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正处于多元文化的大背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多元文化,坚持主流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我们正面对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新形势。价值多元主要是指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文化多样是指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价值多元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正面影响,带来了社會精神文明的丰富和繁荣;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造成利益主体的分歧和冲突,价值目标的断裂。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加以应对。
一、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多元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被激发,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更为关注,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认同更为强烈,已构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但是,必须看到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理想信仰失落
当代大学生大多比较注重个人理想的实现,但也有一些理想模糊,信仰失落,缺乏追求,存在比较严重的理想和信仰失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诸如以权谋私、官僚主义、道德滑坡等,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文化多元交流、价值观多元传播的机会,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全面渗透,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 观念,致使一些大学生淡薄了对理想的追求,模糊了理想存在的价值,产生了信仰危机。
2.政治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普遍能关心时事政治,爱国热情高涨。但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漠,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行为上存在疏远政治及政治观淡化的趋向。原因之一是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我们在政治理论宣传上告诉学生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看到的却是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这些损害了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其二是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西方的注重个人价值、关注个人利益等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淡化了国家意识,弱化了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导致了政治观念淡化的趋势。
3.价值观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目标上普遍比较理性务实,但又带有一定的世俗与功利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上的功利化。读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或为个人成才成功、为出国方便而读书的大学生己超过大半。二是入党的功利化。有些大学生认为入党对毕业后的去向和职业的选择有好处。也有的认为入党是一种追赶潮流的体现。三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上的功利化。一些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是否能从中获益,追求参加活动是否可以得到奖学金评定中的加分,或者是否可以在参加学生会竞选时有优先条件等等。且在参加中也是抱着“多露脸,少做事”,尽量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价值。四是在择业上的功利化。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大多考虑的是经济收入,工作舒适,位于城市,出国深造。即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而急需人才的农村和西部等落后、偏远地区则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到来。五是在恋爱上的功利化。一些大学生把爱情辅助因素的物质条件看作产生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把爱情建立在金钱、财富、学历社会地位上,甚至把爱情作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为盛行。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社会因素,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有其产生的原因。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多元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文化,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文化成了一种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科技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文化交流等方式宣扬西方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精神生活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上、思想上的不成熟,西方社会思潮中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为部分大学生所欣赏。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不少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产生了迷茫,文化价值观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对主旋律文化产生怀疑,对社会现实怀有逆反心理,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精神滑坡等现象,滋生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已、急功近利等思想;有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采取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无法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一元与多元等的关系。一些大学生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否定传统价值观、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导致淡泊政治、漠视道德、追逐实利的价值取向,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失范和偏差。
2.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杠杆的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这种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把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原则、商品交换原则等不加辨别地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甚至推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另外,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贫富差距拉大、收入明显不平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导致看问题更趋客观现实、更注重个人利益的维护,价值观上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凸现。人生理想与追求己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
3.家庭、社会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上学须得学生家庭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费用的投入又希望尽快得到回报。许多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薪水高且舒适的工作,以便早日回报父母。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前途变为“有钱就图”,理想变为“有利就想”,客观上造成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有些学生为毕业后找到薪水高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过于注重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实用知识的学习,而对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的学习却不屑一顾。学校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学习目的错位。学习以获高分为目的,考试成了获高分的手段。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应付考试和升学上面,忽视了学生个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己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行为上呈现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 三、多元背景下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做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明确文化使命,努力做到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2]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共同发展的共处原则。”[3]
文化自觉,首先,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民族文化的特点,克服“文化自卑感”。由于近代中国的衰落,经济的落后,加之西方的片面宣传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甚至一些学者对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对中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产生偏颇的认识。甚至有少数人主张把西方文化整体移植过来,特别是要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取代我们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引领、教育青年学生客觀认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强化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及文化认同感。
其次,要对我们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永葆青春的优秀特质给予充分的认识。要大力宣扬中国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与文化,宣传其世界唯一、有古有今且永葆青春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借助于任何外来文化,而只能植根于能吸收一切其他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特别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要有清醒地认识。《中国震撼》的作者张维为先生认为“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普世价值,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民主的核心是要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4]民主不等于民主制度,美式民主制度也不是救世主。这有助于教育青年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普世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2.承认多样,尊重多元文化,坚持“和而不同”。
多元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运动与对接、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荡与碰撞不可避免。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内核,都体现其主体的特点。面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不能单纯的全盘接收或是排斥外来文化,而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学会对不同文化进行整合,使各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调整,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文化的整合真正达到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目的。
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要设置一些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加强多元文化的教育,使大学生能从历史和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理解其他文化存在的背景及存在的意义,正视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外语交流能力、了解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的能力和具有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3.提倡主流,增强判断能力,形成核心价值。
外来文化及其价值观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中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必须有选择的接受。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都提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各自对各种社会行为的看法。但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只有多元性,而没有统领的价值观,价值观取向就有可能陷入无序的状态。人们一旦失去统一的主导或核心价值观,就会出现各种价值观之间的互相竞争、排斥、否定的局面。“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而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提倡主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社会规律,选择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我们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的思想与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实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EB/OL].求是-红旗文稿,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8/10/c_2010-8-10.
