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世界的童趣,成人世界的意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最直接的视角就是课文中的“我”(这个“我”有可能是显性的,也有可能是隐性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的笔而进入课文。这种直觉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叩响课文解读的大门,但是有时候又会制约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引导的出发点就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直觉性认识,而落脚点则是对课文解读的广度与深度。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选录在七年级上册。这篇文章自问世以来,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历来的教育教学中,对作品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研究观点纷呈,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在这种见仁见智的背后,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需要建立起儿童和成人两个视角。而这两个视角所对应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儿童世界的童趣是课文中的“我”的基调,是课文标题中“从”的基点,成人世界的意义是课文中“我”的指向,是课文标题中“到”的基点。这两个基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课文解读的空间。
   一、儿童世界的童趣
   毫无疑问,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当中,童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重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几乎每一个学过此篇课文的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的回忆起来的一段,再加上课文后面提到的长妈妈所讲的故事,所有这些文字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浓浓的趣味。
   在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就是,这个过程应当是纯粹的,不能把它视作是那些宏观认识或者大道理的基础,更不能认为作者的主要意图是后面的宏大叙事,而忽视了童趣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童趣应当是纯粹的童趣,学生在解读课文中的童趣时,就应当站在一个儿童的视角去读这一段文字。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从传统来看,初中学生刚刚经历了儿童阶段,根据国际上有关儿童年龄的划分,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生也处在儿童之列。实际上初中学生的未泯之心,正见证了他们仍然有着儿童的视角与内心,因此解读课文中儿童世界的童趣是有可能的。
   在课文的描写中,“我”与作为大自然缩影的百草园中的动物与植物实际上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我”的所有童年的乐趣,都浓缩在百草园当中,正因为如此课文中才说蟋蟀、覆盆子、木莲是“我的”。事实上,鲁迅先生自己也并未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立起来,因为无论是在百草园,还是在三味书屋,“我”都在积极主动地或寻找、或构建自己童年的快乐。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所以才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质上是强调了一个发展、演绎的过程,呈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延续性,也表现了“我”童年的成长。[2]
   二、成人世界的意义
   如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写的是童趣,那这篇课文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篇儿童文学。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作为大家的鲁迅,充满童趣的“百草園”只是“从”的一部分,是“到”的前戏,对“三味书屋”的描写是另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在大多数的课堂里,对“到三味书屋”的解析往往是一个重点,且多年来的解读,已经让这段文字的意义解读的非常充分,笔者这里不想再赘述同行们熟悉的内容,只想从成人世界的意义视角,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深度挖掘。
   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衔接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细节,这个细节就是美女蛇故事。美女蛇故事作为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部分,历来对其在散文中的抒情功能和表意作用众说纷纭。有研究者经过细读和探究后认为,它的主体作用大致有三:主题上的直接呈现,结构上的相生相依,情感上的一脉相承。这对整体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3]应当说这个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笔者看来,美女的故事是有着双重的解读视角的: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夸张的故事情节、美女蛇与人的角色的叠加,都使得这个故事能够在儿童的心中烙下一定的印记;而从成人的视角来看,美女蛇的故事背后又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个意义隐藏在“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这一句当中。因为课文中的“我”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做人之险”。当“陌生的声音”与“做人之险”重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开始走向成人世界。跨越了课文中的一段描述之后,“我”就被送进了传承中最严厉的书塾。这个时候,“我”无论是拜孔子,还是拜先生,其实都有一种拜陌生人的感觉。不过“我”并没有“万万不可答应”的感觉,相反这个时候感觉到的先生是“和蔼的”,“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方正,质朴,博学”便成为“我”的心中先生的标准像(甚至在许多学生的记忆当中,当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第一反应也就是寿镜吾先生,这证明了鲁迅先生不凡的笔功)。
   在进入了“三味书屋”之后,儿童与成人的碰撞依然是存在的,对“怪哉”虫子的疑问,让先生“很不高兴”,而且“脸上还有怒色”。这是课文中对儿童与成人之间所存在的张力的一次直接描写。这个描写有着很多的价值需要发掘,作为课文解读者,可以想象:如果是寿镜吾先生接下“我”的这个问题,而且给予了所期待的回答,那“我”可能就会沿着儿童的世界继续走下去;相反正是寿镜吾先生的拒绝回答,这意味着“我”已经正式需要告别儿童世界,要走向成人世界。读懂了这一点,也就读懂了课文后面提到的“戒尺”“罚跪”所代表的意义,这是一种纯粹的成人世界的意义。
   三、童趣与意义交织
   任何时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当说都离不开儿童和成人两个视角。也因此,“童趣”与“意义”应当是课文解读的两条主要线索,这两条线索依次展开,于是在学生面前就有了一条解读课文的康庄大道。与此同时,解读课文的两个视角也对应着课文中的两个特定的场景,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虽然整篇课文讲述的都是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但这个童年生活是指向成人世界的。认识到这一点再去思考“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我们需要教什么”这样一个问题,那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答案,即基于散文这种文体,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走进“我”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对这段童年生活的情感。此外,这类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采用的是“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这种视角运用的妙处。[4]
