于问题串中内容小于目标的教师要适当拓展。
通过这样的把目标和问题串建立对应关系,对于教材的问题串承载的学习任务有了初步认识,使问题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初步把握教材。
二、弄清串中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围绕情境的一连串问题串之前形式上有不同关系:1.围绕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加深认识。2.围绕一个情境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3.两者兼有。还以4年级下册《比大小》(图2)一课为例:这节课问题串的呈现就是两者兼有情况。问题1.2是围绕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或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认识问题串,分别解决两个数和三个数大小比较。问题3是在前两个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提升出一般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对前两个知识的递进深入,这样把握就是理清知识的层次关系,教学成块,重点凸显。
三、弄清问题中呈现的信息,体会编写的意图
教材问题串里呈现的信息包括两部分内容:1.问题本身;2.问题串下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直白地理解,我认为就是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1.关于问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提出的让学生提出,学生能想出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此前提下不能实现的可以教师引导或者出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比如:《比大小》一课,理解情境后,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地位思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如果学生根据情境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就可以直接出示问题串的问题。另外,情境下的问题串都是本节课框架内容的呈现,有的情境中的问题串能直接用,但有的时候问题直接拿出来,显得非常突兀或者学生难于理解,需要设计铺垫性问题,让学生思维沿着一定坡度发展。《小数点搬家》(图2)的第一个问题: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阻碍,这时候教师分解问题串,使学生做到有序思考,让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最终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2.问题串下信息的理解和把握:问题串下通常教材通过对话、图示、算式、学生作品、结论性话语等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观点及教与学的提示。仍以《比大小》为例。
(1)问题一:在用旧知识解决问题,多种方法是不是都出现的问题问题。在尊重学生思维的情况下,尽量应该让学生都能呈现。问题下呈现的是学生用旧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呈现的是三个不同的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小数意义,以及直观图。虽然这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但我认为应当从不同角度,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量出示。
(2)问题二:问题串里出现了这样的话:下面的做法你看懂了吗?北师大第四版教材里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这时候呈现的方法都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学生掌握吗?我们认为这样的方法应该让学生理解后掌握。如果学生交流时候没有出现,教师就引导,或者直接出示让学生观察、理解。
(3)问题三:“说一说”的语言把握。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说一说。这时候呈现的不一定是学生全部的语言,但是提示的一定是最重要的语言。我们主张在说的时候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呈现比较精练的语言,让他们用精准的语言表述方法。不是为了达到背诵的目的,而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4)对于“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的处理。“想一想”这三个,教学中不能忽视。在空间与图形部分,让孩子建立空间观念,然后动手摆一摆,最后填一填,整个过程是孩子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
(5)对于“画一画”画图的处理。问题串里常会出现“画一画”,画一画基本都是对算理或者意义的理解,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主张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让孩子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