[3]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10).
[6]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我们正面对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新形势。价值多元主要是指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文化多样是指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价值多元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正面影响,带来了社會精神文明的丰富和繁荣;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造成利益主体的分歧和冲突,价值目标的断裂。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加以应对。
一、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多元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被激发,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更为关注,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认同更为强烈,已构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但是,必须看到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理想信仰失落
当代大学生大多比较注重个人理想的实现,但也有一些理想模糊,信仰失落,缺乏追求,存在比较严重的理想和信仰失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诸如以权谋私、官僚主义、道德滑坡等,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文化多元交流、价值观多元传播的机会,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全面渗透,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 观念,致使一些大学生淡薄了对理想的追求,模糊了理想存在的价值,产生了信仰危机。
2.政治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普遍能关心时事政治,爱国热情高涨。但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漠,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行为上存在疏远政治及政治观淡化的趋向。原因之一是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我们在政治理论宣传上告诉学生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看到的却是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这些损害了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其二是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西方的注重个人价值、关注个人利益等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淡化了国家意识,弱化了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导致了政治观念淡化的趋势。
3.价值观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目标上普遍比较理性务实,但又带有一定的世俗与功利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上的功利化。读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或为个人成才成功、为出国方便而读书的大学生己超过大半。二是入党的功利化。有些大学生认为入党对毕业后的去向和职业的选择有好处。也有的认为入党是一种追赶潮流的体现。三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上的功利化。一些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是否能从中获益,追求参加活动是否可以得到奖学金评定中的加分,或者是否可以在参加学生会竞选时有优先条件等等。且在参加中也是抱着“多露脸,少做事”,尽量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价值。四是在择业上的功利化。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大多考虑的是经济收入,工作舒适,位于城市,出国深造。即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而急需人才的农村和西部等落后、偏远地区则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到来。五是在恋爱上的功利化。一些大学生把爱情辅助因素的物质条件看作产生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把爱情建立在金钱、财富、学历社会地位上,甚至把爱情作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为盛行。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社会因素,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有其产生的原因。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多元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文化,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文化成了一种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科技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文化交流等方式宣扬西方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精神生活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上、思想上的不成熟,西方社会思潮中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为部分大学生所欣赏。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不少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产生了迷茫,文化价值观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对主旋律文化产生怀疑,对社会现实怀有逆反心理,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精神滑坡等现象,滋生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已、急功近利等思想;有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采取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无法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一元与多元等的关系。一些大学生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否定传统价值观、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导致淡泊政治、漠视道德、追逐实利的价值取向,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失范和偏差。
2.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杠杆的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这种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把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原则、商品交换原则等不加辨别地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甚至推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另外,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贫富差距拉大、收入明显不平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导致看问题更趋客观现实、更注重个人利益的维护,价值观上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凸现。人生理想与追求己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
3.家庭、社会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上学须得学生家庭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费用的投入又希望尽快得到回报。许多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薪水高且舒适的工作,以便早日回报父母。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前途变为“有钱就图”,理想变为“有利就想”,客观上造成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有些学生为毕业后找到薪水高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过于注重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实用知识的学习,而对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的学习却不屑一顾。学校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学习目的错位。学习以获高分为目的,考试成了获高分的手段。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应付考试和升学上面,忽视了学生个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己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行为上呈现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 三、多元背景下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做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明确文化使命,努力做到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2]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共同发展的共处原则。”[3]
文化自觉,首先,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民族文化的特点,克服“文化自卑感”。由于近代中国的衰落,经济的落后,加之西方的片面宣传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甚至一些学者对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对中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产生偏颇的认识。甚至有少数人主张把西方文化整体移植过来,特别是要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取代我们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引领、教育青年学生客觀认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强化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及文化认同感。
其次,要对我们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永葆青春的优秀特质给予充分的认识。要大力宣扬中国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与文化,宣传其世界唯一、有古有今且永葆青春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借助于任何外来文化,而只能植根于能吸收一切其他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特别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要有清醒地认识。《中国震撼》的作者张维为先生认为“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普世价值,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民主的核心是要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4]民主不等于民主制度,美式民主制度也不是救世主。这有助于教育青年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普世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2.承认多样,尊重多元文化,坚持“和而不同”。
多元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运动与对接、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荡与碰撞不可避免。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内核,都体现其主体的特点。面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不能单纯的全盘接收或是排斥外来文化,而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学会对不同文化进行整合,使各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调整,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文化的整合真正达到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目的。
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要设置一些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加强多元文化的教育,使大学生能从历史和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理解其他文化存在的背景及存在的意义,正视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外语交流能力、了解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的能力和具有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3.提倡主流,增强判断能力,形成核心价值。
外来文化及其价值观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中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必须有选择的接受。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都提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各自对各种社会行为的看法。但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只有多元性,而没有统领的价值观,价值观取向就有可能陷入无序的状态。人们一旦失去统一的主导或核心价值观,就会出现各种价值观之间的互相竞争、排斥、否定的局面。“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而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提倡主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社会规律,选择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我们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的思想与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实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EB/OL].求是-红旗文稿,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8/10/c_2010-8-10.
[3]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10).
[6]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