   总而言之,在对这篇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童趣与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才能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寻找到课本与学生内心发生共振的契机,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才不是生硬的,才是在意义自然发生的过程当中抵达课文的主题的。而这,也正是课文解读的一种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谢守成,刘丹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究综述和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5(4):55-62.
   [2]葛筱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延续与成长[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35-36.
   [3]张鸣.美女蛇故事的抒情功能与表意作用——兼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指归[J].中学语文教学,2020(7):13-15.
   [4]肖培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9(3):23-27.
  郭杰,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教师。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语文阅读教材中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只让学生学习书本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在不断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具备阅读语言感悟能力,从而具备对语言美感的鉴赏能力。初中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语感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要想在语文学科取得较好的成绩,一定要在“阅读”方面下功夫。因为,汉语是我国教育市场中,大部分学生的母语,
“习作单元”是语文教材的一个特殊单元,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习作单元”能够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从实践理念,板块设计和训练系统等方面进行突破。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从实际的教材学习板块进行读写活动的教学设计,让教材的每一个板块都能发挥出特别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的解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大师把课外阅读比作学习之舟的风帆,可见其重要性。   在当下,我们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施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奋进新途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读书,乃至为营造书香人生,打好坚实基础的问题。可惜,对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堂方式上调整,以“同课异构”为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的丰富,使教学活动能够起到促进课堂效果的积极作用。针对学生个体对教学活动的接受程度,将“同文异构”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课堂方式,把课文的讲解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充分鲜活的互动气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语文考点。   一、实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手段   1.提出“同课异构”的讲解需求   不同教师在讲解课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短篇先行,长篇后起的突出特点。这种现象出现本身就与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有关,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塗说者之所造也”,东汉桓谭也说过:“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可见,为后世所熟悉的“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其发轫之始是微不足道,甚至是为人所不屑谈论的。但是,随着明代文学由复苏走向高潮,小说创作也迎来了繁荣期,《西游记》
语文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有六个:人、事、物、景、情、理。其核心对象是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养育人。围绕着育人的目标,我们近取诸身、远取诸古,选择人、事、物、景、情、理六者,欲使人知人、任事、格物、审美、通情、达理。   一、知人   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知人:   认识自身的内外。既要深味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及形成原因,又要思考自身使命、地位、价值和发展。   认识族
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式,因此,要针对小说这一特定文体对小说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确定,以《故乡》为例,根据小说的具体特征确定核心教学内容。通过对主问题这一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改善小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散乱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意识。   一、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王荣生提出要依据文体体式以及具体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先暂且不谈,本次阐述仅从文体体式着手。所谓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文言自读课的缺失,文言自读课上成教读课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大家似乎是“教学”习惯了,突然放手让学生“自读”,师生显得都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文言自读课呈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将以两堂《马说》自读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让文言自读课活起来”这一课题说说我的思考与发现。   一、精编学习单,建立学习支架   学习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料。它
语文教师要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领悟生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主张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其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观点,一直以来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命题。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这样阐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